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 《世界中医药》2013,8(1):5-6
王琦(1943~),男,江苏高邮入,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82-2283
情志以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情志过激或持续日久则气血紊乱、阴阳失调从而致使情志病的发生。肝主疏泄,通畅全身气机,从而条畅情志;肝为"血府",主藏血,血养神而舍魂,为情志化生之源。情志病病机变化过程中,主要在气、血、痰三方面与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互为因果,甚至恶性循环,肝的"主疏泄而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情志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是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破坏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本文通过归纳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肝的生理功能、病机特点、症、证表现的描述,从"肝藏血主疏泄"失常角度对肝硬化的发生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对近20年医学文献中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所用中药归经情况的分析总结,阐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失常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藏血”和“主疏泄”,二者是体阴用阳的关系,也是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体现.随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阴阳的消长,“肝藏血、主疏泄”也呈现应时而变的调控功能,在五季表现为如同生物钟一样,有着各自的峰谷,有规律、周而复始的遵循S曲线的变化.肝生理功能在一年中的应时而变是五脏应时的内在机制和推动力.深入挖掘“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内涵,阐述其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对于探讨中医藏象本质及脏腑疾病季节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藏血,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辨证论治诸多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在高血压病的从肝论治方面。然其调节血压、调节肝血流的具体机制,调节血压血流的途径、部位等尚不甚明确。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脑-肝-血管"轴的角度,基于肝血管和生理、神经支配等方面,初步探讨其"藏血、主疏泄"的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相关深入基础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世界中医药》2014,(4):I0001-I0002
<正>高思华,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席专家、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国家973计划中医药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分泌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24日,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启动。体质是人类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不同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上存在的个体特殊性。该项目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凝练升华,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  相似文献   

8.
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这一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的参与者包括了北京阜外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十几年来,由吴以岭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荣获三次国家大奖、一次何梁何利奖、五次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科研团队每周二开设络病专家门诊,用络病学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世界中医药》2014,(11):I0001-I0004
<正>潘桂娟,女,1953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7年迄今,先后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科研工作。1977-1987年,在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其间,1982年,在辽宁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迄今,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曾任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中医药》2013,8(7):I0003-I0004
董竞成,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负责人、恽氏中西医汇通派基地建设负责人、新疆医科大学及新疆维吾尔医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内蒙古蒙医药研发领军人才。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中医药》2014,(1):I0001-I0002
<正>仝小林,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香港东华三院客座教授。主要学术成就:1)突破传统"消渴"理论的局限,创建了以开郁清热法为核心的糖尿病早中期辨治理论体系,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中药不能独立降糖是长期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形成的共识。通过研读经典、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的糖尿病早中期脾瘅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中医药》2014,(12):I0001-I0002
<正>许能贵,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同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分配至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工作;1998年9月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职),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中医药》2013,(8):I0001-I0002
吴焕淦,男,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中医药》2014,(5):I0001-I0002
<正>刘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刘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的研究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中医药》2014,(6):I0001-I0004
<正>王拥军,男,49岁。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变)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慢性筋骨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证明了"气虚血瘀"是慢性筋骨病的病理基础,"肾精亏虚"加重"筋骨衰老",阐明了"益气化瘀补肾法"的疗效机制,并建立了系统性防治方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6);发现了椎间盘退变存在"三期变化规律",提出了"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增加神经细胞营养"治疗颈腰椎疾病方案,建立了非手术与手术"序贯联合"综合性防治体系,降低了手术率(NSFC重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中医药》2014,(2):I0001-I0002
<正>叶祖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督导组副组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一直从事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其中包括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早期发现及其后续的研发工作;除了药理毒理学的研究工作之外,还进行中药新药和保健品的研发,申请了有关新药研发的专利6项,其中两项已经获得授权。先后两次总计约5年的时间,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和开展中药抗肿瘤、抗疟药理的研究合作。研究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中医药》2013,(3):I0001-I0002
朱兵(1953-),男,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6)生命科学: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朱兵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效应机制,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先后获院、局级成果1、2、3等奖12项。《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获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中医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撰写《针灸的科学基础》一部。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