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肝脏病人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22~25s、60s和120s,注射速率为3ml/s)。用VR法重建动脉期和门脉期血管,测量肝癌病灶大小、肝总动脉和腹腔动脉干直径,依据Michel’s标准对肝动脉分型。测量门静脉血栓的范围、肝脏容积,观察脾动脉瘤及静脉血管吻合情况。结果:63例中肝细胞肝癌15例(其中小肝癌3例),胆管癌2例,胆囊癌1例。Michels IX型肝动脉2例,腹腔干狭窄3例,脾动脉瘤2例,肝动脉细小2例。门静脉癌栓12例(长段癌栓7例)。肝脏平均容积为1114.41cm3。结论: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能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显示肝脏供血动、静脉解剖结构及病变,可测量肝脏的容积,能为肝移植受体提供综合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2.
活体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肝静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在评价活体肝移植供体肝静脉解剖及变异中的价值及各种血管变异对移植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拟作为活体肝移植供体的238例受试者行MSCT检查,并对其肝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评估.结果 238例受试者中,Nakamura肝静脉分型Ⅰ型164例,Ⅱ型60例,Ⅲ型14例.167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共干;105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Ⅷ段分支经过肝切面汇入MHV;68例Ⅳ段肝静脉汇入MHV,7例汇入LHV,其余汇入LHV及MHV;108例共出现139支直径大于3 mm的右肝下副静脉,55例65支右肝下副静脉与肝右静脉(RHV)的距离大于4 cm.结论 术前MSCT可提供关于供体静脉的详细、准确的信息,是拟肝移植供体术前静脉评估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MRI扫描成像技术和血管成像方法对肝移植进行术前综合评价,为肝移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拟行肝移植的29例患者进行MRI成像.肝胰胆管水成像.肝脏体积测量和动态3D血管成像,处理和分析成像结果,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与范围,病肝体积以及肝脏动静脉及门静脉情况。结果 29例肝移植患者中肝硬化10例.肝恶性肿瘤1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例,布加综合征1例,多囊肝1例。出现肝动脉变异5例,其中2例肝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起自腹腔干,1例起自胃左动脉。门静脉栓子6例,其中癌栓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1支或2支肝静脉栓塞7例,肝体积明显缩小5例。结论 应用正确的MRI扫描方法可充分显示肝脏病变的范围与性质,明确肝脏体积,采用动态3D血管成像方法可明确显示肝动脉起源,门静脉有无栓子,肝静脉是否通畅,为肝移植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手动法、IQQA半自动法、门静脉右支流域法测量右半肝体积与术中移植肝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名供体分别以CT手动法及IQQA半自动法测量全肝体积(以CTV全、IQQAV全表示)及右半肝体积(以CTV、IQQAV表示),用门静脉右支流域法测量右半肝体积(以RPVTV表示),并分别将3种术前右半肝体积测量结果与术中右半肝体积(IOV)对比,计算术前所测3种右半肝质量与受体体质量的比例(GRWR),比较其准确性。结果 IQQAV大于IOV,其与IOV的相关性比CTV与IOV的相关性更好。RPVTV与IOV亦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如IQQAV。CTV及IQQAV的GRWR各有1例小于0.8%。结论与CTV相比,IQQAV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受体手术前后的影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位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成年人不可逆性、进展性肝病的一种选择。自1963年人类首次肝移植以来,全世界目前每年的肝移植手术已达5000余例,接受肝移植的病人总数已超过34000例,在美国已经有25000多例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术后病人的1年和4年存活率分别为83%和75%。这些生存率的提高有赖于手术技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移植术前对肝动脉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与肝移植术中所见对照,客观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肝动脉路径显示的准确度。方法31例肝移植病人均于术前进行了MSCTA并以此评价肝动脉路径,其后随访肝移植术中所见肝动脉解剖,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肝移植术中所见为对照的31例患者中,MSCTA准确诊断了30例。本研究对肝动脉路径评价的准确度为96.8%,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5%。此外,MSCTA清晰显示了腹部其它大动脉情况。结论MSCTA对肝移植术前肝动脉评价的准确度较高,同时能了解腹部其它大动脉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已逐渐成为部分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肝血管的术前影像学评价和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对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CT血管成像以其无创、方便、快速的特点,在肝移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的改进方法,并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效果观察。方法选取40只兔分组建立肝移植瘤模型。对瘤块植入模型进行多方面的改良,并采用传统的肿瘤细胞注射法进行对照。于术后7、14、21d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成瘤效果。结果改良瘤块植入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术后7d成瘤率为100%,表现为肝内类圆形的肿块,肿瘤直径随术后时间逐渐增大。而瘤细胞注射法术后21d成瘤率60%,且形状不规整,多伴有转移。结论相比传统的注射法,改进的移植瘤模型方法成瘤形状规则、速度快、成瘤率高、手术难度低,可更好地用于影像学及放射介入学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CT评价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生成以及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bcl-xl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8例共40个经病理证实且行动静脉双期CT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以及bcl-2和bcl-xl的表达情况,将CT增强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的平均MVD为39.3±8.40,bcl-2和bcl-x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5%(11?/40)和50%(20/40)。bcl-2和bcl-xl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在bcl-xl表达的阴性组和阳性组,MVD分别是34.70±8.13和41.34±6.95,存在明显差异(P<0.05)。CT显示的病灶大小与bcl-xl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P<0.05);另外CT显示的病灶边缘欠清组、瘤内出现液化坏死组以及侵袭转移组的MVD分别大于病灶边缘清晰组、瘤内无液化坏死组及无侵袭转移组(P<0.05)。结论:FⅧRA、bcl-2和 bcl-xl等蛋白在HCC组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CT在一定程度上评价HCC的血管生成价值要大于评价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MS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2岁,因"体检超声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入院,继往无长期服用特殊药史,无遗传病史.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A评价肝硬化肝脏血管的异常改变及侧支循环形成的价值。 方法 对1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120例无肝硬化的患者(对照组)行肝区三期MSCTA,应用MIP和VR进行重建,并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肝硬化组和对照组门静脉1级和肝静脉1级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1、0.08),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分级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起始部增粗85例,分支纤细、纡曲98例,门静脉癌栓形成9例,海绵变性8例,肝动脉持续显影55例、门静脉持续显影57例;对照组3例肝动脉、门静脉起始部增粗,2例分支纤细、纡曲,4例肝动脉持续显影,3例门静脉持续显影。肝硬化组交通支开放总数258支,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96例(196/258,75.97%),对照组仅2例见腹膜后分流。 结论 64排CT三期血管成像可准确、全面显示肝 硬化血管的异常改变及门体分流,尤其能较早、较全面地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病例1,女,48岁,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半年余"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肝区轻叩痛,肝界不大.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于肝右上叶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约4.11 cm×3.90 cm,CT值为-72 HU,增强扫描边缘可见明显强化,中间条片状影亦见强化(图1A);延迟扫描边缘及中间条片状影密度减低,呈等密度(图1B).考虑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性大.于全麻下行肝段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单位体积的脾灌注量,观察肝硬化时脾脏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门静脉灌注量的关系。方法 19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 A级患者8例,Child B级患者7例,Child C级患者4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ROI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脾脏灌注量和肝脏门脉血流量。结果正常组脾脏灌注量为1.1542±0.1408ml(min·ml),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0172±0.3137ml(min·ml),其中Child A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2272±0.2574ml(min·ml),Child B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0016±0.4450ml(min·ml),Child C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0.6240±0.0672ml(min·ml)。严重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门静脉灌注量和脾脏灌注量呈正相关(r=0.3023,P=0.02,y=0.3998x+0.4256)。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CT可定量测量脾脏血流量参数,肝硬化时脾脏灌注量的测定有助于反映肝硬化时门静脉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CT评价指标及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Child A组、Child B组及Child C组。 以25名肝脏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T扫描,比较肝硬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肝硬化各组之间肝脏各叶径线、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右叶冠状径与肝左叶冠状径的比值(R1/L1)、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与血清Ⅳ-C及L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肝左叶冠状径(L1)均增大(P<0.01),肝右叶冠状径(R1)、矢状径(R2)及R1/L1比值均减小(P<0.05),且肝硬化各组间R1、R2及R1/L1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1),但肝硬化各组间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R1/L1比值与血清Ⅳ-C及LN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0、-0.575,P均<0.01),门静脉内径与LN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 R1/L1比值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肝硬化的程度及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可出现3种基本形态的肿瘤血管,它们与瘤内“密度更低区”有一定的关系;②部分肿瘤边缘部或包膜分别或同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③91.9%的巨块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性子灶只在动脉期才被检出。结论:①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及动脉期瘤内出现肿瘤血管,不但是巨块型肝细胞癌的主要特征,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②部分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或包膜存在肝动脉、门脉或动、门脉双重血供;③巨块型肝细胞癌术前必须进行全肝范围的动脉期增强扫描,以利于发现占大多数平扫及门脉期均呈等密度的肝内转移性子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超声与螺旋CT门静脉成像(SCTP)在评价胆道闭锁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前门静脉通畅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胆道闭锁患儿活体肝移植术前行超声和SCTP检查,超声观察门静脉管腔、管径、血流速度和方向及流速曲线形态,SCTP观察门静脉管腔、管径,并以术中解剖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两者评估门静脉通畅性的准确性.结果 15例患儿术前超声检查示门静脉管腔均通畅,管径平均为(4.37±0.76)mm(3.10~6.10 mm);最大流速平均为(22.99±4.71)cm/s(16.40~32.60 cm/s);血流方向向肝5例(33.33%),流速曲线形态为持续性单相带状,血流方向离肝10例(66.67%),流速曲线形态为规律的反相类动脉样改变.SCTP示门静脉管腔通畅9例,门静脉栓塞6例,管径平均为(4.14±0.78)mm(3.20~5.30 mm).术中证实门静脉管腔均通畅.超声与SCTP诊断门静脉通畅性的准确性分别为100.00%(15/15)和60.00%(9/15),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胆道闭锁婴幼儿术前门静脉通畅性评估的准确性明显高于SCTP,并且能进一步提供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