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淋巴结内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FIGO分期(1995)为ⅠA~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的228枚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结果:14例228枚淋巴结中,3例患者3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21.4%,淋巴结总阳性率1.3%。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的检出率为3.8%(2/53)和1.1%(1/87)。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χ2=8.601,P<0.05)。结论: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病灶,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出,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鹤  陈心秋  黄薇  李菲  姚德生  高琨  潘忠勉 《广西医学》2007,29(9):1341-134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116例接受了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中10例有盆腔腔淋巴结转移.与Ⅰ期相比,Ⅱ和Ⅲ期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1);肿瘤浸润深肌层、侵犯宫颈及分化不良也会使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程度、侵犯宫颈及组织分级相关.转移途径与癌灶部位有关:病灶位于宫体者以髂外淋巴结转移为主;病灶累及宫颈者淋巴结转移则主要在闲孔,髂内、髂外进而至髂总淋巴结.在盆腔各组淋巴结中,闭孔淋巴结组最易受累,其次为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病灶位于宫底者还有可能跳过髂总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率与早期宫颈癌临床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与组织病理学确定的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V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扩增31例官颈癌原发部位肿瘤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 L1区基因序列,分析淋巴结组织中HPV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检出率为58.1%.13例组织病理学确认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HPV-DNA检出率为84.6%.1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盆腔淋巴结 HPV-DNA检出率为27.8%.盆腔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确认转移与HPV-DNA检出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和HPV-DNA检测均提示阳性淋巴结中闭孔、髂内、髂外这三组淋巴结占90%以上.结论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阳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淋巴结转移预测因子.闭孔、髂内、髂外三组淋巴结是最主要的前哨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手术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富忠  秦庆珍 《河北医学》2005,11(3):200-20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范围。方法: 对接受全子宫、盆腔淋巴结切除的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记录肿瘤所处子宫腔位置、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分期、病理类型、细胞学分级、切除淋巴结位置、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范围。结果: 位于宫底部、宫体部、累及宫颈者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 20%、21%、37.7%,均以髂外淋巴结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病灶局限于宫底、宫体部者多为髂外、闭孔淋巴结转移;累及宫颈者以髂外、髂总淋巴结转移为常见。前者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 25%,后者为 70.6%,P<0.01。所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和累及宫颈者的髂总淋巴结均为阳性,而病灶限于宫体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仅有30%髂总淋巴结阳性。肌层浸润程度、病理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位于宫体部的肿瘤可直接或由宫颈转移至髂外淋巴结,宫颈受累者最易发生髂总和髂外淋巴结转移。病灶累及宫颈者髂总淋巴结可作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前哨淋巴结。Ⅰ期、G1、局限于子宫内膜的癌肿可仅行全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术前给予放疗增敏的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放疗增敏的临床意义.方法 ⅠB2~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64例,术前给予放疗增敏后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根据病理结果记录淋巴结剔除个数及淋巴结转移的部位,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8例,转移率为12.50%.术前行放疗增敏的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分化程度及组织类型无关(P>0.05).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仅1组淋巴结转移的6例(75.0%),其分布为闭孔淋巴结4例(66.7%),髂内淋巴结1例(16.7%),髂外淋巴结1例(16.7%);同时有2组淋巴结转移的1例,为闭孔及髂内淋巴结;同时有4组淋巴结转移的1例,为闭孔、髂内、髂外及腹股沟深淋巴结.结论 术前行放疗增敏的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中闭孔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内、髂外淋巴结.术前给予放疗增敏可能降低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6.
肺癌组织p53、HER—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p53、HER-2蛋白在肺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3、HER-2蛋白表达。结果p53、HER-2蛋白在5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2%,56.86%。其中p5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77.27%)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4.82%,P<0.05);HER-2蛋白阳性表达在腺癌、腺鳞癌均为75.00%,显著高于鳞癌(34.78%,P<0.05),与淋巴结转移也显著相关(P<0.05)。结论p53、HER-2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HER-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P53蛋白及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PTEN、P53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5例NSCLC组织中PTEN、P53的表达及MVD.75例NSCLC患者中男55例,女20例;鳞癌50例,腺癌25例;高分化18例,中分化34例,低分化23例;Ⅰ Ⅱ期50例,Ⅲ Ⅳ期25例;有淋巴结转移45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结果:肺腺癌组织MVD高于鳞癌组织,Ⅲ~Ⅳ期肺癌组织中MVD高于Ⅰ~Ⅱ期肺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PTEN阳性肺癌组织中MVD低于PTEN阴性者,P53阳性组肺癌组织中MVD高于P53阴性组(P均<0.05).结论:NSCLC组织中PTEN表达的减低、突变型P53表达的升高可促使新生血管生成,MVD增加,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膀胱根治切除术前或术后盆腔淋巴结清扫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102例膀胱癌患者均分为术后清除组(于膀胱癌根治术后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与术前清除组(于膀胱癌根治术前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膀胱全切时间、出血量,观察髂内、髂外、髂前、闭孔、骶前、腹膜外各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左侧肺鳞癌和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行左侧肺癌切除+4L组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34例,依据病理学类型不同分为肺鳞癌组(60例)及肺腺癌组(74例),分析两组间围术期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用logistic回归探讨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16.4%(22/13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类型、脏层胸膜侵犯、Ki-67指数、4L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Ⅱ期)有统计学差异,肺鳞癌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肺腺癌。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鳞癌/腺癌)、肺膜侵犯、脉管癌栓、肿瘤标志物阳性、第5组淋巴结转移、第6组淋巴结转移、第7组淋巴结转移、第8组淋巴结转移、第9组淋巴结转移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4L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鳞癌/腺癌)(OR=0.120,P=0.025)、第5组淋巴结转移(OR=18.784,P=0.007)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OR=5.233,P=0.044)为4L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侧肺癌出现4L组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肺腺癌更易出现,在评估周围结构损伤风险较低,且4L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后应当予以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在15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等资料。根据临床相关因素收集结果,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患者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为闭孔区,髂内、髂外、髂总及腹股沟依次次之;年龄>35岁的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年龄小于35岁的患者,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4 cm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1/2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的宫颈癌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为Ⅲ级的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Ⅰ级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Ⅱ期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Ⅰ期的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类型为腺癌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的患者,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提高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同时避免患者做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医治在术前应对患者的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做出充分的考虑与评估,最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p53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肺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50例肺癌中,p53总阳性率为46%(23/50),其中肺鳞癌为44%(11/25),肺腺癌为46.67%(9/21),未分化癌为75%(3/4),其阳性表达与患者局部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鳞癌的分化程度无关。在肺腺癌中p53表达越高,预后越差。未分化癌中p53强阳性均伴有局部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吴展  林春兰 《浙江医学》2000,22(5):288-290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是嘉兴地区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次广泛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是内膜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辅以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将使手术更加彻底有效 ,能减少转移 ,准确分期。本文通过48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数的分析 ,对淋巴结数目、转移、准确分期进行探讨。1.一般资料 :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2月因子宫内膜癌在本院行次广泛或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共48例 ,年龄39~67岁 ,平均52.9岁。46例中腺癌43例 ,腺棘癌3例 ,腺鳞癌1例 ,癌肉瘤1例。临床分期均以19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mts1及nm23-H1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手术切除后新鲜的26例肺鳞癌和13例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地高辛标记的mts1及nm23-H1 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26例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11例,mts1 mRNA阳性表达9例,阳性率82%,nm23-H1 mRNA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73%;无淋巴结转移组15例,mts1 mRNA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27%,nm23-H1 mRNA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67%.13例肺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5例,mts1 mRNA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80%,nm23-H1 mRNA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80%;无淋巴结转移组8例,mts1 mRNA阳性3例,阳性率38%,nm23-H1 mRNA阳性表达6例,阳性率75%.结论mts1 mRNA表达在肺鳞癌的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组之间相差显著,在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nm23-H1 mRNA表达在肺鳞癌、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宫颈鳞癌(IA2~ⅡA2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危险因素,为指导早期宫颈鳞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盆腔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及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宫颈鳞癌患者119例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28例(23.52%),年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且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是早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13与CD34标记宫颈癌微血管的意义。方法:60例宫颈癌组织中,FIGOⅠ期32例,Ⅱ期28例;鳞癌45例,腺癌15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19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和CD34标记的宫颈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Ⅱ期、有盆腔淋巴转移及病理类型为腺癌的宫颈癌组织中CD13标记的MVD高于Ⅰ期、无转移病理类型为及鳞癌者(t=5.673,11.541和3.041,P<0.05),而CD34标记的MVD与宫颈癌的分期、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均无关(t=1.791,1.108和1.304,P>0.05)。结论:CD13标记的MVD可能更有助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吕晓娟  俞华  陈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917-918,920
目的探讨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手术治疗且术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14例ⅠB1~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早期浸润性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11例(9.65%),盆腔淋巴结转移55例(48.25%),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21例(18.42%)。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间质、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髂总淋巴结转移、血清鳞状上皮癌抗原水平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0.05),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髂总淋巴结转移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早期浸润性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K19(cytokeratin19)和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在Ⅰ~Ⅱ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与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微小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Ⅰ~Ⅱ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中CK19和EMA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1例经常规HE病理检测阳性的盆腔淋巴结13枚,皆呈强阳性表达,CK19、EMA阳性表达率均为100%.65例经常规HE病理检测阴性的盆腔淋巴结中CK19呈阳性表达23例,阳性淋巴结33枚(33/241),阳性表达率13.7%,EMA呈阳性表达21例,阳性淋巴结31(31/241)枚,阳性表达率为12.9%,两组差异显著(P<0.05).②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与年龄、FIGO分期、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①在淋巴结中CK19、EMA表达,可以作为Ⅰ~Ⅱ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提示可能存在宫颈鳞癌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病理资料完整的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前血浆FIB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是否有脉管侵润等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28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中16例被证实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2.5%,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术前FIB水平为(407±52)mg/dl,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342±48)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脉管侵润及术前血浆FIB水平均是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浆高FIB水平是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血浆FIB检测方便,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63及p53基因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喉鳞癌及其45例癌旁组织和25例喉非癌组织,检测24枚见癌转移的颈淋巴结和40枚未见转移的颈淋巴结中p63及p53的表达.结果 p63及p53蛋白在喉鳞癌组织及颈部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呈细胞核阳性,p53及p63蛋白在喉鳞癌、癌旁及非癌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53及p63蛋白在喉鳞癌患者颈部见转移和未见转移淋巴结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63在喉鳞癌中的中、强阳性率( ~ )的表达(95.24%)明显高于p53(47.62%);p53与p63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678,P<0.01).结论 在喉鳞癌组织及喉癌患者颈部见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p63比p53更具特异性.p53与p63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烫中可能存在协同相关性,是喉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p53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宫颈鳞癌切除标本和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的p53蛋白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 p53蛋白在35例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6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38例,阳性率为58.46%。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及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p53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鳞癌患者年龄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53蛋白的表达量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p53蛋白的表达量与病理分化程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p5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