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髓论点之一,其孕育于《黄帝内经》,成型于《伤寒杂病论》,近现代医家在实践中又对其注入新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结合名家医案,就临证中辨证论治的体会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辨病为先,病证结合;二是方证相应,知常达变;三是知病传化,随证治之;四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临证中,需要我们"辨证分析,准确细致;论治方药,贴切对症",逐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诊疗特色,辨证论治水平也是判定一名中医师临床水平的决定因素,但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不是说中医不辨病和辨症,二者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辨证、辨病、辨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所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知病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知其之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由所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  相似文献   

3.
论辨病论治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医家对辨证论治的片面强调使人们忽视辨病论治的发展.将中医学术带人只辨证不辨病的思想误区。随着医学的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亦有其局限之所、不足之处。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辨病为基础.在辨病的基础上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4.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方正对应、审机论治、微观辨证、病证结合4种。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滥觞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得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全面、综合的把握疾病,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而方证相关是指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存在契合的固定的对应关系,伤寒派诸家多有发挥,目前引申为方从证出,证即证据,包括证候、症状体征、疾病、体质等多个方面,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与其适应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是方证相关的典型代表。故典型的经方类方的临证法则,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方证相关的具体应用,也为现代临床方证相关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7.
宋以后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证结合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于是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研究和探讨这一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对推进今日病证结合论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论治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张仲景将病证症有机融合的优点结合起来,构想了"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论治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重视疾病基本病机的探索.辨识疾病基本病机是辨病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为了确立治则治法,指导辨证论治.(2)突出辨证论治的主导地位.辨证的目的在于揭示患者机体疾病发展阶段的个体特殊性,并与辨病所确立的治疗原则、方法、特异性药物、用药禁忌等紧密联系起来,使治疗个体化,从而充实辨病.(3)注重症状的辨识治疗.在辨病与辨证基础上进行必要而恰当的辨症论治,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0.
杨整军  王世杰 《陕西中医》1994,15(6):270-271
本文通过对当代名老中医临床实践的分析,探讨其病证结合论治的规律特点。认为辨证论治必须顾及疾病,辨病制方应该贯穿辨证论治原则;异病同治处方用药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  相似文献   

13.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医临床有以辨证论治统治一切病证的趋势。实际上中医临床有多种辨治方法,除辨证论治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等。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特色和辨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替代辨病与辨症论治方法。三种辨治方法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应用对象和治疗作用,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分清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并适当选择或结合应用,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辨症论治是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证与病如何,只要其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效,如川芎治头痛、葛根治项强、五味子止咳、当归…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病证结合论治方法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目前病证结合论治方法整理归纳为:西医诊病,中医治证;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论治;用中医理论辨西医疾病之基本病机论治;西医疾病分期论治;专病专方治疗;专病专药治疗;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并对每种形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探析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提出以病为主,辨病论治增效减毒;从证辨治,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明确病因,专病专方消除癥瘕。临证应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方案,注意癥瘕结聚于脏腑内外,适当对症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张仲景《伤寒论》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辨治方法。结果《伤寒论》不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先河,同时根据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医指导思想,仲景在诊疗疾病中充分运用了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并将三者相结合,真正彰显出中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思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5,23(2):321-321,329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对脉管病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导致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近代中医对中风的诊疗方式分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两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治疗疾病,都有其独到之处。如单独用于临床,则各有局限性,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病证结合进行论治。1辨证、辨病的概念及中风辨治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