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及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MGIA),对108名反复多次输血而又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对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MGIA进行交叉配合性试验。结果: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26.85%(29/108);29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26例发生输注无效;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反复多次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方法稳定,操作简便,用于血小板配型,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与输注后1~2h):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5或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24h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TT、PT、APTT、PLT、24h止血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个对照组比较Fbg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的659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AL)、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1.39%(P<0.05);②AL、AA发热组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组(P<0.05);③AL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与无DIC组输注有效率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④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骨髓移植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组与未死亡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一般状况、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作出综合判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血液病患儿的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选择2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液病患儿,当再次输注血小板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输注配合性血小板后1hCCI,24hCCI显著高于之前未配型输注(P〈0.01)。结论:经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有效改善血液病患儿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效输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方法:90例确诊的ITP患者中对输注血小板的48例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输注的效果并分析与感染、脾脏肿大、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免疫指标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8例应用血小板和激素治疗的患者,44.4%有效输注,30例应用血小板、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患者,53.3%有效输注.24例无效输注患者中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脾脏肿大组与正常组、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组与正常组,有效输注率有显著性差异.骨髓巨核细胞数升高组与正常组、调节性T细胞低表达组与正常组,有效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50%存在无效输注,其原因可能与感染、脾脏肿大、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因此控制感染和抑制免疫应作为首选治疗,而血小板的输注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6.
取3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观察组)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血球计数仪测定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PA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PV、PDW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检测血清PAF及血小板参数有助于RA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以及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搜集2013-04-2013-10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的92例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4.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17%;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为68%,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35.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段分组的4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6.67%、45.45%、48.39%、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7%、27.27%、21.88%、3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暂无法确定年龄因素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碘对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碘对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高碘区,碘缺乏区,碘盐供应区人群进行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结果:高碘组,碘缺乏组,碘盐供应组和对照组人群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8.63%、3.37%、6.25%和5.17%,高碘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1),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检出率依次为8.33%、2.88%、6.25%和1.72%,高碘组显著高于碘缺乏组和对照组(P<0.05)。高碘组、碘缺乏组、碘盐供应组和对照组中的甲状腺肿大者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依次为32.11%、4.59%、7.41%和0,高碘组甲状腺肿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碘缺乏组和碘盐供应组(P<0.01)。结论:高碘可以引起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增高;现行盐碘浓度不会造成甲状腺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正确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采血小板输注的70例患者318例次输注资料,通过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结合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结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综合征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PTR发生率分别为22.1%、25.5%、38.3%和51.2%,四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PTR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种疾病无并发症患者PTR发生率低于有并发症者(P〈0.05);无并发症患者PTR发生率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上升(P〈0.05)。未过滤白细胞与过滤白细胞患者P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病类型、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过滤白细胞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血小板制剂对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患者的输注疗效,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配合试验。结果:2005年6月-2007年11月对10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其中42例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8.5%),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经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上升。结论:MASPAT法在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方面良好,操作快速、简便,判断可靠;易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据此建立的“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是有效的,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配合试验。  相似文献   

13.
庄衍  胡钧培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2):186-187,191
目的:通过检测成人白血痫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对28例白血病患者和3株白血病细胞株(Jurkat、Raji、U937),进行SOCS-1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并以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28例白血病患者(急件白血病18例.慢性白血病10例)的SOCS-1基因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急性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SOC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慢性白血病组的SOCS-1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株白血病细胞株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OCS-1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急性白血病患者的SOCS-1基因表达量在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和病程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CS-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提示SOCS-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血与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关系。方法:用卡式凝胶法对4790例输血患者的备血样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输血史调查;阳性标本加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做比较。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为0.71%,其中自身抗体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6例;3次以上输血组与3次以下输血组比较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凝胶法检出抗体阳性率与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产生与输血频率关系密切;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在保障临床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安全有效输血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选用卡式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其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保证输血安全的价值。方法:用盐水介质法对153 009例漳州地区献血人群的血浆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用抗人球蛋白法做进一步鉴定。结果:153 009例标本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92例(0.06%)。通过性别分组以及抗人球蛋白法进一步鉴定发现,58 440例女性献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为61例(0.104%),94 569例男性献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为31例(0.033%),女性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组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P0.01)。同时,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中IgM抗体65例(0.042%),IgG抗体27例(0.018%),IgM抗体检出率高于IgG抗体(P0.01)。结论: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能减少不规则抗体进入受血者体内的可能性,从而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2000m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及输入后1~2h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2.45±1.36h,24h止血有效率为96.15%。结论:在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联合输注有着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探讨该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比浊法,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两种不同的诱导剂测定1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组n=91,不服药对照组n=93)和血压正常老年人(n=25)的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定服药组血浆血栓素(TXB2)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将服药组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探讨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服药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较血压正常组增高[(PAgTAA:(47±15)%vs(40±17)%,P〈0.05;PAgTADP:(69±8)%VS(63±6)%,P〈0.01];(2)服用阿司匹林组中AR发生率为14.29%(13/91),ASR发生率为28.57%(26/91),AR组和ASR组血浆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组[(78±5)vs(524-8)ng/L,(64±10)vs(52±8)μg/L,P〈0.01],血TXB2浓度与PAgTAA及PAgTAD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3)AR+ASR组糖尿病患者及吸烟患者较AS组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增高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和P=0.04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血压正常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TXB2浓度与AR有相关性,亦可作为类似于血小板聚集率的另一种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术前24 h内未使用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采集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检测.根据测算的PA值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分析CR的影响因素.随访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和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9例ACS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R)组32例(26.9%),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87例(73.1%),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9%.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组CR的发生率较高,为59.4%,非糖尿病ACS患者CR的发生率较低,为32.2%(P<0.01),置入2枚以上支架组CR的发生率较NCR组高(43.8%比8.0%,P<0.05).CR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8.22±8.22,与NCR组血小板聚集率53.95±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可以看出,CR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NCR组高(12.5%比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影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另外,置入支架数的增多使患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性增加.氯吡格雷抵抗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人热休克蛋白60及其自身抗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其自身抗体(HSP60A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07年1月到2007年8月心内科住院患者中人选96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CHD)组[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胸痛综合征(CPS)组、正常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等匹配)。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血清HSP60和HSP60Ab浓度。结果:HSP60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CP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Ab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ps组(P〈0.01),对照组和CPS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与HSP60Ab水平呈正相关(r=0.805,P〈0.01),均为预测ACS的独立危险因素(β=0.785,P〈0.01)。结论:血清HSP60、HSP60Ab水平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在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相互协同作用,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