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内经》中“清与浊”的概念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月秦)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一段经文的清浊二字,是以寒气凝滞属阴而生浊,故称浊阴。热气升散属阳而生清,故称清阳。所谓清阳泛指呼出之废气,耗散之体温,肢体之功能。浊阴泛指排泄  相似文献   

3.
吴贵文 《中原医刊》1999,26(10):35-35
久泻,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病程长为主要见症。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而调整与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现就脾胃病变所致久泻的证治体会介绍如下。1 脾虚清阳不升经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劳倦伤脾,元气耗损,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谷气下流”而致泄泻。脾宜升则健,治当益气升清运脾。用党参、黄芪、白术等甘温药,健脾扶中以斡旋中洲,配升麻,葛根奏其益气升阳提携中气之功。案例:郭××,男,40岁,1997年8月来诊。大便不实,虚坐努责,肛门作坠,腹部胀满已有数年,…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慢性肾炎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难愈,是医学上的难题。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1对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病机的认识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要是脾虚、肾虚,标实主要是风邪、湿热和瘀血。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由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封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气不升浊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失司,固涩无能,精微下泄。故蛋白尿主要与脾肾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卫气根于肾,肾…  相似文献   

5.
《内经》“阴阳之要”、“阴阳反作”的理论与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内经》理论研究与临证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治泄泻,常分初、中、末三法。大凡暴泄治法,尽人皆知,兹不多赘。但方书所述中治法,尚嫌简略,以致临床不能曲尽其用,而末治法从厥阴论治,又为医家所罕取,兹再补充论述。脾泄又称滑泄,通常以参苓白术散为主。但临证往往投剂无效,当细审而辨治: 如食后即泄,苔腻者,乃脾虚湿淹、清阳不举之候,应予东垣升阳除湿汤加参术治之。药用:党参、焦白术、陈皮、焦麦芽、川朴、柴胡、炙升麻、防风、羌活、猪苓、茯苓、泽泻、甘草等。如食后即泄,苔薄净者,为中州气馁,脾气下陷之侯。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炙芪、柴胡、升麻、山药、芡实、茯苓、陈皮、炙草等。  相似文献   

7.
杨老师是河南中医学院附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训,博览群书、勤于实践。我随师实习数周,见其对泄泻一病辨证施治颇得医道、乃潜心求教,杨老师遂尽述心得。笔者略加整理,就正于同道。一、“遵之经”,历述泄泻病因杨老师遵《内经》“湿胜则濡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难经》“湿多成五泄”及张景岳“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等论述,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将自己对本病的  相似文献   

8.
肾性蛋白尿从痰湿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特征,也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难于消除的检验指标.在中医典籍中无蛋白尿的记载,亦无恰当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因蛋白随小便而大量丢失,造成血浆蛋白低下,出现全身虚肿、面浮气短、乏力等临床表现,故多从“水肿”、“虚劳”、“腰痛”等病中去探讨肾性蛋白尿的病机与治疗.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消除蛋白尿仍是中医治疗肾病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一般认为,蛋白属人体的精微物质,当由脾气所化生,肾气所封藏.究其蛋白从尿中下泄之因,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清,或因肾气虚而封藏失职,故多主张从补脾补肾论治.但经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补益脾肾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笔者另辟蹊径,从“痰瘀互结”立论治疗肾性蛋白尿,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仅就两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肾的生理病理研究,对“肾”实质的认识日趋深入,对肾病的诊治水平也日渐提高.现结合临床谈谈我们对肾系病证治疗的点滴体会.1 肾系病症的特点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液.肾所藏之精气一为“先天之精”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一为“后天之精”源于水谷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为水谷之宅,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肾病常影响肾的藏精功能.表现为肾精之虚,或肾气不固,或肾之阴阳失调.肾精之虚则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性的发育成熟及性机能减退,而见发育迟缓,智力减退、滑泄阳萎、不孕不育.肾气不足则肾失封藏,若精关不固,则遗精滑泄,若二便失于固摄则尿浊、尿多、或遗尿,尿有余沥,二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关系人体气 机的升降与调畅,肝气郁滞则气机升降输 布紊乱,肝失疏泄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 随清阳之气输布于周身而郁滞于血中,出 现高血糖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反见血 糖升高,进一步导致血脂、蛋白等其它精 微物质紊乱,引起其它合并症。治疗以疏 肝调气为主,顺肝条达之性以恢复其生理 功能,肝气条达,气机调畅,精微得以输 布,糖被利用而血糖自然下降。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疾病,中医辨证多归于“本虚标实”。正虚以脾肾气虚为主,邪实以湿、瘀为主。根据其临床主症,见于腰痛、水肿、血尿等各病证中。对于蛋白尿,则认为肾气不足,肾失固摄,封藏失职,以致精微下泄而形成。治疗上常加入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等收敛固涩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血流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伴有肾、周围静脉微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脏,封藏之处,精之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主水藏精,为阴阳之室,是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而肾精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相互资生,互相促进,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共同致病,甚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医对于脾肾互济这一理论历来重视,而金元四大医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笔者现对金元四大医家脾肾互济思想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蛋白尿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良健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09-109,127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病程中主要症状之一[1],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来源于水谷精微,张景岳云:"血者水谷之精气,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怖于肺,施泄于肾".说明人体精微物质来源于脾肾所运的水谷精气,但其形成,还需肺之清气所化、肾中命门元气蒸化,才能濡养人体,也是人体正常的水液(津液)代谢的基本过程.脾气散精流注全身,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脾而怖运四肢百骸,水谷精微反而成滞,内生湿浊,精微物质从小便而泻.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以生命之生长发育归之于“肾”。“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故延年延寿,补肾气。而肾藏精,“人  相似文献   

16.
一、谈泽泻《本草害利》本品列入泻肾次将,谓“多服令人眼昏,凡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肾气不固,滑精目痛,虚寒作泄等症,法咸禁用。以其淡渗利水,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病目耶”。  相似文献   

17.
臧晓芳 《黑龙江医学》2005,29(7):556-556
蛋白为人体活动的重要物质,属中医“精气”范畴。慢性肾炎之病理,风寒湿毒瘀是其标,而脾肾亏损,气血两虚是其本。脾主运化,肾为封藏之本。肾气充,脾气健,则精有源,精关固。蛋白精微失守,则可漏泄于尿,随尿排出体外。故运用补中益气汤与六味地黄汤,有补肾培元,健脾提气之功,利中有补,补中有利。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实验室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是目前存在的难题。5年来,本文作者根据临床体会,运用补中益气汤与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39例慢性肾炎蛋白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治39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辨治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以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祖国医学称之为"久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的  相似文献   

19.
痔疮从气血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痔疮的形成与气血相关 气血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它运行于全身,无处不到,肛门、直肠部亦是依赖于气血的不断运动从而得到精微物质。古人有“气为血之先导,血为气之依附”之说。气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活。气衰则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阻;气陷而不能统摄,血常因之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作用。血虚无以载气,则气随之而少;气失去血的濡养,则燥热诸疾而生。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则病乃生,它对痔疮的生成发展及病理改变有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将痔疮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中医称之为偏头风,亦称偏头痛。现将近十年来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1.1 内伤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又“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于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故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