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指标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的变化,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MMP与ACS的关系及血脂康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ACS患者54例,对照组10例。5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血脂康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检测血脂康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下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改变,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1周后两治疗组血清TC、TG、LDL—C、MMP-2、MMP-9、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MMP-2、MMP-9、hs—CRP可作为检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2)血脂康具有降低血脂水平、降低ACS炎性指标MMP-2、MMP-9、hs-CRP水平的作用,在短期内血脂康与阿托伐他汀具有相似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PCI术后血脂、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6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分别于术后第1日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通心络胶囊治疗,共30d。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日、第30日检测血脂、血浆hs-CRP及MMP-9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无明显变化;治疗组LDL-C、TC及血浆hs-CRP、MMP-9水平降低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UAP患者PCI术后血脂、血浆hs-CRP及MMP-9水平,具有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9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组,两周后行PCI术。分别测定入院、PCI术前(手术当天清晨,已治疗2周)、术后48h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3组入院时hs-CRP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hs-CRP的浓度与入院相比均明显降低,40mg组降低最明显,20mg组较10mg组降低明显(P〈0.05)。PCI术后hs-CRP浓度较术前均升高,10mg组升高最明显,20mg组较40mg组升高明显(P〈0.05)。3组hs-CRP变化与血脂变化无相关性(P〉0.05)。阿托伐他汀40mg组、20mg组、10mg组ALT〉3倍患者分别为2例、1例、0,ALT升高1倍~3倍分别为9例、5例、2例,观察几周后多能恢复正常。结论 PCI术后增加血清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可减轻PCI术后炎症反应,抗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独立于其调脂作用。阿托伐他汀20mg、40mg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脂水平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作用。方法 69例ACS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常规加血脂康治疗)和对照组(29例,常规治疗),另选30名健康人为正常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MMP-9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ACS患者Hs-CRP、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治疗组治疗2周后Hs-CRP、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清Hs-CRP、MMP-9水平与ACS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的抗炎作用在ACS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国产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PCI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B组患者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PCI术后两组他汀按原剂量维持。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IL-6、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国产瑞舒伐他汀10mg剂量具有与进口阿托伐他汀40mg剂量类似的调脂抗炎作用,能降低急诊PCI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戴志江  徐艳秋 《中医药研究》2013,(11):1333-133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他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60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 40 mg/d,比较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hs-CRP的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LDL-C、hs-CRP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组较A组hs-CRP、LDL-C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 较10 mg降脂及抗炎作用更明显,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的发挥其调脂作用,同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钙拮抗剂降压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对照组服用钙拮抗剂常规有效降压治疗。用药1个月后复查hs-CRP及血脂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s-CRP、TC、LDL-C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提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存在的炎症状态,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过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2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压(有颅高压征象者)、控制血压、抗血小板积聚等治疗,药物组在此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睡前顿服,连用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及血浆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12周后,药物组患者TC、TG和LDL-C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HDL-C含量较治疗前上升(P<0.05)。2组患者血浆hs-CRP和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损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药物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对于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2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血脂康低剂量(0.3 g/kg)、高剂量(0.6 g/kg)及安慰剂灌胃8周,同周龄db/m小鼠作为非糖尿病对照组。投药8周后行糖耐量试验,治疗前后分别测定db/db糖尿病小鼠及db/m小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与db/db对照组比较,血脂康不同剂量组治疗8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下降(P〈0.05)。糖负荷120 min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均低于db/db对照组,而血脂康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两组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血脂康在降低血脂、血糖的同时,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对周围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独立于调脂降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visfatin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丹参酮ⅡA抗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AS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J背景的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并以8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并按分组情况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20,10 mg·kg-1)或辛伐他汀(5 mg·kg-1)干预。第14周后全部处死,HE染色观察动脉斑块形成程度,测定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酶法检测血清脂质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主动脉壁visfatin表达。结果 (1)空白对照组主动脉未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模型组有较明显的主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hs-CRP、TNF-α、MMP-9表达、动脉壁visfatin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 0.05)。(2)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均可显著减少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值,降低血脂中TC、TG、LDL-C水平(P< 0.05),升高HDL-C水平(P< 0.05);明显降低血清细胞因子hs-CRP、TNF-α、MMP-9水平,降低小鼠主动脉壁visfatin表达。(3)在减少斑块面积、改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抑制visfatin表达方面,丹参酮ⅡA均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丹参酮ⅡA高剂量在减少斑块面积、改善血脂水平方面与辛伐他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降低hs-CRP、TNF-α、MMP-9水平,以及下调主动脉壁visfatin表达方面显著优于辛伐他汀组。(4)apoE-/-小鼠动脉壁组织visfatin表达水平与血清hs-CRP、TNF-α、MMP-9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visfatin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其参与机制可能与炎症机制有关。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节apoE-/-小鼠血脂代谢、抑制炎症细胞因子hs-CRP、TNF-α、MMP-9的表达,及下调主动脉壁visfatin表达,进而抑制apoE-/-小鼠AS病变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解毒活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术(PCI)术后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L)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探讨解毒活血中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机制。方法采用经皮Seldinger穿刺法或经桡动脉穿刺法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检测PCI术前及PCI术后用药30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CD40-L、tPA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40-L及tPA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解毒活血中药能降低ACS患者PCI术后CD40-L及tPA水平,抑制PCI术后炎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不同血脂水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05例ACS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并加服中药血脂康1.2g/d,共12周,其中正常血脂(NBL)26例;高血脂(HL)27例;对照组52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其中NBL25例,HL27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0名;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前ACS患者FMD值和血清NO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ET-1、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CRP、NO及FMD与血脂LDL-C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治疗12周后,治疗组FMD值和血清NO水平均有明显上升,ET-1、CRP水平显著降低。而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血清TC、、TG、LDL-C水平治疗组均显著下降,HDL—C治疗组HL患者明显上升,NBL患者虽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中药血脂康治疗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ACS患者,均可改善内皮功能、拮抗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患者ET-1、sP-sel及hs-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可溶性P选择(soluble P-selectin, sP-sel)及高酶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变化,评价丹红注射液对ET-1、sP-sel及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0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静脉滴注川芎嗪治疗14天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术前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及ET-1均显著升高(P〈0.01),FMD和NO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有升高趋势,而vWF因子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川芎嗪组CD62p、CD63、vWF、ET-1及GPⅡb/Ⅲ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FMD水平增加(P〈0.05)。结论川芎嗪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赵静  宫丽鸿  高峰  郭秋影  黄欢  汪雨静 《中医杂志》2011,(18):1554-1557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中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50例ACS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疗程均为30天,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观察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CAM-1及P-选择素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活血中药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ICAM-1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表明解毒活血中药能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脉血康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f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RTT组,120例)和脉血康治疗组(简称MKT组,116例),MKT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每天加用脉血康胶囊12粒,均连续治疗12个月。检测其术前、术后12h及术后30天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和血清hs-CRP浓度,同时进行12个月临床随访,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CI手术前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12h 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和血清hs-CRP浓度明显增高,而经脉血康胶囊治疗30天后其显著降低,与RT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8% vs 12.5%,P<0.05)。在12个月临床随访中,MKT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RTT组(6.9% vs 12.5%,P<0.01)。结论 ADO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PCI手术后明显增强,是冠脉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脉血康胶囊可降低PCI术后升高的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浓度,并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对热毒痰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例接受PCI术且中医辨证为热毒痰瘀证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方,连续用药1个月。观察PCI术后24 h和30 d的中医证候积分;术后24 h、7 d及30 d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WBC、NEU明显下降(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CRP、hs-CRP、IL-6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术后7 d、30 d hs-CRP较对照组下降,7 d IL-6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通心络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8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GP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T-1和NO, 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vWF因子和ET-1显著升高(P<0.01),NO和FMD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和GPⅡb/Ⅲa以及vWF因子较术前升高(均P<0.05),FMD降低(P<0.05),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GPⅡb/Ⅲa、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P<0.05,P<0.01),明显增加NO和FMD的水平(均P<0.01),而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2个月时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