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100年多年前,心电图学之父Einthoven首先提出等边三角理论,并由此创用了心电图Ⅰ、Ⅱ、Ⅲ标准导联。此后,Wilson等又创用了aVR、aVL、aVF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形成六轴导联体系。以后由于胸导联的出现和Ⅰ、Ⅱ导联的普遍重视,aVR导联成了常常被疏忽的导联。近年来,aVR导联被人们重新认识,无论在窦性心律的判定、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心肌炎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30岁,因突然晕厥入院。急查心电图正常(图1A)。次日因活动后心悸复查心电图,T波除Ⅲ、aVR导联直立,aVF导联双相外余导联均转深倒置(图1B)。第3日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电图呈急性心梗图形,Ⅰ、Ⅱ、aVL、V2-V6导联ST段均呈墓碑形或弓背形抬高,最高达0.8mV,QRS波除aVR、aVL导联可见r波,Ⅱ、Ⅲ、aVF有极小r波外,余导联均呈QS形(图1C),ST段在当日抬高达顶峰后开始回落,Ⅰ、Ⅱ、aVL、V2-V6导联T波转倒置,6h左右便趋于稳定至今(图1D),遗留广泛异常Q波,STV2-V5仍持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8岁。平索体健。单位组织做健康体检,平卧位描记常规心电图(图1A)示:Ⅰ、Ⅱ、Ⅲ、aVF、V1、V2、V3、V4、V5、V6导联P波倒置,aVR、aVL导联P波直立,P—R间期为0.08s-0.11s,P波时限、电压正常,频率为90次/分,心律齐。坐位时描记常规心电图(图1B)示:Ⅰ、Ⅱ、Ⅲ、aVL、aVF、V1、V2、V3、V4、V5、V6导联P波直立,  相似文献   

4.
镜像右位心心室起搏伴1∶1 房室逆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9岁,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右位心。8年前置入VVI起搏器,近日自觉胸闷来院就诊。常规导联心电图未见明显窦性P波,基本心律为心室起搏心律,HR60次/min,在起搏脉冲信号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后有一相关的逆行P'波,R P'固定为0.22s,未见P'波下传心室,Ⅰ、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SⅡ>SⅢ;aVR、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上,RaVR>RaVL;V1~6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下。左右手反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图1)示Ⅰ导联QRS波主波向上,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SⅡ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5岁。临床无阳性体征,也无任何不适。常规体检心电图(图1)示: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平卧位描记。为6导联同步记录。图1A为吸气时记录。Ⅰ、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L导联P波平坦,aVR导联P波倒置,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0岁。因左眼反复发红和痒痛1个月,视朦15d,经抗炎治疗效果欠佳入院。体查: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既往体健。临床诊断:左眼角膜溃疡。 入院后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57次/min。Ⅰ导联P-QRS-T波群倒置,类似通常Ⅰ导联图形翻转;aVL导联P波倒置呈通常aVR导联图形,而aVR呈通常aVL导联图形;Ⅱ与Ⅲ导联图形互换;胸导联V_1~V_6图形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心绞痛。心电图(附图)分别为肢体导联、胸前导联同步记录,示PⅠ、Ⅱ、Ⅲ、aVF、v_1—v_6直立,P_(aVR)倒置。P-P间期相差达0.27秒,平均心房率42次/分,QRS波群:肢体导联R_1、R_2电轴显著左偏达-70°,Ⅰ、aVL呈qR型,Ⅱ、Ⅲ、aVF呈rS型,R_(aVL)>R_1、aVR,SⅢ>SⅡ。R_3为延迟出现的QRS波  相似文献   

8.
房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心律. 1 心电图特征 1.1房性心律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①右房上部心律P'波形态与窦性P波大同小异.Ⅰ、Ⅱ、aVL、aVF、V3 ~ V6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倒置.起源于右上肺静脉,V1导联P'波直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13例房速均被证实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并射频消融成功。影像学消融靶点位于三尖瓣环,局部电图可见A波和V波,且A∶V<2,V波的振幅>0.5 mV。结果9例消融成功部位位于三尖瓣环下侧壁,4例位于三尖瓣环上侧壁,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41±15 ms,AV比值0.5±0.4。三尖瓣环下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aVR导联P波正向,Ⅱ、Ⅲ、aVF导联P波负向,V1~V6导联P波负向。三尖瓣环上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导联P波正向,aVR导联P波负向或呈等电位线,Ⅱ、Ⅲ、aVF导联P波低幅正向波或呈等电位线,V1导联负向,胸前导联由右向左P波逐渐移行为正向。结论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10.
急性左主干病变病情严重,危险程度等同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尽快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本文报道1例急性左主干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心电图表现为aVR导联ST段下斜型抬高,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下抬高,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并探讨了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左主干病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巾国 《心电学杂志》1999,18(3):162-163
患者男性,17岁,因胸闷、胸痛1周入院.体检:BP14/10kPa(106/76mmHg),HR58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图1A)示:Ⅰ、Ⅱ、Ⅲ、aVF、V_3~V_6 P波倒置,aVR、V_1、V_2 P波直立.Ⅰ、aVL导联QRS-T波群向下.P-P间期1.04~1.24s,心房率52次/min,R-R间期0.96~1.24s,心室率54次/min,P-R间期0.12s,Q-T间期 0.42s,部分P波与QRS波群无传导关系.QRS-T波群为室上性型.V_1~V_6导联QRS波群振幅逐渐减低.将左、右手导联线互换,并加作V_2、V_(3R)~V_(6R)导联(图1B):Ⅱ、Ⅲ导联为图1AⅡ、Ⅲ导联互换,aVR、aVL为图1AaVR、aVL导联互换,V_2~V_(6R)导联R波逐渐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F导联心电图诊断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方法 在健康体检中应用F导联采集镜像右位心心电图并解读。结果 F导联检测到13例(0.018%)镜像右位心。在镜像右位心中Ⅰ导联各波形态均倒置,即P、QRS及T波均倒置;F2(Ⅱ)与F6(Ⅲ)导联、F3(aVR)与F1(aVL)导联波形互换;V3R、V5R导联波形类似正常时的V3、V5导联,代表左室波形;V1和V2导联代表右室波形。结论 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显示:P波F1(aVL)、F2(Ⅰ)导联显示镜像QRS波形;F1(aVL)、F2(Ⅰ)、F3(-aVR)、F4(Ⅱ)导联P-QRS-T波群均主波向下,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增;QRS波F5(aVF)不变;胸导联V1~V6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减,其S波呈逐渐相对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的规律;V1导联R波高尖;常伴有其他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38岁。因摔伤致颈痛、四肢活动障碍1天。既往无晕厥.心脏病史。查体:体温36.5℃,血压65/30mmHg,四肢呈弛张性瘫痪状态,肌张力差,肌力0级。颈椎MRI:C5椎体向前滑脱,C6椎弓根骨折。胸部CT:无异常。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P波仅Ⅱ导联可见。Ⅰ、Ⅱ、Ⅲ、aVF、aVR、aVL、V1-V6导联均见巨大J波,Ⅰ、Ⅱ、Ⅲ、aVF、V3-6导联呈正相,aVR、aVL、V1-V3导联呈负相。心肌酶及血清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89岁.因肺炎伴呼吸衰竭入院.心电图(图1)示:Ⅰ、Ⅱ、Ⅲ,aVR、aVL、aVF,V1~3、V4~6每3个导联同步记录.重点对长条Ⅱ导联作讨论.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方向不一的f波,R-R间距明显不等,平均心室率为102次/分,基本心律为快速型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检查现已相当普及,在诊断一些心脏疾病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操作疏忽可造成漏误诊。为避免这种失误,讨论以下几个在检查操作中的问题。一、适时的选择附加导联:心电图检查一般作Ⅰ、Ⅱ、Ⅲ、aVR、aVL、aVF、V_1、V_3、V_5及V_2、V_4、V_69至12个所谓常规导联即可。但有时需要根据不同情  相似文献   

16.
值得重视的aVR导联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100年之前,临床心电图学之父Einthoven首先提出等边三角理论,并由此创用心电图I、Ⅱ、Ⅲ标准导联。此后,Wilson又创用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即aVR、aVL、aVF,形成六轴导联体系,延用至今。在这六轴系统中,位于额面右上方位的探查电极只有aVR导联,其负极置于左下30°处,位于I和Ⅱ导联之间。这一导联当时设置时是具有其特殊意义的,但以后由于胸导联的出现和普遍重视I、Ⅱ导联,aVR导联常被疏忽。其实,aVR导联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值得复习。一、对心室肥大的诊断价值心脏在胸腔中,可由于各种原因而转位。例如在顺钟向与逆钟向转位时,由于膈…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  相似文献   

18.
aVR导联在心电图六轴系统中是惟一位于右上象限的导联。在临床实践中,aVR导联的作用最容易被忽略,甚至认为aVR导联仅是Ⅰ、Ⅱ导联平均值的翻转,其所提供的心电信息业已包含在Ⅰ、Ⅱ导联中。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常规心电图(附图)示房性早搏(第2个搏动)P′有3个特点:1.形态:Ⅰ、V_1、V_2呈负正双相,Ⅱ、Ⅲ、aVF、V_3—V_6均倒置,aVR、aVL直立;2.P′-R间期0.14秒;3.配对间期不等,长aVR导联可见房性融合波,2个P′波之间能以1.28秒测得倍数(未刊出),符合左房并行心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标准12导ECG和12导DCG在QRS波形态(含电压、时间)进行对比研究,为后的临床运用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12导同步DCG监测68例患,分为正常组(A组)与心肌梗死组(B组),研究分析2组QRS间期、电压、形态,与标准12导ECG作比较。结果 2组在QRS间期上结果无差异,A组在形态上Ⅰ、Ⅱ、aVR、aVF、V2—V6图形一致性程度高和较高,而Ⅲ、aVL导联立卧位一致性符合率低于其它10个导联。电压上除卧位aVL、aVF、V3导联有差异外,其余各导联均无差异。B组形态上Ⅰ、aVR、VI—V6导联一致性程度高,而Ⅱ、Ⅲ、aVL、aVF导联一致性程度降低,且有部分患下壁Q波消失。电压上除Ⅰ、Ⅲ、V3、V4导联有差异外,其余各导联均无差异性。结论 标准12导ECG和12导DCG在QRS波时间、形态、电压监测中2种方法一致性符合率比较高,在下壁MI时电极位置一定要放在尽量靠近左右肩锁关节(IABA)位置,以保持波形一致性。常规12导ECG对鉴别QRS波形差异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