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证候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用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医学方法来揭示其科学内涵,代谢组学以其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的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揭示疾病的证候本质方面代谢组学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从临床疾病及亚健康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疾病证候本质研究中的代谢组学应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综述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及液质联用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客观评价。检索相关文献,探讨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肝""肾""肺""气血""寒""热""湿"的相关性,并介绍液质联用方法的应用条件,包括血液预处理、高效液相技术、质谱技术的条件选择,阐述了其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路,并对近年中医学者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的成就进行了介绍.认为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时代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符合中医的整体观特点.中医"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中医证候的特异性代谢产物标志物,进而促进中医证候的客观化和证本质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疑难疾病,中医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人"受病已发"的反应状态,系统生物学中的代谢组学技术可全面的、动态的研究机体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代谢事件,可用来描述"证"的生化状态,这种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中医证候研究中已取得进展。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微观特征的研究较少,故可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来阐释本病的中医证候,了解其证候的物质基础,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证候的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组学”研究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热点。而广大的中医工作者通过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证候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医证候的深入剖析 ,将其区分为体质证候与疾病证候 ,提出中医体质证候概念 ,阐述其特征及诊察方法 ,论述其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动物模型等实验研究、体质研究及预防学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代谢组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对应关系。中医证候是对机体病理状态的宏观概括,代谢组学研究内容则反映出宏观状态下机体的微观表现。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从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的研究方向、成果与不足进行论述,并提出研究展望,为深入研究中医证候微观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标准化现代化研究与代谢组学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中医证候标准化和现代化是中医学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关键。通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的阐述,认为代谢组学是中医证候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研究,能促进中医学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证候"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证型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前提,而代谢组学的方法和技术给"证候"基础研究带来了曙光。通过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病理状态下不同中医证型间及辨证论治前后患者存在体内代谢物差异,因此在充分回顾、分析既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证治代谢组学"的研究设想。"证治代谢组学"假说以冠心病(CHD)为研究载体,以"证"为切入点,主要探讨基于代谢组学的CHD生化代谢谱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证治代谢组学"假说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背景、研究依据、研究实践、特色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信息学和表型组学思想的病-证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框架,解读证候的遗传结构和疾病关联.挖掘中医信息学与表型组学的理论内涵,阐明中医学与表型组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从病-证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入手,将证候视为一系列特定症状表型的组合,从理论与方法上探索中医信息学与表型组学的桥接点,结合文献证明这一方向的...  相似文献   

11.
多基因遗传性肿瘤的组学对接研究,已成为肿瘤学的重要研究战略,具有重要的实验和理论指导意义.现主要阐述组学对接研究相关的概念和技术平台,提出针对多基因遗传性肿瘤的组学对接战略中最主要的策略和研究内容,从多学科、多层次揭示多基因遗传性肿瘤不同发病阶段中的分子变化规律.用综合生物学效应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相关调控网络、关键靶分子和药物靶点,为肿瘤的诊断、分型、药物研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综述我国精准医学发展情况,阐述精准医学的生物学基础、核心技术,介绍测序技术与组学研究、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生物大数据技术研发、个性化治疗技术开发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多组学数据分析场景为例,从基础硬件设施、基础软件、应用系统3方面阐述医疗机构自主可控大数据科研平台国产化建设方案,为生物医学数据科研平台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内医疗科研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大规模组学技术的推动下,针灸穴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在穴位配伍规律和整体效应方面,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有待在方法学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作为一种强调“联系、整体、系统”的新型研究工具,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特别是网络药理学的提出对中药方剂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借鉴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经验,将网络生物学与针灸学进行整合,尝试提出"网络针灸学"的概念,为针灸学在新时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耐药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给后抗生素时代新抗生素开发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回顾抗生素的曲折发展历史,总结了抗生素开发研究面临的严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了抗生素研发的不足并提出开发建议。作者认为新抗生素开发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重视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针对其耐药靶点开发新抗生素,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组学和AI等新技术的进步、开展组合生物合成、增加获得新抗生素的途径,三是加大新复方抗生素研发力度,针对适应症、致病菌和使用者的差异性开发新型复方抗生素。呼吁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实施抗生素发展新策略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新时期新抗生素研究开发,为临床抗击耐药菌感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性状特征既是中药材传统的鉴定特征,同时也是质量标准。目前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质量标准制定中,往往忽略了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作者从多年数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到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意义尚有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必要。应该从以下3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的研究:性状特征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Schizophrenia is a debilitating brain disorder with a complex genetic architecture. Genetic studies,especially recen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have identified multiple variants (loci) conferring risk to schizophrenia. However,how to efficiently extract meaningfu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bulk genetic findings of schizophrenia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and it is a daunting task to decipher the pathological role of these risk variants in schizophrenia.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integrate multiple layers of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e.g. genetic findings from GWAS,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association and linkage studies,gene expression,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co-expression,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and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ENCODE) data,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to facilitate the translation of genetic findings into schizophrenia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mechanism study.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mechanisms of schizophrenia,we utilized integrative omics to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multiple layers of data from diverse studies of schizophrenia. Several novel and pivotal schizophrenia risk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using integrative omics,including CAMKK2,ZNF323,MKL1,GLT8D1 and etc. In addition, integrative omics also reveale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CNVs in 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Finally,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layers of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we developed the SZDB database (http://www.szdb.org/),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 Schizophrenia genetic data,gene expression data,network-based data,brain eQTL data,and SNP function annotation inform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extracted, curated and deposited in SZDB. In-depth analyses and systematic integration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op prioritized schizophrenia genes and enriched pathways. Multiple types of data from various layers of schizophrenia research wer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and deposited in SZDB. In-depth data analyses and integration identified top prioritized SZ genes and enriched pathways. We further showed that genes implicated in schizophrenia are highly co-expressed in human brain and proteins encoded by the prioritized schizophrenia risk genes are significantly interacted. The user-friendly SZDB provides high-confidence candidate variants and genes for further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More important,SZDB provides convenient online tools for data search and browse,data integration,and customized data analyses.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食品毒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维护环境友好与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食品相关的毒理学评价程序、指南及管理法规得到更新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细胞毒理学方法、毒理组学技术等已成为食品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以生物标志物为手段的检测研究成为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致癌性研究具显著优越性;体外替代法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就近年来我国食品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药对量效关系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药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与核心所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以药对为切入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物质基础一生物效应关联研究、中医临床回顾性与前瞻性结合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量效关系的系统研究.以揭示药对组成和用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