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阔韧带肌瘤、子宫下段肌瘤、宫颈肌瘤等复杂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可行性。方法比较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166例复杂子宫肌瘤与170例非复杂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和中转开腹率。结果2组手术时间[(112.2±15.3)minVS.(110.3±16.1)min,t=1.088,P=0.277]、术中出血量[(117.0±35.3)ml VS.(110.8±37.8)ml,t=1.525,P=0.128]、术后排气时间[(20.8±2.7)hVS.(21.3±2.3)h,t=1.797,P=0.073]、术后病率[6.3%(10/159)vs.7.3%(12/165),x2=0.124,P=0.725]、中转开腹率[4.2%(7/166)VS.2.9%(5/170),x2=0.397,P=0.529)]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于术后1、2、6个月进行随访,复杂性子宫肌瘤组159例、非复杂性子宫肌瘤组165例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杂子宫肌瘤在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是可行的,若瘤体基底部较宽,位置较低,术中适时中转开腹,可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收治多发性肋骨骨折173例,其中男122例,女51例;年龄19~71(41.3±7.1)岁。173例患者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非手术组:83例,肋骨骨折(4.9±1.3)处,连枷胸20例;常规手术组41例,肋骨骨折(5.2-+1.1)处,连枷胸11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组:49例,肋骨骨折(5_3±1.5)处,连枷胸14例。观察住院时间、疼痛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电视胸腔镜手术组切口长度[(5.2±1.5)cmvs.(8.5±2-3)cm,P=0.031]、手术时间[(1.1±0.3)hVS.(1.8±0.2)h,P=0.003]、胸腔引流时间[(0-3±0.0)dVS.(3.2±1.1)d,P=0.007]和住院时间[(13.7±1.5)dVS.(17.3±2.3)d,P=0.017]均短于常规手术组。本组159例患者完成随访,于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复查胸部x线片,3个月后患者的肋骨骨折处均有明显的骨痂生长,未行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肋骨畸形愈合。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治疗,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趋势,而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卵巢囊肿微创、安全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治疗37例直径≥10cm卵巢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16例行开腹手术为开腹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对比术前B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及术后病理。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60.0±25.7)mlVS.(115.7±88.4)ml,t=-2.677,P=0.012],术后24h排气率高[95.0%(19/20)VS.57.1%(8/14),P=0.012]、术后住院时间短[(5.0±1.4)d VS.(7.9±2.1)d,t=-4.841,P=0.000];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略短于开腹组[(76.5±21.4)min vs.(89.6±24.4)min],但无统计学差异(t=-1.659,P=0.107)。2组囊液量[(2204.8±1457.9)ml VS.(2537.5±1401.3)ml,t=-0.665,P=0.511]、囊液外漏发生率[10.0%(2/20)vs.14.3%(2/14),P=1.000]、术后病率[5.0%(1/20)vs.35.7%(5/14),P=0.061]无显著性差异。B超诊断准确率89.2%(33/37),冰冻切片漏诊率50.0%(2/4)。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对巨大卵巢囊肿进行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安全可行;术中应警惕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8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40例,女8例,年龄(51.3±13.6)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胜脑灌注技术。记录术中停循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s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结果48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37.3±58.5)rain,术中停循环时间(37.3±6.9)min。手术死亡4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l例患者术后24h内苏醒,苏醒时间(1513±6.5)h。MMSE评分术前为(28.6±1.1)分,术后1周时为(23.6±4.5)分。随访3l例,随访率70.45%,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6个月时31例患者MMSE评分为(27.6±2.1)分,较术后MMSE评分大幅度提高(户〈0.05),但与术前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可以取得满意的脑保护效果,但短期内对认知功能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只要头颅CT排除梗塞或出血病灶,这种负面影响在半年内基本可以自行消除。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结直肠癌191例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腹腔镜下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91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9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93例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中5例(5.1%)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87.2±27.1)ml,明显少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279.5±189.4)ml(P=0.011)。腹腔镜手术组48h内肛门排气和离床活动的患者分别占37.8%(37/98)和30.6%(30/98),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6.5%(6/93,P=0.000)和3.2%(3/93,P=0.000)。传统开腹手术组术后需要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止痛的患者占133%(13/98).明显高于腹腔镜手术组的61.3%(57/93)(P=-0.000)。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8.9±5.9)d.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12.1±7.6)d(P=0.036)。两组其他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手术切除方式、收获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安全可行.能达到与开腹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文荟萃分析了所有纳入的关于血管腔内支架植人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文文章,着重了解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法按预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例数≥10的所有中文文章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人37篇文章1527例患者。国内手术成功率为(99.2±0.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0.2)%,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6±0.3)%,其中截瘫发生率为(0.1±0.04)%。急性和慢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相比,前者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明显降低[(96.3±0.7)%VS(100.0±0.0)%,P=0.0031,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和30d死亡率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较可行,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传统手术低。腔内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较慢性期低,但预后相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改良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改良Bentall手术)j在Stanford A3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及其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对54例Stan-fbrd A3型主动脉夹层(根据孙立忠的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原则)患者施行了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21~73岁;Bentall手术12例,Bentall+右半弓置换手术14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施行传统Bentall手术;B组:1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即在传统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对窦部直径小于45mm、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不明显的患者采用“城门洞”法冠状动脉开口吻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窦部直径明显大于B组[(52.11±3.62)mm vs.(40.72±2.67)mm,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ICU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死亡4例,其中A组2例,B组2例,两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2/36)VS.11.11%(2/18),P=0.462];2例因无法控制的渗血、1例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因急性肺梗塞死亡。随访48例,随访时间3个月,失访2例。随访期间有48例患者复查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主动脉根部未见假性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开口未见动脉瘤或狭窄。结论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时需要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对于窦部直径小于45mm、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可以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即“城门洞”法冠状动脉开口吻合技术,其技术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ISR手术的27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行开腹ISR手术的41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肿瘤相关指标、术后肛门功能及预后。结果腹腔镜组均顺利完成ISR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42.2±42.5)min比(199.1±44.3)min,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50.5±102.2)ml比(258.4±149.2)ml,P=0.00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1.1)d比(3.6±1.5)d,P=-0.032]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6.6±1.2)d比(7.5±1.7)d,P=0.012]及术后住院时间[(7.7±1.4)d比(9.1±2.4)d,P=0.006]均明显缩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4.1±4.1)枚比(16.4±6.8)枚,P=0.113]、远切缘长度[(1.4±0.7)cm比(1.6±0.8)cm,P=0-311]及环周切缘阳性率[7.4%(2/27)比2.4%(1/41),P=0.709]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术后肛门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腹腔镜ISR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根治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步或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lncterotomy,EST)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2年2月,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为同步手术组42例(Lc联合术中EST)和序贯手术组43例(LC联合术前EST),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115.3±64.8)minvs.(107.8±57.9)min,r=0.563,P=0.575]。与序贯手术组比较,同步手术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2.4%(1/42)vs.18.6%(8/43),χ2=5.907,P=0.01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9±1.7)dvs.(7.8±2.4)d,t=-4.203,P=0.000]。结论同步LC联合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选择性应用腹腔镜内镜会合或逆行胆管插管方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录在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OVID、Pubmed Medline、EBSCO、EMBASE、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个临床试验共纳入5618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治疗后30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OR=0.55,95%CI(0.46~0.65),P〈0.00001]。另外,中风(OR=0.57,95%C1(0.39~0184),P=0.005]、呼吸衰竭[OR=0.64,95%CI(0.53~0.78),P〈0.00001]和心脏并发症[OR=O.49,95%CI(0.38~0.64),P〈0.00001]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截瘫[OR=I.30,95%C1(0.82~2.05),P=0.26]和急性肾功能衰竭[OR=0.86,95%CI(0.41~1.80),P=0.6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以作为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62例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对夹层近心端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45.2±15.6)岁;行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置换术;B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4.6±14.9)岁;行部分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C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6.2±15.6)岁;行Bentall手术。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围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为9.67%(6/62)。共随访54例,随访(27.3±15.7)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1例死亡原因不明,1例死于肺癌。A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主动脉窦部假性动脉瘤。C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较A组和B组长[(274±97)min vs.(194±65)min、(210±77)min,t=22.482,30.419,P=0.002,0.122;(150±56)min vs.(97±33)min、(105±46)min,t=12.630,17.089,P=0.000,0.034]。3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t=1.352,P=0.516)及围术期二次开胸、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5,0.342,2.281;P=0.652,0.863,0.320)。结论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病变累及根部的手术治疗可以采用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置换术、部分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和Bentall手术等方法,并各有其优缺点。掌握每种方法的手术指征,灵活运用,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以40岁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年轻患者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34.2±6.3)岁;对照组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51.5±6.8)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和手术治疗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24.4±83.1)min vs.(215.0±88.0)min,t=0.39,P=0.69]和主动脉阻断时间[(152.3±60.8)min vs.(130.9±51.2)min,t=1.34,P=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年轻患者组中先天畸形(包括马方综合征及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发生率较高[34.7%(8/23)vs.6.4%(2/31),χ2=5.27,P=0.02],年轻患者术后精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明显较低[4.3%(1/23)vs.32.2%(10/31),χ2=5.32,P=0.02],而两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3/23)vs.12.9%(4/31),χ2=0.15,P=0.69]。结论年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而主要为先天性疾病,手术方式更积极,术后精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7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手术治疗的196例Stanford A型AAD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加单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3例患者年龄≥60岁(老年组),163例患者年龄60岁(年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男性患者比例低(45.5%vs.73.0%,P=0.000),De Bakey II型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高(21.2%vs.6.7%,P=0.009);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术应用比例低于年轻组(9.1%vs.28.2%,P=0.021)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术应用比例减少(9.1%vs.28.2%,P=0.021),但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比例增加(21.2%vs.2.5%,P=0.000),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均缩短(215.70 min vs.252.98 min,P=0.000;121.12 min vs.134.00 min,P=0.008;489.15 min vs.533.52 min,P=0.004);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235.27 h vs.163.55 h,P=0.011),术后肾功能不全(21.2%vs.6.7%,P=0.009)、感染发生率(30.3%vs.9.8%,P=0.002)升高;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6)。全组病例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是AAD患者手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0.987,95%CI=0.977~0.997,P=0.011),而年龄(OR=1.790,95%CI=0.651~4.921,P=0.259)与其他因素并非手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老年AAD患者,根据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预后,术中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患者行一期根治联合体肺侧枝栓塞术与单纯根治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58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2例,施行一期根治联合体肺侧枝栓塞术22例(A组,男12例、女10例),施行单纯一期根治术36例(B组,男24例、女12例),A组年龄(24.91±6.77)岁,B组年龄(22.42±5.06)岁。比较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及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全组无死亡,A组与B组术前性别、年龄、McGoon比值、血红蛋白(H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较B组主动脉阻断时间[(43.87±13.02)min vs.(53.60±11.69)min,P<0.05]、住ICU时间[(26.09±4.84)h vs.(28.87±4.38)h,P<0.05]和住院时间[(12.32±1.81)d vs.(13.67±2.14)d,P<0.05]均较短,A组术后7 d LVEF高于B组(56.64%±8.19%vs.52.58%±5.62%,P<0.05),A、B组术后3个月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50%±8.78%vs.55.42%±6.18%,P>0.05)。结论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联合体肺侧枝栓塞术与单纯根治术相比,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快、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心肌酶谱状态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1月-2013月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共收治15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性118例,女性33例,年龄31 ~76岁,平均(51.51±10.90)岁.将其作为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体检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入院患者采集空腹12 h以上静脉血,采用罗氏模块式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测定血清心肌酶谱,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CT行全主动脉CTA,测定夹层原发破口,剥离范围.飞利浦5500型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行心彩超检查,评估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术前心肌酶谱相关指标LDH、HBD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分期后发现急性期组夹层心肌酶谱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除CKMB均存在差异(P<0.05).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心肌酶谱相关指标仅CK存在差异(F=18.72,P=0.000).亚急性期,慢性期两组心肌酶谱各指标未见明显差异,两组心肌酶谱LDH、HBDH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CK与夹层分期以及患性别呈负相关[(r=-0.446;P =0.000);(r=-0.303;P=0.000)].CKMB与性别呈负相关[(r=-0.203;P=0.020)].LDH与患者性别负相关[(r=-0.171;P=0.049)],与心脏左室舒张期末径,收缩期末径呈正相关[(r =0.202;P=0.022);(r=0.271;P =0.002)].HBDH与心脏左室舒张期末径,收缩期末径呈正相关[(r =0.385;P=0.002);(r=0.515;P=0.000)],与主动脉瓣膜反流程度呈负相关[(r=-0.528;P=0.006)].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心肌酶谱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损伤.受主动脉夹层分期影响,急性期夹层下肢骨骼肌损伤明显,度过急性期后下肢骨骼肌损伤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不同主动脉断端加固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有95例主动脉夹层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主动脉断端的加固方法不同,将其中72例患者(23例Bentall手术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分为3组,A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8.67±9.23)岁,其中主动脉壁内外均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B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48.00±9.17)岁,仅主动脉内膜内侧使用心包条加固;C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49.20±8.57)岁,主动脉断端不进行任何加固,与人工血管直接吻合。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死亡8例[其中A组1例(4.35%,1/23),C组7例(18.42%,7/38)],住院死亡率11.11%。1例(A组)死于创面广泛渗血,最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均为C组)死于术后针眼、吻合口广泛渗血,循环不能维持;4例(均为C组)术后三尖瓣重度反流,继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5例,呼吸功能不全7例,严重脑梗死致偏瘫1例,轻瘫3例,延迟苏醒2例,下肢缺血坏死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C组最多,A组胸腔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4例,随访时间1~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5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只有1例定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余4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可以拄拐行走;3例轻瘫患者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主动脉夹层断端的吻合质量异常重要,术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式;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可以减少吻合口渗血,预防吻合口撕裂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若主动脉夹层剥离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实施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胃癌手术97例(机器人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70例(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病理指标及短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80.8±53.1)比(153.7±26.4)ml,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23.1±5.4)比(20.0±4.3)枚/例,P=0.001]、手术时间长[(272.3±46.1)比(240.3±89.1)min,P=0.003]、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早[(3.2±0.8)比(3.6±1.2)d,P=0.002]及住院时间短[(6.1±2.6)比(6.9±2.3)d,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术后下床时间、通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胃癌手术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淋巴结清扫数多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腹腔镜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