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40例大肠黑变病的结肠镜特征和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40例大肠黑变病临床资料。结果:总检出率2.6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便秘者27例,有泻药服用史者18例,合并炎性息肉3例,合并增生性息肉2例,合并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结论:大肠黑变病主要累及盲肠、乙状结肠和盲肠,与慢性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肠黑变病59例临床与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内镜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0~2005年间电子结肠镜检查4 439例所发现的59例大肠黑变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首次确诊.在59例大肠黑变病中,年龄大于60岁者占50.85 %,便秘占69.49%,长期服用泻剂者占62.71%;一次或多次结肠镜复查共5例,其中4例大肠黑变病病变消失时间为6个月、1年、1年10个月及2年.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伴单发或多发性息肉13例,其中腺瘤性息肉10例.结论:病因主要是因便秘而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内镜下具有独特表现;是一种良性可逆疾病;常合并具癌变倾向的腺瘤型息肉.  相似文献   

3.
大肠黑变病是以大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临床上属少见病犤1犦。我院1990年~2000年10年间行结肠镜检查3873例,检出大肠黑变病14例,就其内镜观察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14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2~73岁,平均54.7岁。有便秘史13例,时间2个月~13年,大多数患者长期或间断服用过泻剂(果导片、蕃泻叶、大黄苏打、通便灵等),服药时间最长者达10年之久。伴有高血压病史1例,伴有贲门癌、乙状结肠癌术后1年各1例。前5年结肠镜检查1215…  相似文献   

4.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且缺乏特异症状,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其检出率有所提高。我科2002年1月-2004年4月对2986例结肠镜检查中检出MC 45例,约占同期结肠镜检查的1.51%,45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3年3月~2007年12月期间我科检出的大肠黑变病1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黑变病以老年人多见,本组60岁以上病例占76.9%,且老年男性多于女性,而在中青年组则女性多于男性.结论 大肠黑变病与大肠肿瘤有密切关系,消除致病因素可逆转,尽量使用促动力药或微生态肠道有益菌群制剂治疗,对直肠结构异常的患者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1995-2003年,我院采用Olympus电子肠镜检查,在3800例患者中发现大肠黑变病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853例,发现并在肠镜下应用高频电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32例,息肉共219个,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2例中男77例,女55例,年龄13~82岁,平均49岁,<35岁13例,35~60岁59例,>60岁60例.单发息肉86例(65.2%),多发息肉46例(34.8%);伴发大肠癌15例,炎症性肠病29例,结肠黑变病6例.  相似文献   

8.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是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病变。随着肠镜的普及及应用,近年来MC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我科自2005年5月~2009年5月肠镜检查4421例病例中,发现并诊断为大肠黑变病134例。现对134例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疾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 高。我院1999年12月-2002年12月进行肠镜检查3210 例,发现大肠黑变病2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肠黑变病的镜检和病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近年大肠黑变病发病率上升及发病年龄提前的原因。方法用Olympus电子肠镜对2002年8月-2004年10月行肠镜检查患者进行全大肠检查,发现病灶均取活检。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再行常规H—E染色,做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在4287例常规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42例大肠黑变病。其中39例获得病理报告证实。结论大肠黑变病的病因主要是便秘,其次是口服泻剂;发病年龄提前。与患者自行口服泻剂有关;该病主要发病肠段是盲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还会伴发其他肠道疾病。并且有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杜正光 《中原医刊》2006,33(16):46-46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病因以及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通过结肠镜和病理确诊的30例大肠黑变病。结果黑变病可能致病因素为便秘18例,长期服泻药12例,结肠癌术后1例,合并结肠癌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3例。结论黑变病病因主要与便秘和服泻药有关,黑变病与肿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0岁,1996年因粘液血便1月余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服中西药1年后出现便秘、腹胀、发热、睡眠不佳,症状持续2年余.199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出现黑褐色斑为染色颗粒,并在升结肠发现0.8cm×0.8cm大小之广基息肉,随即予以切除.当时该院诊为大肠黑变病伴结肠多发息肉.后继续应用中西药治疗,1年后经电子肠镜复查,见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为花斑样染色;降结肠发现0.5cm×0.5cm大小的息肉,亦予以切除,仍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又继续治疗1年余,于2001年2月再次经电子纤维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结肠粘膜水肿,伴黑色斑纹样染色,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颗,再次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并行息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肠黑变病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该病的人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文献报道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该病逐渐引起关注,现就我院从2000年-2005年结肠镜下发现的17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96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大肠镜检查,观察与研究大肠黑变病的病变情况及病因探讨。方法:用Olyrnpus公司生产的电子肠镜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在三家医院行肠镜检查患者进行全大肠检查,发现大肠黑变病病灶均取活检,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析。结果:在9863例常规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118例大肠黑变病,其中96例获得病例报告证实。结论:大肠黑变病的病因首先是便秘,其次是使用导泻剂;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也许与患者自行使用导泻剂有关;该病主要发病肠段是盲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但近年全大肠黑变病患者例数增加,亦考虑与患者自行使用导泻剂相关;还会伴发其他肠道疾病,并且有贫血、营养不良、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高洁 《吉林医学》2012,(26):5705
目的:对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内镜特点以及它和大肠腺瘤以及大肠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确诊为大肠黑变病的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便秘13例,便秘与腹泻交替9例,腹胀4例,便血6例;有17例患者检出患有大肠腺瘤,有6例患者检出患有腺癌。结论:发生大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便秘以及长期口服蒽醌类泻药,通常在青年女性以及老年人当中发病率比较高,一旦患有大肠黑变病就极易引发大肠腺瘤,但是和大肠癌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伴发肿瘤大肠黑变病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病因及其与大肠肿瘤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7例伴发肿瘤的大肠黑变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便秘患者中55例均有服用泻药史,未有明确服泻药史者2例;结肠多发息肉23例,单发息肉15例,结肠癌者19例,同时发生息肉和结肠癌9例;管状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2例,混合型者5例,炎性息肉20例。结论大肠黑变病发生与便秘、长期服泻药有关;大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扬中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1年8月经结肠镜检查、病理确诊的28例结肠黑变病病例资料。结果结肠镜检查19283例,其中结肠黑变病28例。25例有便秘史,24例有服用蒽醌类药物史。合并结肠息肉5例,未发现癌变。结论结肠黑变病与细胞凋亡有关,便秘及服用药物蒽醌类是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可伴发息肉,早期诊治是预防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 ,随着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 Coli简称 MC)的检出率日见上升。近四年来 ,平定县人民医院功能科应用奥林巴斯 CF- 2 0 1型纤维结肠镜及国产内镜图像显示仪对 194例患者检查发现结肠黑变病 3例 ,检出率1.5 4 %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3例患者 ,  相似文献   

19.
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大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拟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作者于1991年至2000年共行大肠镜检8435例,发现大肠黑变病41例。结果:黑变病变因主要由于患者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例如蕃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这类药物中含有树脂性刺激物质,在大肠的粘膜固有层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肠粘膜的固有层或肠壁所致。结论: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粘膜非炎症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变,少数大肠黑病患者合并存在肿瘤可能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 ,6 0岁 ,1996年因粘液血便 1月余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服中西药 1年后出现便秘、腹胀、发热、睡眠不佳 ,症状持续 2年余。 1999年 5月 ,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 ,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出现黑褐色斑为染色颗粒 ,并在升结肠发现 0 .8cm× 0 .8cm大小之广基息肉 ,随即予以切除。当时该院诊为大肠黑变病伴结肠多发息肉。后继续应用中西药治疗 ,1年后经电子肠镜复查 ,见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为花斑样染色 ;降结肠发现 0 .5 cm× 0 .5 cm大小的息肉 ,亦予以切除 ,仍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