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DOTS策略下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服用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病例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酗酒、服药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出现肝功能损害66例,发生率为13.1%。约91.5%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年龄偏大和既往有肝病及酗酒史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几率增高。共有63例患者通过对症处理、更改治疗方案后最终完成疗程,有1例拒治,有2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强化期患者及既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较高,治疗前能够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属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并积极监测及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3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g(+)、HBsAg(+)和HBeAb(+)以及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368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6.4%(59/358),乙肝HBeAg(+)、乙肝HBeAb(+)及丙肝病毒感染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g(+)、HBsAg(+)和HBeAb(+)以及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8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6.4%(59/358),乙肝HBeAg(+)、乙肝HBeAb(+)及丙肝病毒感染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多药长期联用时肝损害更明显。少数患者因此中断治疗而影响抗结核的效果,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故肝损害已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将本单位2008年1月~2010年6月427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79 相似文献
5.
6.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1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 1996~ 2 0 0 1年收治的 15 8例肺结核病例中 ,由于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脏损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了停用抗结核药物的原则及保肝治疗的方法。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5 8例患者中 ,男 97例、女 6 1例 ;年龄 18~ 70岁 ; 型结核 1例 , 型结核 132例 , 型结核 2 4例 ,肺外结核 1例。2 .用药情况15 8例用药种类为以下 2~ 4种 ,即异烟肼 (INH) 0 .3g/ d,利福平 (RFP) 0 .4 5~ 0 .6 g/ d,吡嗪酰胺 (PZA) 1.5 g/ d,丙硫异烟胺 (TH132 1) 0 .6~ 0 .8g/ d,乙胺丁醇 (EMB) 0 .75 g/ d。用药时间为 1~ 9个月。保肝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7.
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目前所使用的标准化疗方案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但联合应用HRZ易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不良反应,其表现为一过性单项转氨酶升高至肝细胞坏死,脂肪蛋白代谢障碍和黄疸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黄疸可发生急性肝萎缩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临床工作中处理颇为困难的一种情况,从而影响了系统的结核病治疗。但是只要在密切观察肝功能的情况下合理用药,是可以避免的。现就我所住院病人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后所引起肝功能损害的42例加以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HBV-M阴性结核患者组合药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HBV感染24例占24/36(66.67%)。明显高于一般人群HBV感染率;HBV-M阳性组同HBV-M阴性组比较,前者疲乏、肝功能损害明显,预后较差,P<0.05,但发生肝损害的时间较迟,HBV阳性组15例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仍有7例病情继续加重。结论:MBV-M阳性的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机制可能主要以HBV为主,化疗药物(如:利福平)可能起到打破免疫耐受作用。应合理应用利福平,长期监测肝功能,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868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程以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更重、发生肝损用药时程更短。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的变化,尤其对高危人群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肝炎病毒感染者和老年人,需预防性应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因素及其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肺结核治疗期间肝损害除抗结核药物外,还与患者年龄、性别、营养不良、酗酒、肝病史及肺结核本身有关,根据肝损害程度保肝治疗疗效大多较好.结论 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佷重要,化疗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HRZE/4HR方案对患不同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5年8月住院期间收治的147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提示同时患有慢性肝病者(脂肪肝、肝硬化等)为观察组(136例);未患肝病者为对照组(1339例).结果 观察组有57例(41.9%)出现了肝损害,其中脂肪肝12例(60.0%),肝硬化7例(87.5%),慢性酒精性肝病6例(35.7%),慢性乙型肝炎9例(45.0%),慢性血吸虫病肝8例(50.0%),肝血管瘤或肝囊肿10例(26.3%),肝内胆管结石5例(25.0%).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38例(10.3%).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经护肝治疗肝功能的恢复也比对照组慢.结论 2HRZE/4HR方案对各类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发生较早,恢复较慢.应尽量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同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常熟地区抗结核药致肝损害(ATLI)的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常熟地区2013-2014年全市新诊断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际共识会议标准进行ATLI的判断,对其发生和转归进行分析,同时采用1:4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常熟地区2年内新诊断851例结核病人,其中832人完成了抗结核治疗(19人失访)。排除了治疗期间无肝功能检测或只有基线肝功能检测的患者后,在剩余724人中,55人发生了药物性肝损害(ATLI发生率为7.6%),中位发生时间为17天(四分位间距为14-24天),且均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2个月内。55人中有41例在加强保肝治疗的基础上仍沿用原治疗方案,11例患者改变了原治疗方案;24人治愈,30人完成疗程,1例患者停止治疗;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结核病患者易发生ATLI(OR=3.367,95%CI:1.506-7.530)。结论 2013-2014年常熟地区ATLI的发生率为7.6%,应重点针对罹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加强肝功能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住院肺结核患者179例,根据HBsAg检测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58.24%高于对照组17.05%,且两组在轻、中、重度肝损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T112.8±84.3IU/L和ALT153.4±87.5I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70.5IU/L和103.3±71.3IU/L(P0.05)。观察组肝损害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较阴性者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应当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抗结核化疗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者肝功能损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的损害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6 91例痰菌阳性的初治肺结核中 ,97例 HBVM阳性 (A组 )与 5 94例 HBVM阴性 (B组 )抗结核治疗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6 91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 73例 ,占总病例数的 10 .5 6 % ,其中 A组发生肝损者4 4例 (发生率 4 5 .36 % ) ;B组肝损者 2 9例 (4.88%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治疗方案中含有利福平 (RFP)的 5 4 6例中 ,6 8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为 12 .4 5 % ) ,含有利福喷汀 (RFT)的 14 5例中 ,5例发生肝损 (3.5 4 % ) ,两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HBVM阳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88例中 ,4 3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4 8.86 % ) ,HBVM阴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4 5 8例中 ,2 5例发生肝损 (5 .4 6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HBVM阳性者使用含 RFT方案治疗的 9例中 ,仅 1例发生肝损 ,肝损发生率降低为 11.1%。HBVM阳性患者治疗方案中含 RFP者与含 RFT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抗结核治疗中 HBVM阳性患者发生肝损比率明显增加 ,损害程度也明显增高。含 RFP的抗结核方案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明显大于含 RFT的抗结核方案。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携带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38例,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肺结核患者36例,无乙肝病毒携带肺结核患者302例,对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携带结核患者有30.6%出现肝损害,而对照组只有15.9%。HBV阳性组在治疗前ALT分层统计,A组(男≤30U/L,女19≤U/L)与B组(男31~40U/L,女20~40U/L),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分别为24.1%、57.1%。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病毒携带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易出现肝损害,肝功能ALT正常值上限(ULN)采用男30U/L,女19U/L较目前男女均为40U/L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高淑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3):142-143,187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轻度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5)患者接受六味五灵片治疗,1.5g/次,3次/d;对照组(n=30)患者接受甘利欣胶囊治疗,100mg/次,3次/d;均在不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2周,观察治疗第1周、第2周后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在治疗第1周、第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01),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两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4.3%和76.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轻度肝损伤起效快,疗效高,明显优于甘利欣胶囊。 相似文献
19.
汕头市区1998-2002年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引起肝损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 ,保障结控项目顺利实施。方法 对 1998— 2 0 0 2年结核病控制项目涂阳病人16 5 4例应用抗结核病药物致肝损害 2 8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高发年龄在 35~ 75岁 (2 10例 ,74 .5 % ),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的病人发生在 2月内占 90 %。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护肝治疗 ,重者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 2 82例中死亡 1例,放弃治疗 6例 ,余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完成抗结核疗程 2 75例 (97.5 % )。结论 掌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对策,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完成 ,保障患者生命 ,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是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增强,二线抗结核药物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硫代酰胺类等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MTB对二线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其耐药机制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常见的耐药机制有MTB基因突变导致耐药、细胞壁结构及通透性改变和药物外排泵等,但仍有部分机制不甚清楚.本文就MTB对常用抗结核二线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为改善结核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