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总结成人小主动脉瓣环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9例。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瓣环加宽7例,瓣膜侧倾缝合置换主动脉瓣膜6例,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13例,在双瓣膜置换中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后再置换二尖瓣。结果26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12±3个月),心功能均明显改善(Ⅰ级10例、Ⅱ级16例),无远期死亡。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02~1.44cm^2/m^3(〉0.85cm^2/m^3),无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结论主动脉瓣病变伴小主动脉瓣环的成人患者行心瓣膜置换,选择新型人工瓣膜行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是理想的选择,瓣膜侧倾缝合是可选择的方法,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时先置换主动脉瓣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大部分患者无需行瓣环扩大术。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瓣环窄小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总结37例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再置换二尖瓣,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4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不全2例,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无早期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61年,无远期死亡。结论 对需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的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先行主动脉瓣置换可放置相对较大口径的主动脉瓣,其早期和晚期效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的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及PPM对术后早期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连续13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65~79(69.7±3.6)岁。分析他们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 cm2/m2定义为PPM。对比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PPM发生率,并对比机械瓣与生物瓣术后效果。结果 8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26例发生PPM(发生率32.5%),5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7例发生PPM(发生率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PM 8例(发生率6.0%),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低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交替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4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脉搏交替现象,此时心电图为整齐的窦性心律,所记录的脉搏图形高低交替,如扪诊桡动脉时则会发现桡动脉搏数为心电图示心率的一半。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显示这一现象为一过性的、良性的过程。推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术后早期主动脉瓣不再有回流,因而巨大的左室腔充盈不足,加之左室收缩力尚低,不能在每次收缩时都能射出同等量的血流所致  相似文献   

5.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4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例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 mm)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改良N icks法11例,改良M anougn ian法29例,K onno法1例。结果41例患者主动脉瓣环加宽后都可以植入比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直径大1#或2#的主动脉瓣,无手术死亡。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36个月(13±2个月),无死亡、瓣周漏、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9~25mmHg(17±6mmHg),与术前的70~105mmHg(80±15mmHg)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置换主动脉瓣时先行主动脉瓣环加宽,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用自体心包加高方法矫正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17例主动脉瓣脱垂患者施行自体心包片加高手术,其中主动脉右冠瓣脱垂15例,左冠瓣脱垂1例,无冠瓣脱垂1例;主动脉瓣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7例。取自体心包,用5-0或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高脱垂的主动脉瓣。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微量至少量反流;对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38.3±9.6mm vs.47.2±10.3mm,P=0.013);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9.8±5.6mmHg vs.10.3±5.3mmHg,P=0.792),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45.7±13.6mmHg vs.78.4±19.9mmHg,P=0.000)。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明显主动脉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9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平均随访32个月(4~74个月),1例术后4个月因主动脉瓣大量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瓣叶自体心包加高成形其手术方法简便,对儿童或小主动脉瓣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SAM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报告4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的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现象),就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高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1年3月,男2例,女2例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病人,年龄20-52岁,平均36.5岁;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4例无手术死亡,均出现SAM现象,导致1例左室流出道严重狭窄,3例少,中量二尖瓣反流,结论:SAM征是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常见现象,但并非其特有,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也可产生SAM现象。  相似文献   

8.
背景:围手术期发热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关节术后感染尤其是假体周围感染可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骨科医师对其患者术后发热仍难免特别担心。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特点和趋势,以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潜在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 d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否输血、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结果:351例(5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在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症状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204例,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58.1%),手术当日(55例,15.7%)和术后第2天(62例,17.7%)次之。整个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168例,47.9%)、第2天(125例,35.6%)。25例(3.6%)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事件,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麻醉方式等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感染事件中,呼吸系感染最易引起术后发热。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明显相关,而连续发热、超过39℃的发热尤其需要引起医师对术后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8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体温>38.5℃患者的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术后是否引流不畅等因素与发热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58例患者中31例(19.6%)出现术后体温升高,其中14例患者术前存在感染,术后引流不畅导致发热者11例,结石直径>3.0 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7.61%,≤3.0 cm组为9.48%(χ^2=28.436,P =0.000);手术时间>90 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5.80%,≤90 min组为10.76%(χ^2=5.486,P=0.019);术前存在感染组患者发热率为40.00%,不存在感染组为13.82%(χ^2=11.840,P=0.001);术后引流不畅组发热率为84.61%,引流通畅组为13.79%(χ^2=37.944,P=0.00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同侧上尿路手术史、合并糖尿病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保持引流通畅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发热是PCN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较大、手术时间长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发热的主要原因。保持引流通畅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最主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常合并主动脉扩张,若主动脉瓣质量良好,可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本文报道了1例35岁二叶式主动脉瓣反流合并升主动脉瘤男性患者行Remodeling+Ring(改良Yacoub)手术.患者术后第3d复查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后第6d顺利出院.Remodeling+Ring手术保证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期微创经皮肾镜碎石(MPCNL)术中肾盂内压力的变化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MPCNL手术的60例肾结石患者术中均行持续肾盂内压监测,试验组(30例)为二期手术患者,对照组(30例)为一期手术患者。统计术后发热、疼痛指数及血红蛋白的下降值等相关临床指标,探讨其与肾盂内压监测的关系。结果:二期MPCNL术中肾盂内压明显低于一期MPCNL者,二期手术患者术后发热、血红蛋白下降值及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期MPCN手术由于有成熟的经皮通道,通过减少术中高压灌注时间,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上切口,部分劈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9例,除颤复跳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30-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12h。无二次开胸止血和切口感染,切口均为1期愈。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主动脉机械瓣膜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现切口疤痕轻度增生。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可以很好地显露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可实施任何单纯主动脉瓣手术,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钝性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高处坠落伤致主动脉瓣撕裂、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主动脉瓣左冠瓣叶撕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予以剪除瓣叶,置换Carbomedics机械瓣膜。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钝性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瓣膜撕裂非常罕见,需要积极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对于严重的瓣膜撕裂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少见病例——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手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导致SSS发生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对SSS进行手术矫治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CHD类型主要包括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等。患者矫治CHD时的年龄:4个月(15 d~5岁11个月);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时的年龄:5岁3个月(1岁~15岁3个月)。患者行SSS矫治与CHD矫治的相隔时间:4年10个月(8个月~13年11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无术中死亡;体外循环时间79 (39~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 (22~124) min。术后住院时间7 (5~9) d。1例术后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年10个月(5个月~4年4个月)。所有SSS患者术后无临床症状,心功能正常,随访过程中无死亡。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逐渐加重,再次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 结论继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狭窄极少见,其发生原因考虑CHD矫治后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其发生时间与继发先心病手术类型无法预测,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对SSS矫治简单、有效,但术后左心室流出道仍有可能再次狭窄并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前重点评估心功能分级和临床症状,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记录心率、心律、氧饱和度及血压,做好呼吸机、临时起搏器及各种管路的护理,观察并及时处理脑卒中、血管并发症、主动脉瓣反流和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果 97例行心电监护4.2d;术后3例使用有创呼吸机,8例使用无创呼吸机;13例穿刺处出血;2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术中及术后72h以内无死亡,术后呼吸困难、胸痛及晕厥等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对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系统的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重量的改变。方法 74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术前左心室射身分数(EF)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EF〉50%,40例;B组:EF≤50%,34例。结果 B组左心室收缩功能于术后明显改善(P〈0.01),而A组EF轻度下降(P〈0.05)。两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术后均明显下降。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术前有左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9mmSt.Jude Regent瓣的在体有效瓣口面积及植入后是否发生瓣膜一患者不匹配现象(PPM)。方法 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中测量的主动脉瓣环径大小分为19mm Regent瓣组和21mm其它双叶机械瓣膜组,均常规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及有效瓣口面积等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个月内未发生心脏事件,术后3~6个月左心室重量均较术前减轻;两组患者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mm St.Jude Regent瓣与21mm其它进口双叶机械瓣有相同的有效瓣口面积和血流动力学效果;(2)在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中,当主动脉瓣瓣环径偏小时应用19mm St.Jude Regent瓣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增加术后早期的心脏事件,不会发生术后早期的PPM;(3)对于PPM的标准,应进一步扩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4)St.Jude Regent瓣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7岁,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9年,发现升主动脉扩张3年,胸部闷痛不适4个月”入院。患者于2000年曾因活动后胸闷不适,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横裂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跨瓣压差67mmHg)伴中度关闭不全(瞬时返流量4.17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室间隔厚度对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273例,全部为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根据手术时使用的主动脉瓣不同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Regent组、On-x组、其他品牌组.定义术后跨瓣压差大小为:轻度(0~3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30 ~60 mm Hg)及重度(大于60 mm Hg).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测量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和室间隔厚度.结果 3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gent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轻、中度(P<0.05).使用On-x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与中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者明显多于轻度组(P<0.05).其他品牌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中、轻度组(P<0.05).结论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术前室间隔厚度大于13.6 mm的患者其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厚度小于13.6 mm的患者显著增高.室间隔厚度大于15.3 mm的患者,应同期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或替换无支架瓣膜以减少主动脉瓣替换后的跨瓣压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