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滴鼻灵滴鼻液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5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28例,予滴鼻灵滴鼻液治疗2周,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行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正常对照组22例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相关性及意义。结果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本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治疗前,患者血清IL-5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滴鼻灵治疗后,血清IL-5明显下降(P〈0.01),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滴鼻灵可能通过调控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变应性鼻炎发挥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加味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另设缝康对照组3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血清IL-4、IL-12及IFN-Y值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①临床疗效上,实验组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实验组、西药对照组血清IL-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FN—Y、IL-1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③治疗后,实验组、西药对照组血清IL.4均下降,血清IFN-y均上升,实验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实验组治疗后血清IL—12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西药对照组血清IL-12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接受3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的资料。2006年对其进行调查随访;取同期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对照组,症状发作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静脉血IL-2、IL-4、IL-5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积分为(3.88±2.71)分,与治疗前(11.1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IL-2、IL-4、IL-5测定:对照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IL-2水平低下,IL-4、IL-5水平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3530次,发生全身反应4例,共6例次,总发生率为0.17%(6/3530);局部反应发生12例,共54例次,总发生率为1.53%(54/3530)。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结论:特异性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健康人及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骨髓干细胞通路相关指标CD34^+、白细胞介素5(IL-5)、EOS,探讨外周血一骨髓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①试验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7~68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②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检测试验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血清IL-5含量、CD34^+数分别为(88.25±33.47)ng/L、(9.24±2.15)个/10^5,显著高于治疗后[(44.34±16.32)ng/L、(6.31±1.83)个/10^5]及健康对照组[(31.24±8.43)ng,/L、(3.47±1.32)个/1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与其cD0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P值均〈0.01)。患者血清IL05水平与其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参与AR发病过程,提示AR患者病变局部组织和骨髓造血之间有相关通路存在。通过检测外周血IL-5及CD34^+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GATA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10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12例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GATA3基因启动子区rs1269486位点和终止子下游rs2229360位点的SNP,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和单体型频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上述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总kE和屋尘螨、粉尘螨特异性IgE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的rsl269486位点和rs2229360位点均有多态性。rs1269486位点的基因型分别是纯合野生型GG,杂合型GA及纯合多态型AA;rs2229360位点的基因型分别是纯合野生型CC,杂合型CT及纯合多态型rrr。变应性鼻炎组rs1269486位点的纯合野生型GG的频率以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χ^2=13.75,P〈0.01;χ^2=12.91,P〈0.01),对照组杂合型GA的频率以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于变应性鼻炎组(χ^2=11.90,P〈0.01;χ^2=12.91,P〈0.01)。rs222936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变应性鼻炎组单体型GC频率高于对照组(χ^2=114.59,P〈0.01),对照组单体型AC频率高于变应性鼻炎组(χ^2=87.52,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rs1269486位点和rs2229360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总IgE、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GATA3基因启动子区rs1269486位点SNP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敏片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鼻敏片组23例,安慰剂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应原皮肤滴定试验的变化。结果鼻敏片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变应原皮肤滴定试验风团改善明显(P〈0.05)。结论鼻敏片对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IL-35及其亚基病毒诱导基因3(EBI3)mRNA、IL-12A 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集AR组(46例)及对照组(30例)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5的表达水平,同时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I3mRNA及IL-12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R组和对照组II,35水平分别为(251.22±46.27)、(382.17±25.41)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I3 mRNA的表达水平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约为对照组的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2AmRNA的表达水平A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5、EBI3 mRNA水平降低可能与A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4及干扰素-γ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不同证型AR患者外周血血浆白细胞介素-4(IL-4)及干扰素-γ(WN-γ)水平,对证型和检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四型AR患者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4/IFN-γ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肾阳不足组AR患者IL-4水平最高,其次为脾气虚弱组、肺经伏热组、肺气虚寒组;肾阳不足组AR患者IFN-γ水平最低,其次为脾气虚弱组、肺经伏热组、肺气虚寒组;肾阳不足组IL-4/IFN-7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次为脾气虚弱组、肺经伏热组、肺气虚寒组。结论 血浆IL-4及IFN-γ水平的改变参与了AR的发病,并与AR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2009年武夷山标准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以22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收集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中IL-4、IFN-γ,术中取AR组和对照组下鼻甲黏膜,行免疫组化检测Occludin的表达,比较两组间Occludin表达强度,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4、IFN-γ与鼻黏膜Occludin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平均含量(53.65±20.6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5±9.50)ng/L,而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FN-γ平均含量(19.38±11.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0.26±65.10)n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Occludin表达评分(2.78±1.96)较正常组(5.59±2.86)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Occludin蛋白的表达强度与IL-4含量呈负相关(r=0.783,P〈0.05),与IFN-γ含量呈正相关(r=0.748,P〈0.05)。结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表达强度明显下降,提示其表达下降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4例持续性AR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IL-16水平,并分析与A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5、IL-16均明显升高(P <0.05)。持续性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IL-5、IL-16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IL-5与IL-16水平呈正相关(r =0.566,P <0.05)。结论 IL-5、IL-16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在AR的临床诊断、 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IL-16具有较高特异性,对AR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血清TGF-β、IL-10和IL-17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症状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AR患者血清TGF-β、IL-10和IL-17水平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及免疫治疗1、2年后的变化,对鼻部症状计分。并取35例健康者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TGF-β和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治疗2年后的血清TGF-β和IL-10水平均低于免疫治疗1年后,但高于免疫治疗前(均P<0.05);同时免疫治疗2年后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免疫治疗,IL-17水平逐渐下降,但治疗2年后仍高于对照组(P<0.05)。③AR患者治疗前与免疫治疗2年后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水平分别与症状评分存在负相关,IL-17则与症状评分存在正相关(均P<0.05);AR患者免疫治疗1年后血清中IL-10、TGF-β及IL-17与症状评分均没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中IL-10、TGF-β呈波动性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但始终高于免疫治疗前,而IL-17则呈持续性下降。IL-10、TGF-β及IL-17水平变化在免疫治疗2年后才与症状相关,提示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后,IL-10、TGF-β及IL-17可作为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外周血及鼻分泌物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AR患者(AR组)与NAR患者(NAR组)各45例,健康对照者45例(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采集患者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AR及NAR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中,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NAR组(P〈O.05);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鼻分泌物中,AR组和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EOS-CSF)、白介素5(IL-5)的水平,判断AR症状缓解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方便快速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研究分AR组、AR治疗4周组、AR治疗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ELAISA方法检测外周血EOS-CSF、IL-5水平,常规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鼻部症状。结果 AR组血中EOS-CSF和IL-5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R治疗4、12周组与AR相比,IL-5和EOS-CSF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3, P<0.05);血清EOS-CSF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8, P<0.05)。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检测外周血EOS-CSF和IL-5及查外周血EOS数目可用以监测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并对调整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与IgE、IL-4、IL-5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小鼠及鼻用激素抗炎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R组和鼻用激素组。正常组无干预;AR组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全身致敏并雾化和滴鼻激发;鼻用激素组在成功致敏后,每次激发完30min后雾化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0min。小鼠于末次激发24h后处死,鼻黏膜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流式检测气管旁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s表达; ELISA检测血清中OVA 特异性IgE及鼻腔灌洗液中IL-4、IL-5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小鼠相比,AR组小鼠鼻黏膜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EOS),CD4+CD25+FOXP3+Tregs表达在气管旁引流淋巴结中上调,脾脏中无差别;IgE、IL-4、IL-5含量明显升高,而鼻用激素组小鼠CD4+CD25+FOXP3+Tregs在气管旁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表达继续明显上调;EOS数目与IgE、 IL-4、IL-5含量均被明显抑制。结论 CD4+CD25+FOXP3+Tregs不仅在AR中,而且在鼻用激素对AR的干预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IgE、IL-4、IL-5介导变应性炎症反应,在AR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20ml/kg,浓度为168mg/L)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IgE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AR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xm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AR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观察AR大鼠行为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Sco组行为学得分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o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AR组。Sco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AR组,而血清IgE、IL-4和IL-5水平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o组血清IFN-γ、IgE、IL-4、IL-5水平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IgE的产生而对AR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IL-35的表达及对辅助性T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 方法 以卵清蛋白作为致敏原,建立AR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IL-35干预组。分析比较大鼠过敏症状评分;采用RT-PCR分析鼻黏膜中IL-35、IFN-γ、IL-4和IL-17的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35、IFN-γ、IL-4和IL-17在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 结果 IL-35干预可明显降低AR大鼠的症状积分;AR模型组IL-35和IFN-γ的mRNA表达及在外周血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高于AR模型组,AR模型组IL-4和IL-17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的表达低于AR模型组(P<0.05);AR模型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IL-35干预组Th1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R模型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IL-35干预组Th2和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AR模型组(P<0.05)。 结论 AR大鼠IL-35的表达降低,IL-35干预可通过上调IFN-γ和下调IL-4、IL-17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和Th17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IL-27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R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7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IL-17蛋白水平升高(t=-5.654,P〈0.01),IL-27蛋白水平降低(Z=4.944,P〈0.01),IL-27蛋白水平在对照组、轻度持续性AR组、中重度持续性AR组比较,P均〈0.05。IL-17与IL-27在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负相关(r=-0.405,P=0.022)。结论 IL-17、IL-27在A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免疫治疗可能成为AR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