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环境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我国大陆自1980年在新疆报道饮水砷中毒以后,在内蒙古、山西发现了严重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贵州发现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并陆续有新的病区或高砷区被发现.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现就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主要是因病区居民长期饮用浅层地下中的砷含量超标,导致的饮水型砷中毒[1]。当前采取以寻找低砷水源为主,降低饮用水中砷含量为辅的综合性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措施。1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现与病区的确定1.1饮水性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现与调查自1994年吉林省开始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于1995年报道了吉林省发现砷中毒病区,开展了病区流行因素及分布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确认在本省的西部平原地区有砷中毒形成的环境因素存在[2],并在西部的通榆县发现有砷中毒病区以及饮水高砷地区。  相似文献   

3.
穆茂 《肝脏》2008,13(6):535-535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道,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和已知的人类强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自然环境高砷所致的饮水型砷中毒以及燃烧高砷煤所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我国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仅限于贵州和陕西两省。其中,贵州兴仁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卫生部首个确定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确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当地的煤砷含量均值417.7~2166.7mg/kg,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历史曾有高砷报道的顺义区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饮用水井水砷含量的调查,并在历史高砷地区进行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除顺义外,水砷含量均<0.05 mg/L.全市的超标率为1.62%.顺义地区的水砷含量趋标率为8.06%,最高浓度为0.143 mg/L.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北京市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但仍有潜在型病区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中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范围和防治措施进展。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高砷地区。利用Mapinfo系统分析中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结果2002年我国新确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25个,病区村235个。病区村人口增加34.27万。结论尽快建立综合防治策略,采取社区干预措施,才能保证中国持续消除地方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辽宁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 根据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规律 ,在全省重点地区进行饮用水水砷含量及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 辽宁省重点地区饮用水水砷含量均 <0 .0 5mg/L ,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 辽宁省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 ,但仍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我国控制地方性砷中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又称地砷病,我国发现地砷病最早的病区是1953年在台湾省台南和嘉义县,并以乌脚病著称于世界。大陆发现第一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是1980年在新疆奎屯地区,随后在内蒙古、贵州、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省(区)也发现了砷中毒病区。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截止到2005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有43个.人口高达1400.7万人。世界许多国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国、智利、匈牙利、印度和美国等国均有砷污染引起健康危害的报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均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己被国家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疾病,在我国由于地理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氟、砷中毒往往相伴存在[1]。1982年原新疆医学院学者在新疆奎屯地区首次发现氟、砷联合中毒,之后贵州又发现了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的病区,内蒙古也有氟、砷联合中毒的病区存在,因而砷、氟对机体组织可能产生的联合作用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2]。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总结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吉林省开展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工作以来的资料以及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截止到2007年,最后确认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扶余县、双辽市等7个县(市),共存在饮水高砷区298个;在通榆县、洮南市、双辽市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41个,均为轻病区。共查出砷中毒患者290人,主要以轻度患者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掌跖部位的角化为主,少部分患者伴有皮肤色素的沉着和脱失,尚未发现明确诊断的皮肤癌患者。结论吉林省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饮水高砷区,需进一步开展病情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云南省水源性高砷重点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情,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云南省弥渡县2个高砷重点村和1个对照村所有水源,检测水砷含量;对高砷村和对照村村民临床体检,检测疑似砷中毒患者和对照村村民尿砷含量;根据高砷水源饮用史、临床体检结果和尿砷水平确诊砷中毒病例,并按《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判定病区。结果检测2个高砷村水源107个,两村共用的温泉水源和13口自家水井砷含量超标(0.05 mg/L);温泉水源砷含量均值高达0.519 mg/L,是两村最主要的高砷水源,覆盖人口2 000余人;检测对照村水源20个,砷含量均合格;临床筛检两高砷村村民404人、对照村38人,高砷村检出疑似病例61例;检测高砷村人群尿样115份,高芹村尿砷中位数0.24 mg/L,高孟营村尿砷中位数0.07 mg/L;检测对照村村民尿样38份,尿砷中位数0.02 mg/L;确诊地方性砷中毒病例32例,砷中毒可疑病例5例,总检出率9.16%。结论云南省弥渡县两高砷村均被确认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轻病区,是云南省首次确认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砷中毒是本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陆发现的一种新的地方病。现已知有饮水型、燃煤型和砷氟混合型病区三个类型。至今发现有地砷病存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山西、宁夏、贵州。病区分布在30个县(市)约1200村屯、病区人口约200万、病人约20万人。 地方性砷中毒病因及侵入机体的途径清楚,经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对其流行规律、病区成因、应采用的阻断措施也已基本清楚。如已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呈条状小灶状分布,同一个村(屯)不同水源含砷量不同;患病率同砷摄入量及饮水砷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几个省的初步调查发现,当饮水砷浓度在0.2mg/L以下时基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病人或患病率很低。燃煤污染型地砷病是由于居民敝烧高砷煤(100mg/kg以上)而引起的,煤砷含量越高,病情越重、患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清宁夏彭阳县饮用高砷水源地区分布,掌握地方性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分布状况及病情危害程度,为防治地方性饮水型砷中毒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作者于2008年5月对彭阳县生活饮用水含砷量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砷中毒地区人群发砷值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奎屯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及头发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显著高于对照区,病区中有砷中毒皮肤病变的患者其发砷值高于非患者; 扫描电镜下观察头发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砷中毒病区居民毛小皮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区改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后,经过两年的时间、发砷值降低到接近正常95%上限值1.5μg/g;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小皮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调查结果还提示,应注意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砷对非患者的潜在性危害。作者认为,用发砷值来评价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效果是较为敏感和客观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配合"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关于关于减轻砷/氟中毒合作项目",摸清全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情况及我省是否存在有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等.方法在历史上有水砷超标或有疑似砷中毒病人的地区,采用UNICEF提供的水砷检测试剂盒(半定量)调查生活饮用水砷含量情况,并对可疑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冕宁县水砷不高,也未发现砷中毒病人,病区尚待进一步确定.结论对泸定县5处水砷超标的地区应列入改水范围,彻底杜绝砷中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病情的关系。方法发砷测定采用DDC-Ag法。结果病区砷中毒患者和病区正常对照组发砷含量均呈20倍以上高于非病区正常对照组;患者发砷含量有随病情轻重程度而增高的倾向;正常人群中发砷含量男高于女的现象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和病区对照者中不再存在,且反有女性高于男性的倾向;患者发砷含量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主要是女性患者发砷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因素造成的。结论发砷含量与环境煤砷污染有密切关系,发砷含量显著升高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临床表现的病区砷毒接触者,可考虑称为亚临床砷中毒患者以引起对其防治的重视,而对此类患者存在的判断,发砷含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受饮水型砷暴露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13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67个病区和1969个潜在病区村,受威胁人口约207万[1].慢性砷暴露对身体危害十分严重,能引起皮肤、膀胱、肾、肝和肺部发生肿瘤[2].研究发现[3],不同种族、不同个体之间对砷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方性砷中毒(包括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存在个体差异已经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证实,即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砷暴露者发病情况及病情差异较大,提示个体易感性因素可能是促发砷中毒的关键因素之一[3].这种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剂量水平、暴露途径、饮食以及暴露砷的特定类型,参与砷生物转化过程的某些酶的基因多态性也与这种差异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饮水砷暴露地区居民砷中毒病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成人调查方案”的要求,结合山西省既往水砷调查资料,在朔州市山阴县选择了饮用不同浓度高砷水的30个自然村,展开了砷中毒病情调查工作,以便掌握当地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为地方性砷中毒科研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自1994年起,吉林省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位于西北部的通榆县和洮南市存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高砷区,为进一步明确砷中毒病区及高砷区分布范围,2003年大安市开展了高砷水源筛查工作,确定叉干乡庆发村叉干挠屯等5个自然屯为高砷区。为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改水进度、改水工程运行使用情况、水砷含量及病情,为科学防治和评价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覆盖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全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8个县69个自然村,其中病区村12个、高砷村57个;6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改水,改水率100%,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100%,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98.55%。砷中毒现症患者145人,患病率0.84%,以男性59.31%、汉族57.93%、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86.21%,年龄分布在14~92岁,平均年龄(63.41±17.74)岁。轻、中、重度患者分别占53.11%、33.79%和13.10%;各县区轻、中、重度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50.428,P<0.01);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疑似患者、鲍温氏病和皮肤癌患者。患者皮肤三联征以色素脱失69.06%和掌跖角化53.96%为主;30.22%的患者有一种体征,39.56%的患者有两种体征,30.22%的患者有三种体征。结论 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达到消除标准,建议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饮用高砷水地区居民砷中毒发病状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村为单位,采用整群拉网式调查.结果调查724人,发现可疑病人44人,轻度病人18例,砷中毒病人62例,患病率8.56%,确定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村2个.结论饮用高砷水后引起该病区(村)砷中毒发病,与发病水砷含量,年龄、居住年限、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