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犬弓首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情况。方法采用大弓首线虫感染期卵,管喂小鼠,用稀盐酸分离法进行观察。结果感染后第1天,即在鼠肝发现幼虫;感染后第3天,大量幼虫移行至肝;感染后第5天,大量幼虫移行至肺;感染后第7天以后,幼虫主要分布在脑和躯体肌肉。结论犬弓首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分为两相:内脏移行相和躯体移相。稀盐酸分离法是观察鼠组织中犬弓首线虫幼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于食蚊线虫(Romanomermisculicivorax)能否在污水池内的致乏库蚊幼虫体内寄生和发育,以确定该种线虫是否能防制该种库蚊孳生,在太平洋佛罗里达岛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内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室试验:取污水池内的污水用去氯的清水稀释成浓度为100、50、25和0%(即100%清水),然后各取200毫升分别置于400毫升玻璃器内,并各放入300条令期为1~6小时的感染期R.c.和25条1~2期的致乏库蚊幼虫,使两者比例为12∶1),置于26C下饲养。7天后每组各取15条4令的致乏库蚊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库蚊幼虫体内有无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小鼠模型,为肝毛细线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洛阳鼠密度较高地区捕鼠,以人工消化法收集肝毛细线虫阳性鼠肝内的虫卵。将虫卵以不同密度(1 000、 5 000和10 000个/孔)分为3组,每组2孔,于28℃培养至感染期,观察并计数不同培养时长时(18、 21、 23、 25和29 d)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将感染期虫卵分为两组,分别置于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37℃培养,定期观察有无幼虫孵出。将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8组,每组3只,按5、 10、 20、 60、 100、 200、 500和800个虫卵/只将感染期肝毛细线虫卵通过灌胃感染小鼠,观察小鼠感染后存活情况及是否能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另以16只昆明小鼠作为发育观察组,以60个虫卵/只的感染,分别于感染后14、 18、 21、 29、 35、 55、 90和365 d取2只小鼠处死,解剖取肝脏镜检,观察肝毛细线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共捕鼠17只,肝毛细线虫感染阳性鼠5只,阳性率为5/17;所有阳性鼠均为褐家鼠,褐家鼠阳性率为5/8。新鲜收集的肝毛细线虫虫卵内的卵细胞多处于Ⅲ或Ⅳ细胞期,培养1 d后分裂加速,至第16天开始出现感染期虫卵。1 000、 5 000和10 000个/孔体外培养18、23、 25和29 d时虫卵中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分别为:39.6%(67/169)、 35.2%(45/128)、 21.4%(98/458), 74.0%(148/200)、 75.1%(411/547)、 60.9%(340/558), 88.0%(125/142)、 89.2%(140/157)、 79.3%(168/212)和94.9%(131/138)、 97.0%(254/262)、 88.6%(140/158),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10 000个/孔密度条件下的比例均最低。分别在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培养感染期虫卵均无幼虫孵出。感染剂量在200个/只及以下的小鼠均可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且未出现死亡;500和800个/只的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死亡。发育观察组于感染后14 d鼠肝压片查见肝毛细线虫幼虫,未见雌雄分化;感染后18、 21和29 d,肝压片可见肝毛细线虫孕虫;感染后35和55 d均见大量肝毛细线虫虫卵及虫体片段;感染后90、 365 d仅见肝毛细线虫虫卵,无虫体残余组织。结论体外培养可获得感染期肝毛细线虫虫卵,小鼠可作为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水温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影响,了解福寿螺受感染的适宜水温和最低临界温度。方法实验室培养子代福寿螺和福建株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分别于5℃、10℃、15℃、20℃、25℃、和30℃的恒温箱中预温4h,达到所需温度后,分别将各温度组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倒入相应温度组的螺容器内使其感染,24h后观察记录各组螺的开厣率并移置(24℃±1℃)水温环境中饲养。20d后进行解剖,统计各组螺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分析感染率和感染度与感染水温的相关性。结果6组温度螺的感染率依次为0%、20%、55%、95%、100%、100%,福寿螺的感染率与水温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方程为Y=1E-05x4-0.0011x3+0.0292x2-0.2362x+0.5833,推算最低临界感染温度值为6.66℃。感染度与水温有相关性(rs=0.3448,P<0.0032)。其中25℃与30℃虫负荷较高,25℃感染温度大于500条幼虫的螺数最多。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0~30℃,最佳感染温度为25~30℃,理论上水温<6.66℃,福寿螺丧失摄入幼虫的能力。根据温度范围及幼虫生长规律推断:春夏秋季为螺感染的危险温度;夏秋季为流行该病的危险季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幼虫移行症动物模型,探索SD大鼠感染犬弓首线虫幼虫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犬弓首线虫感染期虫卵灌胃SD大鼠,用压片法和稀盐酸分离法观察幼虫在体内分布情况。结果幼虫早期主要分布于肝脏,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从肝脏又移行到肺、脑等器官。结论犬弓首线虫幼虫感染SD大鼠引起幼虫移行症。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白鼠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感染大白鼠,获得成功。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23~32天病死的大白鼠队脑部病变最为严重,这是由于幼龄成虫从脑向肺转移时损伤和刺激血管壁,引起脑出血,加上虫体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所致。40~68天病死的大白鼠,主要病变在肺部,此期由于虫卵的刺激和幼虫移行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使肺组织受到破坏,肺部病变广泛时可引起呼吸衰竭。一般情况下鼠体内寄生的虫数越多,死亡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7.
经乳汁或胎盘传播的土源性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源性线虫感染宿主的途径,一般为人们所熟知的有二,一是经口传播,如食入已发育到胚胎期的蛔虫卵、鞭虫卵,或食入感染期幼虫如十二指肠钩虫和毛圆线虫;另一是经皮肤感染,即线虫虫卵在外界环  相似文献   

8.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犬弓首线虫(Toxocaracanis)感染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bcl-2、baxmRNA表达情况,探讨幼虫移行症对脑组织细胞影响可能机理。方法取狗小肠内犬弓首线虫成虫进行解剖,取子宫段的虫卵培养至感染期,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段取脑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baxmRNA表达情况。结果1.犬弓首线虫子宫段虫卵经培养有98%达感染期。2.病理切片HE染色均见感染小鼠脑组织有犬弓首线虫幼虫。3.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10d、15d、20d、25d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差别(P<0.05);各时间段原位杂交方法显示bcl-2、baxmRNA均无显著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犬弓首线虫感染小鼠早期,脑组织细胞有不同程度细胞凋亡出现。2.其细胞凋亡与凋亡基因bcl-2、bax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BALB/c小鼠48只,每鼠经口感染40条幼虫,在感染后第7、10、13、16、19、22、25和28天分别解剖6只小鼠。取脑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计数脑组织内虫体。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健康小鼠1只。 结果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后,第10 天肉眼下可从小鼠脑组织中检获虫体,但数量较少,平均为(7±1.73)条;感染后第16天,检获虫体最多,平均为(23.66±4.93)条;随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小鼠感染第15天时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数小鼠在感染后第22天死亡。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组织有机械性损伤,脑实质中可见空洞及炎症反应。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第13天即可见脑膜炎症反应,并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 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可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并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彭亨丝虫对长爪砂鼠进行重复感染,观察重复感染对成虫的存活和大小有否影响。感染方法和Ash等(1970)采用的一样,每周或每月将一定数量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皮下接种于雄性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查血1次。观察结果,一次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组,接种后30天成虫发现率为25%,4个半月后降为15.5%;接种2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组,接种后4~7个月,成虫发现率为15~16%;每次接种7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或每月1次,连续5次组,成虫发  相似文献   

12.
犬弓首线虫(Toxocaracanis,T-canis)是犬科动物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以幼犬的感染率为高。虫卵随犬粪排出体外后,在适宜条件下经3~4周发育为感染期虫卵。犬科以外的脊椎动物(如鼠、兔、猴等)和人是它的非正常宿主,其幼虫在非正常宿主的肝、肺、脑、眼、肾、骨骼肌、心肌等器官、组织内可以长期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人误食犬弓首线虫感染期虫卵后,依幼虫寄生部位和感染程度不同,有的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表现为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发热,肝大、腹痛、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及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感染犬弓首鼠行为改变与脑内幼虫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犬弓首线虫感染期卵,管喂小鼠,观察小鼠的爬行活动、抓握力、平衡能力、逃避反应、走迷宫的情况;用压片法和切片法观察幼虫在脑内分布。结果:感染鼠的行为改变明显;幼虫在脑内主要分布于小脑,其次为大脑、脑干。结论:感染鼠脑内寄生的犬弓首线虫幼虫对鼠行为改变有较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3)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3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 ℃10 h后被杀死,在4~10 ℃能生存8个月以上。37 ℃时幼虫非常活跃,40 ℃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腌制鱼生的配料不能杀死虫体。异尖线虫L3感染大鼠试验证实:约15%~25%的L32 d 内可能钻入消化道壁或腹腔,3 d后不再构成危险,7~10 d自行死亡,不能发育为成虫。动物空腹时易感染。病理学研究显示,初次感染以异物反应为特征,再次感染以过敏反应为特征。结论 异尖线虫L3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感染陆地哺乳动物后能在体内移行,但不能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5.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PCR方法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方法 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 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III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 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TRIzol 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按RT-PCR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PCR 扩增。 结果 用RT?鄄PCR方法能检测出阴性与感染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测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 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 pg。 结论 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体外实验法研究了鼠类圆线虫幼虫的化学趋化性 ,另外用组织化学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法研究了该幼虫感染大鼠后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及离开脑内。用滤纸法从大鼠粪便培养并收集感染期幼虫 ,然后在距琼脂平板的培养皿中心 2 cm的周边位置等间距作 6个标记 ,在标记处放上分别浸有有机物或无机物诱引剂的圆形滤纸。中心部位放 30 0只感染幼虫 ,再置入36℃的恒温箱中 ,使幼虫可以自由移动 ,4 5min后取出培养皿。镜下观察诱引剂周围直径 1 cm内的幼虫数。无机化合物诱引剂主要由 Na+、K+、Ca2 +、Mg2 +等阳离子与 OH- 、Cl- 、CO32 - 等阴离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我院于1983年12月在一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发现艾氏同杆线虫。 患者:男,43岁。于1983年12月14日,因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住院。住院期间,于12月20日作尿常规镜检时,发现许多活动小线虫,随后接连数天晨尿检查均发现相同虫体,经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杨文远教授与魏德祥教授鉴定确认为艾氏同杆线虫。在同一份尿液标本中能观察到成虫、各期幼虫和虫卵。将标本保存于5~7℃中数日,虫体  相似文献   

18.
以往在半永久及永久性水体中释放奈氏索科线虫的实验中,线虫在蚊类幼虫中的寄生率很高,并曾有发现多种蚊种自然感染该种线虫的报道。本文作者在路易斯安那选择潮水与涨后形成的2类孳生场所,包括6处露天牧场和多草的地区以及11处林区内的孳生地,面积为200~600平方呎之间进行试验。将培养7~8周含有线虫成虫和虫卵的15克湿沙土,撒布在有草和其他有机物质,无水而潮湿的孳生场所。在每次潮水上涨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采集蚊类幼虫,用显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者自1971年夏起在美国路易斯安那释放奈氏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处理孳生地,直到1974年冬,尽可能地逐周抽样检查,每个样品随机捞捕50条幼虫,按蚊种和龄期分别解剖检查感染线虫情况;必要时,对幼龄幼虫保持到可加鉴别。有时孳生地因缺少幼虫或缺水而采不到样品。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底为低温季节,不利于线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