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28例甲状腺癌中,11例甲状腺滤泡癌、12例乳头状癌、4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结果①p14ARF基因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42.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②p14ARF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甲状腺肿瘤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是其蛋白表达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p14ARF可能是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A组)、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B组)、15例甲状腺腺瘤(C组)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D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组VEGF和Ang-2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A组VEGF、Ang-2与MVD呈正相关(P均〈0.05),而Ang-2与MVD无相关性;A组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表达和MVD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均〈0.05),但Ang-2无显著差异。提示VEGF和Ang-2在PTC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与PTC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18例PTC患者(PTC组)、38例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患者(转移组)及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PCR一单链构象多态方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因子)表达情况。结果PTC组和转移组血液p53基因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转移组显著高于PTC组,PTC组Ⅲ-Ⅳ期者显著高于Ⅰ-Ⅱ期者(P均〈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可促进PTC的发生和转移;可为PTC的诊治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14ARF基因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在直肠癌中的作用,探讨p14ARF基因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MSP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30例直肠癌组织、腺瘤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14ARF基因甲基化情况.采用RT-PCR方法(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P14ARF基因在大肠癌组织、腺瘤组织、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14ARF蛋白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p14ARF基因在30例直肠癌组织、腺瘤组织、直肠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量分别为0.283±0.011,0.721±0.023,0.958±0.015.直肠癌组织中P14AR基因表达低于腺瘤组织(P<0.05),明显低于直肠正常黏膜组织(P<0.01),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4ARF蛋白在30例直肠癌组织、腺瘤组织、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20.0%、56.7%、76.7%.p14ARF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直肠腺瘤(P<0.05),明显高于直肠癌组织(P<0.01):p14ARF甲基化在30例直肠癌组织、腺瘤组织、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46.6%、20.0%、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4ARF基因甲基化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p14ARF甲基化可能参与了直肠腺瘤-腺癌的演变过程,可能是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p14ARF甲基化状态可作为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5岁以上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C-MET和PP60C-SR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27例45岁以上老年前期及老年期PTC组织、31例45岁以下人群PTC组织和2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C-MET和PP60SRC蛋白表达。结果 C-MET在PTC中表达阳性率:老年前期及老年组为96.3%,45岁以下组为74.2%,甲状腺良性病变组为33.3%,各组差异显著(均P<0.05)。PP60C-SRC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老年前期及老年组为66.7%,45岁以下组为64.5%,甲状腺良性病变组为18.5%,PTC组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差异显著(P<0.05),但不同年龄组PTC中PP60C-SR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ET和PP60C-SRC在PTC存在高表达,且C-MET随年龄的增加有表达上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金磊  曹勤 《胃肠病学》2007,12(1):36-39
背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及其所致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HPV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DNA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基因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E。突变型p53、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中HPV16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5.6%对10.0%,P〈0.001),HPV16E。蛋白的表达率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8.9%对15.0%,P〈0.001);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3.3%对45.0%,P〈0.05),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2.2%对65.0%、23-3%对55.0%和35.6%对85.0%,P〈0.001)。食管癌组织中HPV16E。蛋白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HPV感染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能通过p53突变和p21WAF1、pRb、p16INK4a失活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赵树鹏  齐凤杰 《山东医药》2010,50(16):92-93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p27、nm2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组织中p27、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p27蛋白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及甲状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45.0%(P〈0.01)。nm2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阳性表达率(60.0%)虽高于良性病变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被膜侵犯程度有关。nm2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分化程度、被膜侵犯程度有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27、nm23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甲状腺癌发生或发展中起一定作用。p27、nm23蛋白的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MDM2与P14ARF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DM2和P14ARF(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癌旁正常结肠组织,28例结肠腺瘤及42例结肠癌中二者的表达及其与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MDM2、P14ARF在癌旁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1.4%和100%、82.14%、80.95%。MDM2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及腺瘤组织(P<0.05),P14ARF在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5)。MDM2和P14ARF在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1.1%,24.0%,25.0%和88.9%、92.0%、37.5%。MDM2在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P14ARF在低分化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高分化和中等分化的结肠癌(P<0.05)。结论 MDM2和P14ARF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郭建芬  杨树君  崔丽 《山东医药》2008,48(12):27-28
目的 探讨p14ARF在宫颈癌、上皮内瘤变(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组织和52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p14ARF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14ARF蛋白呈阴性表达;在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呈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0%(6/20)、63.5%(33/52)(P<0.05).p14ARF蛋白在有淋巴转移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5.0%,无淋巴转移者为50.0%(P<0.05).p14ARF蛋白在组织分级G3期阳性率为90.9%与G1期(33.3%)相比,P<0.05.结论 p14ARF的过表达发生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阶段,可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okemon蛋白与P14ARF-MDM2-p53通路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5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同时,将癌旁正常支气管断端组织29例及肺炎组织25例分别作为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中Pokemon、P14ARF、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各蛋白间的相关性。结果Pokemon、MDM2、p53蛋白在NSCLC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P值均<0.01),P14ARF蛋白在NSCLC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χ^2=25.39,P<0.01)。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P=0.02、0.03)。在NSCLC组中,Pokemon与P14AR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58,P<0.05),P14ARF与MDM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51,P<0.05),MDM2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86,P<0.05)。结论Pokemon通过P14ARF-MDM2-p53通路在NSCLC发病过程中发挥癌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中国北方人群原发性肝癌p14ARF启动子甲基化的分析,探讨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11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22例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然后与肿瘤种类、病因、病理以及肿瘤分期等临床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分别为33.7%(29/86)和5.0%(1/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肝细胞癌p14ARF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27),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感染HBV无关,肝内胆管细胞癌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肿瘤分期、有无HBV感染以及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p14ARF基因失活并影响TP53功能的方式之一,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2.
手术联合131I、甲状腺片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敬国 《山东医药》2010,50(35):90-91
目的 观察手术联合131I、甲状腺片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0例PT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口服131I及甲状腺片,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3、5、10 a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无手术死亡,各有2例和3例失访;3、5、10 a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100.0%(30/30)、93.1%(27/29)、85.7%(24/28),对照组分别为86.7%(26/30)、73.0% (21/28)、59.3%(16/27),组间比较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57%(1/28)、29.60%(8/27),P<0.05.结论 手术联合131I、甲状腺片治疗PTC可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和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鲜和石蜡包埋的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相应的35例癌旁甲状腺组织(FT)及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旁正常组织(NT).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HMGA1和HMGA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MGA1和HMGA2 mRNA在NT组几乎都不表达,二者在PT组表达较N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PTC组表达为NT组的173.5倍和5.9倍(均P<0.01).HMGA1和HMGA2蛋白分别在NT组、PT组及PTC组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TC组中HMGA1和HMGA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分别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中HMG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都较HMGA2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HMGA1和HMGA2过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相对于HMGA2,HMGA1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更好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检测231例HCC组织、81例癌旁组织和79例肝硬化组织中的p53、Ki-67蛋白。结果 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阳性率为22.1%、69.7%,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均不表达,三者比较,P均〈0.01;HCC组织中p53与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147,P=0.026)。HCC组织中p53阳性者2 a累积复发率为39.2%、术后无瘤生存期为43.4个月、总体生存期为80.4个月,阴性者分别为37.8%及53.6、84.0个月,两者比较,P均〉0.05。HCC组织中Ki-67阳性者2 a累积复发率为43.5%、术后无瘤生存期为33.7个月、总体生存期为72.9个月,阴性者分别为25.7%及81.7、84.0个月,两者比较,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Ki-67阳性是HCC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R 1.583,95%CI 1.038~2.413,P〈0.05)。结论 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增高,Ki-67蛋白可作为评估HCC术后早期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PTC(PTC组)、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良性组)和15例正常甲状腺(对照组)组织标本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1(AT1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ANG-Ⅱ、ATIR、VEGF阳性率PTC组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PTC组织中ANG-Ⅱ、AT1R与VEGF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94,P〈0.01;r=0.446,P〈0.05)。结论ANG-Ⅱ、AT1R高表达促进了PTC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诱导VEGF产生,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肉瘤组织中p16、p5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肪肉瘤组织中p16、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脂肪肉瘤患者32例,行脂肪肉瘤根治性切除术30例,脂肪肉瘤姑息性减瘤术2例。术中取其脂肪肉瘤组织及正常脂肪组织各3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16、p53蛋白。结果脂肪肉瘤、正常脂肪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和100%,p53阳性率分别为68.75%和0,脂肪肉瘤与正常脂肪组织相比,P均〈0.05。随脂肪肉瘤病理分型升高,p16表达下降而p53表达升高,p16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1,P均〈0.05)。结论脂肪肉瘤组织中p16蛋白呈低表达,p53蛋白呈高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共同参与了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4、IFN-γ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2例LT、23例PTC及39例LT合并PTC患者IL-4、IFN-γ的表达。结果淋巴细胞中IL4在单纯LT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IL-4、IFN-γ在LT合并PTC中的表达强于单纯PTC(P〈0.05)。IL-4、IFN-γ在LT、LT合并PTC及PTC中均有表达,病变周围相对正常滤泡上皮细胞无表达。在LT成分的滤泡上皮细胞中,单纯LTIL-4、IFN-1,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LT合并PTC中IL-4、IFN-γ在癌变滤泡上皮细胞的表达强于LT成分中的滤泡上皮细胞(P〈0.05)。IL4在LT合并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IL4、IFN-γ在LT合并PT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癌变后的滤泡上皮分泌IL-4、IFN-γ增强;IL-4阳性预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NGWPH)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分子标志物。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50例PTC(PTC组)及50例NGWPH组织中(NGWPH组)高相对分子质量角蛋白抗体(34βE12)表达情况,计算34βE12用于鉴别诊断的评价指标。结果PTC组34βE12表达阳性46例(92.2%),NGWPH组表达均为阴性。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413E12用于PTC与NGWPH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2.59%。结论34βE12可作为鉴别PTC与NGWPH的重要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p16蛋白和PCNA在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小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6例小肠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小肠组织进行p16蛋白及PCNA的定位观察。结果①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88.89%,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小肠组织中p16蛋白未见表达;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为61.11%,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CNA阳性率为28.57%,二者比较P〈0.05;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③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优于PCNA的表达(P〈0.05)。结论①小肠腺癌中p16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其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有望作为小肠腺癌的免疫标志物;②PCNA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③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优于PCNA的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可早期诊断小肠腺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与PTEN蛋白在PTC组织75例及75例甲状腺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C和PTEN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VEGF-C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TC中VEGF-C、PTEN蛋白表达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PTEN蛋白两者在PT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60,P0.05)。结论 PTC患者VEGF-C及PTE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存在密切相关,检测PTC患者VEGF-C及PTEN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TC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