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分析30个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从增强程度、增强模式,增强时肿块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等方面,比较研究良恶性肿块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30个乳腺肿块病理证实良性肿块17个,恶性肿块13个。所有乳腺肿块超声造影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恶性肿块多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69.2%,9/13),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84.6%,11/13),与良性肿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肿块内微血管血流灌注,研究良恶性肿块灌注特征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软件支持,并对比研究乳腺良恶性肿块内血流频谱形态特征来综合分析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前期工作:对136个乳腺良恶性肿块提取了内部血流频谱,后期对另16个乳腺良恶性肿块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内部血流频谱形态存在差异,乳腺癌的血流频谱形态可分为4型;造影后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参数存在差异。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结合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分析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2004-02/2008-04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6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例,女66例。年龄27~79(平均43.6)岁。本组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2方法采用GE V iv id 4彩色多普勒显像仪,高频探头频率7.5~9.0 MH z,患者取仰卧位,双臂45°外展,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必要时向一侧倾斜,检查范围包括双侧乳房及乳腺结构,内至胸骨旁,外至腋窝。逐一对乳腺各个象限和乳晕区作横切、纵切及斜切等多方面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有无声衰减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常规检查两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及数目。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肿块内外的血流情况。2结果本组超声诊断乳腺癌26例,良性肿块42例;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癌27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1例、浸润性髓样癌9例、单纯癌7例,诊断符合率96%),良性肿块41例(其中乳腺纤维瘤19例、乳腺增生病13例、乳腺囊肿7例、男性乳腺发育2例,诊断符合率97%),乳腺癌误诊为乳腺纤维瘤1例。3讨论3.1乳腺良性肿块的一般超声特征形状梭形,边缘光滑或有假包膜,内部回声均匀,无后方衰减,彩色血流相对较少[1]...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能够强化显示乳腺肿瘤的微血管形态.大部分乳腺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程度、灌注方式、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等与良性肿块不同.本文就乳腺超声造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106例乳腺病灶(良性54例,恶性52例)进行超声造影。将良、恶性两组的病灶整体、病灶内部高灌注区、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良、恶性病灶峰值强度色阶图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病灶高灌注区的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1),而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0.05)。恶性病灶中不同感兴趣区的峰值强度比值与良性病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良、恶性病灶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内部造影剂增强的峰值强度高低不等,色阶图色彩杂乱;而良性病灶中,峰值强度色阶图颜色相对单一,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恶性病灶内部高、低灌注区增强程度差异较良性病灶显著。因此,对于血流丰富程度及整体增强程度接近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可以通过分析病灶内部中高、低灌注区的增强情况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84例乳腺肿块的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84例乳腺肿块,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敏感性80.6%,特异性93.7%,准确性88.1%;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88.9%,特异性87.5%,准确性88.1%。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94.4%,特异性91.7%,准确性92.9%。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能明显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声学造影在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乳腺肿块(33例良性,29例恶性)进行声学造影检查,通过观察造影增强模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差异。结果:良、恶性肿块造影增强均匀度、造影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斜率有显著差异(P<0.05);峰值强度、峰值~60s平均强度及峰值~60s曲线下面积无明显差异。把肿块不均匀增强、造影剂出现时间<10s,达峰时间<20s,斜率<5作为恶性参考指标。对于乳腺肿块灰阶及彩色多普勒确诊率88.7%,结合声学造影确诊率93.6%。结论:声学造影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定性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点,分析其时间-强度曲线,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患者(共99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其超声造影特点及时间-强度曲线。结果 73个恶性病灶的增强模式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增强,其中33个表现为快速均匀增强,40个表现为非均匀增强;26个良性病灶的增强模式主要为低增强,其中15个表现为均匀增强,2个表现为不均匀增强,9个表现为无增强,无周边放射状增强。恶性病灶造影后肿块增强范围大于常规超声显示范围,良性病灶造影后肿块增强范围与常规超声显示范围类似。良恶性病灶之间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与周围正常组织差异较大,而良性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89例患者(631个乳腺肿块)的超声资料。分析肿块血管模式、血供程度、有无穿支血管、血管走行是否规则及肿块周围血供有无弥漫性增加,比较良恶性肿瘤间上述指标差异;根据肿块最大径将肿块分为≤10 mm、11~20 mm、21~50 mm和>50 mm组,比较不同大小肿块组间、组内良恶性肿块血供程度差异。结果 良恶性肿块血管供血模式、血供程度、血管走行、穿支血管、周围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肿块增大,良恶性肿块血供程度均增加(P均<0.05);最大径≤50 mm肿块中,良恶性肿块血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径>50 mm肿块中,良恶性肿块血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Adler分级≥Ⅱ级作为诊断恶性肿瘤指标,诊断敏感度为64.82%(164/253)、特异度为71.43%(270/378)、准确率为68.78%(434/631)。结论 良恶性乳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存在一定差异,血供程度对于鉴别最大径≤50 mm乳腺肿块良恶性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评级标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47例(306个肿块)乳腺肿块患者(良性243个,恶性63个)分别进行BI-RADS评级及UE检查评分并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分析BI-RADS评级标准联合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结果:BI-RADS评级法标准ROC曲线下面积(AUC) 0.739,UE改良5分法AUC 0.847,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种方法结合后AUC为0.938,与2种诊断方法分别构建的ROC进行比较,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RADS评级标准联合UE评分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超声造影检查并手术或活检组织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57例,63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34个,良性病灶29个.行超声造影检查,以QLAB软件分析病灶内造影剂起始灌注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造影增强模式和造影剂廓清模式.结果 85.3%的乳腺恶性病灶表现为非均一性的增强,79.3%的良性病灶主要表现为均质性增强.89.7%的良性病灶造影剂快速消退,88.2%的恶性病灶造影剂缓慢消退,良恶性病灶的消退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起始灌注时间、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值强度高于恶性病灶(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是有帮助的,其中病灶中造影剂的廓清模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CEUS以及US联合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单发乳腺肿块患者的US及CEUS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获得US、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模型方程,计算3个模型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评价3种方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能力。结果 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及阻力指数(RI);采用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不均匀增强、增强后径线扩大以及相对峰值强度;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RI及不均匀增强。单独运用US和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91.4%、84.2%,87.7%、89.7%、84.6%和92.3%、97.1%、8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0及0.98。结论 US和CEUS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相当,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77例乳腺肿瘤患者,均行常规超声(BUS)及CEUS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BUS及CEUS各观察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BUS与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277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84例(良性组),恶性病变93例(恶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US诊断恶性肿瘤的危险指标为中等血供、非平行生长、血供丰富及边界模糊,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17、4.84、3.39、3.04;CEUS为离心性增强、向心性增强、肿瘤形状不规则、造影剂分布不均、增强后范围增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36、4.58、4.07、3.28、2.36。BUS诊断乳腺肿瘤的准确率为81.59%(226/277),CEUS为88.09%(244/27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 P<0.001)。结论 采用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其在乳腺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9例乳腺肿块患者(22例良性,27例恶性),选用声诺维(SonoVue)作为超声造影剂,观察造影后血流增强程度并用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后恶性组血流信号高增强例数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肿块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参数存在差异。恶性组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短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上升支斜率、峰值强度均大于良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和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腹部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超声发现腹部病灶1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印证。分成良性病灶组75例和恶性病灶组62例。先进行2D-CEUS,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分别得出病灶组织和对照组织的造影剂开始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增强强度(EI)和灌注时间(IT)。选定感兴趣区域,再次注射造影剂后进行三维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应用3D-CEUS特征评分计算恶性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预期准确度。结果恶性病灶组织2D-CEUS各参数与对照组织比较,AT、TTP、PI、EI和I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良性病灶组织与对照组织比较,上述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EUS显示了病灶的立体图像,对病灶和血管的显示较2D-CEUS更完整形象。应用3D-CEUS特征评分分别得出本组恶性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预期准确度为93.5%、94.7%和93.5%。结论 3D-CEUS可作为2D-CEUS的补充诊断方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为腹部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灰阶超声造影在门静脉瘤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灰阶超声造影对门静脉瘤栓(PVT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病理和/或临床确诊的PVTT和8例门静脉血栓(PVBT)患者的瘤栓及血栓先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然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诊断瘤栓的标准以栓子呈“快进快出”造影特点,CDFI以栓子内部检出搏动性动脉血流为瘤栓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超声造影与CDFI对门静脉瘤栓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PVTT17例(17/18),CDFI诊断PVTT 15例(15/18),两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得强调的是3例CDFI未检出的瘤栓中有2例经超声造影检出。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及CDFI对门静脉瘤栓都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灰阶超声造影可弥补CDFI的不足,提高门静脉瘤栓的检出率,对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0个乳腺肿块,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27个,观察其超声造影增强的增强程度、增强模式,病灶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比较良恶性病变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50个乳腺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恶性病灶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17个,占73.9%,呈结节状不均匀增强16个,占69.6%,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18个,占78.3%.良性病灶27个,增强程度为3级的占40.7%(11/27),呈整体较均匀增强20个,占74.1%,部分增强7个,占25.9%,表现为点线状、结节状或团块状增强.良恶性病灶造影增强特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病灶内微血管血流灌注,提高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胆囊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的图像特征,探讨二者在胆囊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的86例胆囊病变患者,术前CEUS与CECT的图像特征以及术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胆囊病变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比较以及单用CEUS或CECT与联合运用的诊断准确性的比较采用McNemer检验,CEUS胆囊良恶性病变由高增强转变为低增强的时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胆囊良恶性病变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类似。动脉期,良恶性病变CEUS与CECT均以高增强为主,其中,恶性病变分别为83.8%(57/68)、85.3%(5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良性病变分别为100%(18/18)、94.4%%(17/18)。恶性病变CEUS与CECT在增强晚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者分别为86.8%(59/68)、85.3%(5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良性病变CEUS与CECT在增强晚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者分别为83.3%(15/18)、77.8%(14/18)。良恶性病变CEUS转变为低增强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9±10.0)s vs(35.50±6.72)s,t=6.729,P<0.001)]。单用CEUS其诊断胆囊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77.9%(53/68)、77.8%(14/18)、77.9%(67/86);单用CECT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75%(51/68)、55.6%(10/18)、70.9%(61/86);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3.8%(57/68)、55.6%(10/18)、77.9%(67/86);CEUS与CECT联合应用对胆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高于单用CECT。 结论CEUS与CECT结合有助于提高胆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为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联合CEUS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490例患者共524个病灶进行乳腺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比较BIRADS分类及BIRADS分类联合CEUS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524个病灶中,良性病灶232个,恶性病灶292个。BIRADS分类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异度17.24%(40/232)、敏感度99.32%(290/292)、准确率62.98%(330/524)、阳性预测值60.17%(290/482)、阴性预测值95.24%(40/42),ROC曲线下面积0.583。BIRADS分类联合CEUS后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异度90.09%(209/232)、敏感度89.04%(260/292)、准确率89.50%(469/524)、阳性预测值91.87%(260/283)、阴性预测值86.72%(209/241),ROC曲线下面积0.896;两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RADS联合CEUS有利于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