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新发与复发脑梗死中医证候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集253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TIA)、中医证候等临床信息,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脑梗死组(RCI)和新发脑梗死组(FCI)2组,分析2组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P0.05)。青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少于新发脑梗死(P0.05),老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多于新发脑梗死(P0.05)。复发脑梗死组内火证较新发脑梗死组少见(P0.05)。结论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二级预防,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孟庆革 《河北中医》2010,32(8):1268-127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将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68例、非糖尿病脑梗死组46例及一过性血糖升高脑梗死组38例,对3组头颅CT检查结果、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空腹血糖(FPG)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糖尿病脑梗死组较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和一过性血糖升高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小(P0.05);非糖尿病脑梗死组TC、TG、HDL-C、LDL-C、VLDL-C和FPG水平均较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一过性血糖升高脑梗死组低(P0.05);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较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一过性血糖升高脑梗死组低(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的疗效及预后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3.
分水岭脑梗死是临床脑梗死中的常见类型。随着人们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方面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文尝试从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病因病机、体质分型、辨证论治、中成药的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为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糖尿病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通过比较糖尿病组(DM)合并脑梗死与非糖尿病组(N-DM)合并脑梗死的症状、类型、治疗效果,分析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是否存在加重关系。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出现失语与偏瘫的发生率、脑梗死部位及病灶大小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发生肺部感染、心肌缺血、肾功能损害、梗塞后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后病情较重,预后不良,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式防治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型糖尿病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通过比较糖尿病组(DM)合并脑梗死与非糖尿病组(N-DM)合并脑梗死的症状、类型、治疗效果,分析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是否存在加重关系。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出现失语与偏瘫的发生率、脑梗死部位及病灶大小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发生肺部感染、心肌缺血、肾功能损害、梗塞后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后病情较重,预后不良,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式防治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糖尿病脑梗死患者(n=97)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n=82)进行对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脑梗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出现失语与偏瘫的发生率、脑梗死部位及病灶大小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发生肺部感染、心肌缺血、肾功能损害、梗塞后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并发症多,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张慧  闫咏梅 《陕西中医》2008,29(2):174-17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及CT特点。方法:对5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与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的中医证候、CT特点进行比较。结果:5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中,以痰、瘀、阴虚阳亢三证出现的最多,出现率依次为64%、56%、44%,其中有40例腔隙性脑梗死,38例为多发性梗死病灶;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以风、火、瘀三证出现的最多,出现率依次为70%、58%、48%,其中有36例腔隙性脑梗死,21例为多发性梗死病灶,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各证型之间比较,糖尿病性脑梗死痰证出现率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高(P<0.01)。非糖尿病性脑梗死较糖尿病性脑梗死风证、火热证的出现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常见痰、瘀、阴虚阳亢三证,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胆红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水平在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重型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轻型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脑梗死组TBIL、DBIL、IBI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中重型脑梗死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P选择素可一定程度的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为脑梗死的诊治工作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相关因素,并对运用复元醒脑汤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制备60只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糖尿病非脑梗死、糖尿病脑梗死及糖尿病脑梗死复元醒脑汤治疗四组,测定大鼠脑组织中VEGF蛋白水平的变化和血糖的变化。结果:复元醒脑汤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组、糖尿病脑梗死复元醒脑汤治疗组、糖尿病脑梗死组及糖尿病非脑梗死组,并且复元醒脑汤能有有效降低血糖含量。结论:复元醒脑汤可显著提升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上述蛋白的表达,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佛山地区居民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急性脑梗死登记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为病例组,22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超重/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糖尿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佛山地区居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稳定性脑梗死患者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正常人血清ET-1、NO含量变化的比较,探讨稳定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1和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法检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血清ET-1、NO含量的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血清ET-1含量稳定,稳定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1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稳定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血清ET-1、NO含量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临床诊断、治疗的实验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辨质论治脑梗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复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复发组,初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初发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集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脑卒中家族史、房颤、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与复发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体质。结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提示可以基于体质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71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脑梗死在神经功能损害、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临床疗效和病死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CT特点及其急性期预后关系。方法将119例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30例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对照组89例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组的发病临床表现,CT特点与急性期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差,好转率低。结论控制好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32例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18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发病年龄早、意识障碍重,预后差,与非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糖、脂代谢异常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增加脑梗死发生的风险,良好控制糖尿病的血糖和血脂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假手术组、脑梗死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每组12只。于造模前3 d开始,依达拉奉+假手术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3 mL/kg,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3 d后,脑梗死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脑红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脑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假手术组(P均0.05),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VEGF、EPO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假手术组(P均0.05),且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上调脑梗死大鼠血清中脑红蛋白水平,可能与上调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VEGF、EPO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