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脑灌注成像(PCI)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2015—2017年间住院并临床诊断为后循环TIA的32例患者在24小时之内进行PCI检查、头颅MRI平扫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达峰时间(TTP),并依据影像学表现对其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32例患者DSA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率65%~100%,头颅MRI平扫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PCI检查有23例(71.9%)患者出现与临床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域,其中2例患者双侧小脑半球同时出现低灌注区。对23例PCI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1期2例(8.7%),Ⅰ2期16例(69.6%),Ⅱ1期3例(13.0%),Ⅱ2期2例(8.7%)。结论:PCI可为临床诊断后循环TIA提供影像支持,辅助临床对患者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对比MRI、CT单独与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临床价值。结果: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确诊多发性脑梗死,MRI、CT联合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准确率97.00%(194/200)高于MRI 80.00%(160/200)、CT 75.50%(151/200)单独诊断(P0.05);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基底节区病灶178个,脑室旁病灶67个,额叶病灶122个,顶叶病灶91个,丘脑病灶63个,颞叶病灶45个,小脑病灶52个,MRI、CT联合诊断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顶叶、丘脑、颞叶、小脑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诊断(P0.05);MRI、CT联合诊断平均病灶检出数较单独诊断多,病灶大小较单独诊断小(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查能提高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尤其是病灶较小患者检查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早期针对性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rrjk》2017,(16)
目的 :探讨研究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分析。方法 :对院内收治的后循环缺血并行DSA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的病变性质、程度、范围特点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89%)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共有37处颅内外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22例(81.48%),颈内动脉系统狭窄5例(18.52%),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均狭窄2例(7.41%),DSA正常2例(7.41%),单处血管狭窄11例(45.83%),≥2处血管狭窄13例(48.15%)。颅内外动脉轻度狭窄23处(62.16%),中度狭窄7处(18.92%),重度狭窄5处(13.51%),完全闭塞2处(5.41%)。椎动脉狭窄29处(78.38%),颈总动脉狭窄3处(8.11%),锁骨下动脉狭窄1处(2.70%),大脑前动脉狭窄1处(2.70%),大脑后动脉狭窄2处(5.41%),小脑后下动脉狭窄1处(2.70%)。结论 :DSA虽是有创性检查,如无禁忌证,还是建议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DSA,以明确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判断预后,为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其中拟诊后循环缺血31例.运用多平面重建(MPK)、曲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96例患者192支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成像无伪影血管分别为168支(87.50%)、156支(81.25%),成像质量优良血管分别为188支(97.92)%、188支(97.92%);96支基底动脉,无伪影血管81支(84.38%),成像质量优良95支(98.96%).(2)3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CTA与DSA比较总符合率95.6%.Kappa值:0.935(p<0.001)(K≥0.75,一致性极佳);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敏感性100%,特异性97.78%,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100%.结论:64层CTA对椎基底动脉总体成像质量较高,在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64层CTA与DSA相比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不同病变部位脑动脉瘤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脑动脉瘤患者55例,术前均行MSCTA、DSA检查。对比MSCTA、DSA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诊断符合率及对脑动脉瘤类型、大脑中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手术结果:55例脑动脉瘤患者,共67个脑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14个,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后动脉瘤5个,椎基底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瘤18个; MSCTA、DSA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MSCTA检查有6个脑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 DSA检查有10个脑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 DSA检查无法对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明确诊断,MSCTA检查可清楚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 MSCTA、DSA检查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 MSCTA诊断脑动脉瘤患者符合率与DSA检查相近,且可清楚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对DSA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患者进行MRI以及TCD检查,并对相应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讨论。结果根据MRI结果显示,相关脑区27例未见异常,梗死16例,占37.2%;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大多数是小腔隙性脑梗塞。小脑半球梗塞11例,脑干梗塞9例。TCD结果显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TCD在高流速下发生了变化。其中,32例(74.42%)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28例(65.12%)检测出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7例(16.28%)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高流速降低,有12例(27.90%)检测出基底动脉高流速。结论老年人椎体基底缺血性头晕的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且可以获取所有横截面的3D图像,从而导致骨骼伪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后颅窝区域的病变。这样可以及时诊断过去常常被忽略或误诊的小脑以及脑干梗塞。可以将其用作诊断测试,以确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否有脑梗塞,但MRI没有显示出器质性血管,通常会使诊断变得困难。TCD检测简单、方便,是有效的检测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2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DS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狭窄或闭塞均以颅内动脉为主[分别占59.57%(56/94)和61.90%(26/42)];而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68.75%,22/3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61.70%,29/47).结论 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MRI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23例患者均有MRI检查,其中有16例还有CT检查。分析23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AI发生于以下部位胼胝体6例,皮髓交界处7例,脑白质7例,脑干6例,基底节5例,小脑3例,脑室5例。多发病灶共19例。23例DAI患者中20例为交通伤。本组DAI伴其他脑伤者18例。CT检查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9/23),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结论MRI对发现DAI的诊断价值较大。CT检查难以发现在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的病灶,MRI可以清晰显示。但是CT发现合并的颅骨骨折优于MR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CT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为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滕州市中医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检查的135例疑似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与诊断价值;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及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DSA检查结果显示,101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异常部位346个病灶,MRI检查对基底节区、丘脑、额叶、顶叶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以及总体病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 相较于CT影像检查,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6.
17.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