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西省2005年与2008年药物滥用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通过三年(2005年至2007年)禁毒人民战争陕西省药物滥用流行变化情况,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各类戒毒机构和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收治/收戒药物滥用者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2008年监测数据与2005年相比,海洛因仍是主要流行滥用毒品,但新发生药物滥用者比例在下降(5年以下、脱/戒毒一次人员由44.4%下降到14.8%)。被调查者滥用药物不仅涉及传统毒品海洛因、鸦片、大麻和新类型毒品“冰毒”、“摇头丸”、“K粉”和“麻谷丸”,一些医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及处方药物出现滥用。滥用药物非法需求与非法供应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初次滥用药物者主要分布在10岁-35岁年龄段,占83.2%-85.0%;滥用药物5年以上人员比例由48.3%增至72.9%;有过2次以上脱/戒毒人员比例由24.9%增至62.8%。静脉注射方式滥用比例已超过烫吸方式,占60.8%。滥用药物平均每日耗费增长2.4倍,滥用药物平均每月耗费3000元以上增长40.8%。获得滥用药物主要渠道由“黑市(93.30/0)”转为“同伴提供(84.60/0)”,发生在“暂住地/宾馆/租住房”和“无固定地点”的滥用药物行为增加10.2%。监测报告药物滥用者中,35岁以上年龄段、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在业人员和已婚人员比例均呈明显增长变化。结论:海洛因滥用流行趋势呈下降变化势态,多药滥用问题趋于严重。禁毒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预防药物滥用宣传教育,同时,需要提高戒毒康复治疗效果,延长操守时间,降低复吸率。此外,注意预防因静脉注射方式增加可能对地区艾滋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传播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
丁丙诺啡复方制剂治疗阿片类依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片类依赖问题是伴随着阿片类药物医疗使用和非法使用(药物滥用)而出现的。我国目前阿片类药物非法使用和蔓延的形势较为严峻,海洛因仍是在我国滥用流行的主要毒品。全国现有海洛因滥用者70万,占吸毒人员总数的78.3%。其中,35a以下的青少年近70%。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累计报告的13563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有40.8%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首位。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80%患有各种传染性疾病。阿片类药物依赖及与此相关的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驻马店市2010年药物滥用监测报告情况,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驻马店市监测到的205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驻马店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与往年监测的数据相比,还呈现以下流行特征:(1)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偏多;(2)女性吸毒人数比例有所减少;(3)滥用药物种类多.结论:药物滥用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提高戒毒质量,降低毒品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估算全国合成毒品滥用人群基数.方法:根据公安机关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库数据,应用改良的捕获再捕获方法,将三年内查获的合成毒品滥用人员作为标记个体,第二次捕获期设置为6个月,并将观察点前处于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不纳入计算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国合成毒品滥用人群实际数量是登记在册人群数量的3.87±0.03倍,其中男...  相似文献   

5.
目的:吸毒成瘾认定中应该执行医学标准还是执法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吸獉獉毒人员成瘾认定的医学标准和执法标准之间的符合度尤为必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自拟吸毒成瘾诊断调查量表和獉獉访谈提纲,对全国8个省市的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及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1615名毒品滥用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2. 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毒品滥用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的獉獉时间间隔为58个月;其中达到医学成瘾标准的比例为73. 5%,严重成瘾者的比例为41. 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獉獉示吸毒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时平均吸毒时间已近五年,大部分已经达到医学成瘾标准,此结果为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完善和公安实践办案方法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1998年和2006年期间阿片类药物滥用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依赖者药物滥用原因及滥用方式的特点,了解吸毒人员现行药物滥用情况。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1998年1月-12月和2006年1月-12月住院的阿片类药物依赖者药物滥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6年药物滥用人群比1998年年轻化(P〈0.005),无职业化(P〈0.005),未婚人员比例增高(P〈0.005)。2006年药物滥用原因与1998年相比,好奇心理比例增多(P〈0.05),精神依赖导致的吸毒人群比例增高(P〈0.05)。2006年药物滥用方式与1998年相比,肌肉注射人群比例增高(P〈0.01),静脉注射人群比例增高(P〈0.005),混合方式注射人群比例增高(P〈0.005)。结论:药物滥用人群的结构、药物滥用情况随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对提高国民的毒品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由在线报表处理、数据查询统计、药物滥用预警、系统维护辅助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采用了严格的权限管理,具备实时监测药物滥用情况,快速掌握药物滥用基本状况,预测毒品滥用趋势,形成初具规模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预警机制。系统从2005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至2005年12月,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药物滥用监测站以及部分地区的戒毒机构在线直报《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155892份,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利用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完成了《2005年药物滥用监测报告书》的数据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2005年药物滥用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2005年药物滥用流行情况,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安徽地区监测到的1142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安徽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与2004年监测的数据相比,还呈现以下流行特征:(1)20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比例持续不降;(2)女性吸毒人数比例有所增加;(3)滥用药物种类多;(4)吸毒引发的犯罪比例高;(5)吸毒者中合并性传播疾病的比例有所增高。结论:药物滥用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提高戒毒质量,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女性药物滥用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女性药物滥用者比例有所增加,为了解女性药物滥用者的一般情况,导致吸毒的社会心理因素,行为特点,及女性药物滥用者对毒品危害的认识,本文随机抽样调查了50例女性药物滥用者。结果:女性药物滥用者多为青年(20~30岁)占74%,未婚者多72%,文化程度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占80%。职业以无业人员为主。导致吸毒的社会心理因素;好奇20%,同伴及家庭的影响26%,负性生活事件54%,对生活事件应付不良70%。药物滥用史以1~2a为主(56%),滥用方式以烫吸-静脉注射混用为主74%,其次为烫吸(22%),静脉注射(4%)。80%女性药物滥用者与他人共用注射器,80%无皮肤及注射器消毒知识。全部滥用者对毒品对互婴危害一无所知。女性药物滥用者月经紊乱情况,每日使用海洛因0.5g半年,64%女性药物滥用者发生停经,或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我国毒品滥用现状,受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应用Delphi方法,于2013年3、4季度组织在禁吸戒毒一线工作的专家和毒品滥用的知情人对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七大行政区的14个城市进行了以海洛因为代表的阿片类毒品和以冰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为代表的合成毒品药物滥用现状与吸毒人群规模的调查评估。此次调查评估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分专家组和知情人组(即吸毒人员组)两种形式进行三轮调查。结果:对14个城市专家调查结果显示,以海洛因为代表的阿片类毒品滥用呈不同程度遏制态势,除部分城市外,近年新发生的阿片类毒品滥用人数在所调查的多数地区"无明显增加"或"有所下降",评估14个城市滥用阿片类毒品人数与登记在册人数的倍数集中于1.4倍与2.8倍之间,中位数为2.0倍。对14个城市专家调查结果显示,以"冰毒"、"摇头丸"和"K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呈快速流行蔓延之势,近年来合成毒品滥用问题在所有调查城市均为"严重"或"非常严重",新发生合成毒品滥用人数"迅速增加"或"缓慢增加",评估14个城市滥用合成毒品人数与登记在册人数的倍数集中于2.3倍与6.5倍之间,中位数为4.1倍。结论:(1)14个城市近年新发生阿片类毒品吸毒人员"无明显增加"或"有所下降",阿片类毒品滥用在所调查地区呈不同程度遏制,评估阿片类毒品吸毒人数与登记在册人数的倍数关系为2.0倍(专家评估)。(2)14个城市近年新发生合成毒品滥用人数"迅速增加"或"缓慢增加",合成毒品滥用在所调查地区呈快速流行之势,评估合成毒品吸毒人数与登记在册人数的倍数关系为4.1倍(专家评估)。合成毒品滥用流行处于加速蔓延期。  相似文献   

11.
贵州、甘肃两地药物滥用监测站采用统一监测表格“药物滥用监测登记表”,于1992年下半年分别对当地戒毒所收治的部分药物滥用者调查登记。本文对上报的998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0 a以下的无业、工人是主要滥用人群;滥用药物1a以内者占多数;烫吸和烟枪吸食是主要滥用方式;滥用的主要药物是阿片和海洛因,各为56.2%和42.9%;30 a以下滥用者滥用的主要成瘾性药物是海洛因和阿片,60 a以上滥用者中滥用的主要成瘾性药物是阿片;药物多来自非法渠道“黑市”。两地滥用多种药物现象严重,各为91.4%和97.4%,滥用的非阿片类药物分别是解热止痛片和烟草、酒、镇静催眠药类。多药滥用给治疗、预防和管制都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加强缉毒、杜绝毒源,强制戒毒,开展药物滥用预防的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仍是禁毒、戒毒、铲除药物滥用斗争中三重并举的工作。 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建立药物滥用监测网,采用统一的监测表格和分析标准,可以分析比较各地的药物滥用特征和滥用药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型毒品"麻谷丸"的滥用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07年吉林省戒毒机构收治的和缉毒部门查获的"麻谷丸"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714例"麻谷丸"滥用者中,男性占75.4%,女性占24.6%。滥用者的年龄为32.9 a±s8.7 a,其中男性年龄35.4 a±s7.6 a,女性年龄25.6 a±s7.7 a。男、女不同性别组平均年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85.0%)。从业状况,以无业人员(59.7%)和个体经营者(32.8%)为主;男、女不同性别组无业人员分别占55.2%和7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为"追求欣快、刺激"(67.9%)和为"满足好奇"(67.4%)是滥用"麻谷丸"的主要原因。"娱乐场所"(60.5%)与"同伴提供"(51.4%)是被调查者获得"麻谷丸"的主要渠道。"暂住地、宾馆、租住房"(62.3%)和"歌舞厅、酒吧、游艺厅"(24.8%)是滥用"麻谷丸"的主要地点。68.8%滥用"麻谷丸"者的平均月耗费在2000-8000元之间。其中男性月均耗费在8000元以上者占30.7%,高于女性(17.6%)。"麻谷丸"滥用者主要为单一物质滥用者(99.3%);滥用方式主要为烫吸(87.8%)。结论:"麻谷丸"是本地区主要滥用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行为特征。针对"麻谷丸"滥用现状,需要加强对中青年男性及青少年女性人群开展药物滥用预防教育工作,而且有必要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暂住地、宾馆、租住房"的管理工作,以遏制本地区新型毒品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河南省美沙酮门诊入组病人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群体既往药物滥用史,分析原因,为制订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各美沙酮门诊服药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体表检查。结果:共调查1647人,以单纯口吸为主1401人,占85.06%;注射+混吸119人,占7.23%,单纯注射94人,占5.71%。各地市吸毒方式差别很大,注射史比例最高者达89.8%(44/49),最低为0。结论:河南省吸毒人员以口吸为主,个别门诊注射吸毒方式比例较高。应在所在地区开展针具交换等行为干预工作,减少未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注射吸毒者通过血途径传播疾病的危险性,控制艾滋病等在吸毒人群中蔓延。  相似文献   

14.
心理危机干预在戒毒人员接受延长戒毒期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戒毒人员在接受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探讨运用系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保证戒毒所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提供有力措施。方法:自拟《戒毒人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2008年6月-2008年8月在所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负面情绪反应程度,之后进行第一阶段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第二周再评估,再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第四周进行第三次评估。结果:287例被调查者中男205例(71.4%)、女82例(28.6%),平均年龄32.95±7.37a。焦虑、抑郁分布情况:第一次调查:无情绪焦虑者12例(4.2%),严重焦虑78例(27.2%)。无抑郁情绪表现者仅为1例(0.3%),而严重抑郁达到202例(70.4%)。第三次调查,无情绪焦虑者282例(98.3%),严重焦虑者为0。无抑郁情绪表现者为256例(89.2%),而严重抑郁仅为1例(0.3%)。对延期戒毒期限的认识:①认为延期利大于弊:第一次调查:2例(0.7%),第三次调查:128例(44.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86.457,P〈0.001)。②认为对戒除毒瘾有作用:第一次调查:4例(1.4%),第三次调查:236例(82.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52.036,P〈0.001)。③认为对保持操守有作用:第一次调查:6例(2.1%),第三次调查:136例(47.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00.696,P〈0.001)。结论:运用此系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由于一个事件引发一个群体心理应激反映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冰毒”药物依赖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冰毒”滥用后产生的药物依赖性。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滥用“冰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冰毒”滥用者139例,被调查者平坷年龄29.2±s6.7a(最小年龄19a,最大年龄50a),以初中文化程度、私营/个体劳动者和未婚者居多。滥用毒品的种类除“冰毒”外,部分人还有“麻古”、氯胺酮、“摇头丸”和海洛因滥用的行为/经历。该人群有25例(占18.0%)经常使用“冰毒”,130例(占93.5%)在停止使用“冰毒”后出现了一定的症状/体征,目前吸食“冰毒”剂量较初始有所增加,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剂量持续作用时间与目前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冰毒”后出现了明显的欣快感,79例(占59.0%)出现过主动或强迫性寻找和服用“冰毒”的现象。结论:“冰毒”滥用后可产生明显的药物依赖性,是高成瘾性物质,若不加以遏制,将造成流行性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5年至2008午监测报告药物滥用流行现况和新发生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行为特征,为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05年至2008年本地区戒毒机构收戒药物滥用者进行监测,其中新发生人员作为本项研究调查对象。结果:2005年至2008年监测报告新发生药物滥用者所占比重呈增长变化趋势,2008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3.8%。新发生药物滥用者主要滥用物质从鸦片变为海洛因,2008年海洛因滥用比例为83.1%。新发生人员以男性、35岁以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无业人员居多,四年期间未有明显变化。与药物滥用有关行为方面,“满足好奇”是发生滥用药物主要原因;“同伴提供”是获得滥用药物的主要途径;“居家住所/朋友家”是滥用药物主要场所;烫吸是主要滥用药物方式。结论:海洛因已成为本地区目前主要流行滥用物质,同时存在其他物质(大麻、“K粉”、“麻谷丸”、“摇头水”及吗啡、度冷丁、曲马多、安定、三唑仑等)的滥用情况,且滥用物质的种类逐年增加。男性青壮年、低学历和无业人员是发生药物滥用行为的易感人群,而缺少防范药物滥用的心理素质,易受同伴诱惑或外环境影响,可能是导致发生滥用药物行为的重要原因。滥用药物多采用吸入方式,注射药物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7.
18.
19.
The Club Drugs and Health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R01-DA014925–02, Jeffrey T. Parson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Christian Grov was supported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training in drug abuse research program sponsored by Public Health Solution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c. (NDRI) with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T32 DA07233). The authors recogn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Club Drug and Health Project team—Michael Adams, Virginia Andersen, Anthony Bamonte, Jessica Colon, Armando Fuentes, Sarit A. Golub, Chris Hietikko, Eda Inan, Juline Koken, Jose E. Nanin, Anthony Surace, Julia Tomassilli, Jon Weiser, Brooke E. Wells, and the recruitment team.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2008 meeting of the College on Problems of Drug Dependence (CPDD).

Though some researchers have indicated club drug use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polydrug users, there remains little known about the prevalence and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the substances they use. Between 2004 and 2006, and using time-space sampling, a stratified sample of 400, 18–29-year-old New York City club-going, drug-using young adults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Club Drugs and Health Project. Most participants (91.7%) had engaged in polydrug usage and 1,670 combinations of drugs were reported. Ecstasy (86.6% of users) and cocaine (85.7% of users) were the two most-frequently reported club drug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ubstances. In terms of poly-club drug combinations, ecstasy appeared to be the “universal compliment” as this drug was most often cited in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club drugs (specifically ecstasy + ketamine, ecstasy + cocaine, ecstasy + gamma hydroxybutyrate or GHB). Other frequently cited drug combinations included cocaine and marijuana, ecstasy and marijuana, LSD and marijuana, and cocaine and alcohol. These data highlight the need to develop drug health-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messages targeted at polydrug us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