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晚期膝关节病变患者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出现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于 1990年以来共收治 2 1例 ( 2 9膝 )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3例 ,女 8例。年龄 2 3~ 78岁 ,平均 5 1 2岁。类风湿性关节炎 14例 ,骨性关节炎 7例 ;双侧置换 8例 ,单侧置换 13例。屈膝畸形 12~ 90° ,平均 3 5° ,活动度 0~ 90° ,平均 46°。股四头肌肌力Ⅱ级 18膝 ,Ⅲ级 11膝。全部病例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  相似文献   

3.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 1996年 7月~ 1999年 9月 ,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19例 (2 6膝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 ,病程 1~ 2 4年 ,平均 6 .3年 ,按 Ahlback分类 度 10膝 , 度 9膝 , 度 6膝 , 度 1膝。患者术前、术后 8周和术后 2年进行患肢全长 X线片检查 ,测量胫股角、胫骨角、股骨角、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内侧关节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9例 (2 6膝 )术后获随访 2 4~ 4 5个月 ;术后 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自 (4 8.6± 16 .6 )分增至 (81.7± 14 .8)分 ,胫股内侧关节间距自 (2 .2± 1.6 ) mm增至 (4 .9± 1.5 ) mm,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 7.4°± 3.1°减少至 1.7°± 3.1°。植骨愈合满意 ,无膝内翻复发。术中出现关节内骨折 1例 ;皮肤感染 2例。结论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 ,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测量与WOMAC评分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测量与WOMAC评分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合临床和生物力学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0例250膝,左侧132膝,右侧118膝;年龄40~71岁,平均54.68岁。应用MB-RULER测量软件测量患膝正侧位X线片股骨角、胫骨角、股胫角及关节间隙角等数值,并采集WOMAC评分,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正位X线片测量数值与WOMAC评分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位X线片测量数值与WOMAC评分的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膝关节X线数据测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WOMAC评分的情况;②局部膝关节X线力线测量对诊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必须的检查之一,应予以重视。③正位片上胫骨角、关节间隙角与WOMAC评分的相关性最大,可用于评估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 1987年起 ,开展胫骨高位截骨及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老年性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的病例。至 1998年 9月共治疗 43例病人 (48侧膝 ) ,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3例病人中男性 18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5 8~ 73岁 ;发病时间 2~ 14年。右膝截骨 2 4例 ,左膝 19例 ,其中 5例为双膝。内翻成角最大 2 5°,最小 12°,所有病人均有关节僵硬、疼痛及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内翻畸形。而关节开始活动时疼痛 ,活动后减轻 ,负重和活动多时加重是其特点。X线片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或基本消失 ,胫骨内髁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 ,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8月 ,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 16例 (16膝 )伴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病程 1~ 2 1年 ,平均 5 .2年。按 Ahlback分类 度 10例 , 度 6例。股骨髁上截骨 11例 ,股骨干远端截骨 5例。术前、术后 8周和 2年均行患肢全长 X线片检查 ,以测量股胫角、胫骨角、股骨角及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外侧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6例术后获随访 2 5~ 4 6个月 ,平均 31个月。术后 2年随访骨愈合满意 ,1例延迟愈合 ,为股骨干远端截骨患者。皮肤感染 1例。膝关节功能自 5 0 .4± 15 .9分增至 78.5± 12 .9分 ,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 5 .6± 2 .9°减少至 1.6± 3.4°,胫股外侧关节间距自 2 .1± 1.8mm增至 4 .7±1.7m m。 结论 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石磊  王少杰  叶锋  钟华  郑欣鹏  赵洪海  覃基政  夏春 《骨科》2021,12(6):523-528
目的 探讨股骨弓形形态与股骨远端关节线方向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至2019年因膝骨性关节炎在我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共126例(187膝),其中男39例(47膝),女87例(140膝),年龄为(68.1±3.7)岁(61~79岁)。术前均拍摄下肢全长片。收集术前胫股机械轴内侧角(HKA)、股骨弓形角(FBA)、股骨下段外翻角(dAMA)、股骨远端关节线外侧机械角(mLDFA)、胫骨近端关节线内侧机械角(mMPTA)以及胫股关节线夹角(JLCA),依据FBA大小分为显著弓形组(FBA>4°)、轻度弓形组(4°≥FBA>2°)、非弓形组(2°≥FBA≥0°)。比较上述形态学参数的组间差异,并分析显著弓形组内各参数相关性。结果 显著弓形组内股骨弓形、股骨下段外翻、股骨侧关节线内翻以及膝内翻最显著(FBA=5.1°±0.6°,dAMA=7.0°±1.6°,mLDFA=94.5°±1.0°,HKA=171.4°±4.3°,P<0.001);而非弓形组内胫骨侧关节线内翻和胫股关节面内翻最显著(mMPTA=86.7°±1.6°,P<0.05;JLCA=-4.4°±2.5°,P<0.001)。显著弓形组内FBA与mLDFA存在较强相关性(r=0.607,P<0.01)。结论 弓形股骨与膝骨性关节炎的股骨关节线内翻显著相关,并使下肢整体内翻增加。  相似文献   

8.
朱立国  高景华  罗杰  孟和 《中国骨伤》2000,13(12):744-744
我科于 1983年在应用胫骨“U”形截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膝内外翻的基础上开展了胫骨高位“U”形截骨、胫骨结节骨端前移及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现将 1983年 7月~ 1999年 10月治疗的 42例 (4 6膝 )中的随诊达 10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7例 (18膝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18膝 )年龄 48~ 6 9岁 ,男 1例 ,女 16例。左膝 5例 ,右膝 11例 ,双膝 1例。术前膝关节疼痛均以膝前及膝关节内侧疼痛为主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小于 2 0°,关节治疗范围大于 90°。术前站立位膝关节X线中显示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主…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 4 7例 5 3膝的骨性膝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单膝关节置换 4 1例 ,双膝关节置换 6例 1 2膝。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 2 1例 2 5个膝关节 ,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2 6例 2 8个膝关节。结果  39例 4 5个膝关节获 1年以上随访 ,采用HSS评分标准 ,膝关节评分从术前 35分提高到术后 89分 ,术后 4 0个膝关节活动度≥ 90°,4 2 / 4 5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 ,3例残留 5°~ 7°内翻。结论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X线片特点,并与原发性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12确诊的30例(60膝)成人膝关节大骨节病,选取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0例(60膝)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比较胫骨近端膨大率、胫骨后倾角、髌骨Insall指数...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伸膝装置粘连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伸膝装置粘连,主要并发于股骨干和膝部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我院1988~1996年共收治因外伤性引起的伸膝装置粘连35例。1 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16~54岁。膝关节粘连的原因:股骨远端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后7例,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8例,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前侧入路内固定6例,下肢骨折行管型石膏固定或牵引治疗4例。35例中有骨性阻挡9例。关节活动度(中立位0°法):主动屈膝0°~45°,平均32°;被动屈膝可增加7°~15°。膝关节僵直最长3年,最短3个月。2 治疗方法35例均采用伸膝装置粘连松解术。其中13例因股直肌挛缩…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病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 (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TKA共治疗 21例 24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 15例 17膝,类风湿关节炎 4例 5膝,全膝关节结核 2例 2膝。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护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 平均随访 2 5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 58°(30°~100°)改善到 96°(60°~120°),疼痛、跛行明显改善,无感染。结论 对疼痛、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年龄在 60岁以上的重症膝关节病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Chu XB  Wu HS  Wu YL  Xu CM  Tao K  Zhou X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23-526
目的分析和探究造成全膝置换术中胫股关节旋转对线不良的可能原因,指导术中选择正确的确定假体部件旋转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4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20例,年龄18~42岁。应用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膝关节的横断面图像,采用Autocad2004软件测量股骨假体的旋转轴与胫骨假体的旋转轴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上选择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等方法可能存在的潜在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及其影响程度。结果术中胫骨假体旋转以胫骨结节内、中1/3交界处来确定,而股骨假体旋转分别以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确定,可能产生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的交角平均值分别为2.94°、6.50°、6.83°。结论全膝置换术中利用骨性解剖标志各自独立地确定胫骨假体、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必然会产生胫股旋转对线不良,而临床上髁轴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股骨下段髓内X形张力钉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制了用于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的髓内X形张力钉,双钉在髓腔内呈拱形组合,四点张力相嵌,钉尾可上骨栓或松质骨螺钉,符合股骨下段解剖和生物力学,临床治疗23例股骨下段骨折,随访4~35个月,10~16周达骨性愈合,膝关节屈曲90~100°3例,余病人屈膝均在110~135°,伸膝达0°,拨钉后病人均恢复伤前工作或生活.  相似文献   

15.
我们自1985年至2000年,共对78例(103膝)屈曲畸形超过60°的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78例(103膝),男性25例,女性53例。年龄20~90岁,平均48.2岁。术前平均屈曲畸形78°(65°~110°),其中术前屈曲畸形超过90°者23例(36膝),术中证实有纤维性粘连者15例(24膝)。15例(24膝)术前胫骨向后或向外侧半脱位。27膝伴有内翻畸形平均22°(5°~30°),16膝伴有外翻畸形平均12°(10°~30°)。根据ARA诊断标准分级,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72例,幼年性类风关6例。随访1.4~15年,平均7.6年。 6例双膝均有高度屈曲畸形的患者同时行髂腰肌松解术,15例同时伴有髋病变者同期或分期行TKR。所用假体:进口人工膝50个,国产人工膝53个;后稳定性假体58个,保留后交叉韧带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X线分析方法 ,观察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半月板假体的移动和股骨髁假体在低接触应力半月板假体上的回滚运动。方法  76例男性病例 ,81个膝关节 (其中膝骨关节炎 78例、类风湿膝关节炎 3例 )均采用低接触应力后交叉韧带保留半月板载荷全膝假体施行全膝置换术 ,平均术后时间为 6年 (2 4~ 14 7个月 )。分别拍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完全屈曲位X线侧位片 ,测量半月板假体的移动方向、距离和股骨髁假体中心接触位置 ,膝关节临床评分包括疼痛、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骨关节排列等 ,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常规系统标准。结果 …  相似文献   

17.
膝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较严重损伤之一。近年来交通事故和体育运动创伤日益增多,并因常伴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及股骨髁或胫骨平台骨折,如不仔细检查易造成漏诊。早期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危害膝关节功能,影响生活与劳动,故应引起重视。我院自1990年11月~1999年12月,对疑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全都于麻醉下行屈膝90°做前后抽屉试验下摄膝侧位X线片检查,经术后证实其检出率为100%,较其他方法有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4~65岁。就诊时间:伤后1h~15d。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运动…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损伤漏诊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一般资料作者自 1994年以来共收治膝关节创伤漏诊 8例 ,男 6例 ,女 2例。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46岁。左侧 3例 ,右侧 5例。车祸伤 4例 ,高处摔伤 2例 ,骑摩托车伤 2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CT检查 1例。误、漏诊时间最短半月 ,最长 4个月。2 漏诊病例及处理(见表 1)。3 结 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最短 6个月 ,最长 8年。 3例胫骨结节撕脱骨折者 ,膝关节功能正常。 5例膝交叉韧带重建者 ,术后伸膝装置粘连 ,膝关节活动度 <90° ,后在腰麻下手法松解粘连 ,并配合中草药熏洗治疗 ,最终关节活动 >90°。 1例行走时轻度疼痛…  相似文献   

19.
自1988年1月至1989年12月,我院施行膝关节镜检查148例,共161个膝关节,其中检出骨性关节炎57例,共70个膝关节,占35.4%.现就骨性膝关节炎镜视下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在57例骨性膝关节炎中,男20例,女37例.年龄从34岁至75岁:30~39岁2例2个膝,40~49岁8例9个膝,50~59岁34例42个膝.60岁以上13例17个膝.40岁以上共55例,68个膝.病程最短2周,最长达30年.5年以内51例,占92.7%.10年以上仅4例.57例中无外伤史者49例,占85.9%,其中60岁以上者13例,无一例与外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年轻患者延缓行全膝关节置换,探讨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髌骨成形并胫骨高位截骨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6 年2月,对8例10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行综合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42~56岁.左膝3例,右膝3例,双膝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或站久后疼痛.X 线片示股胫关节及髌骨边缘骨质增生,以内侧为重,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股胫角185~200°,平均 190°;HSS 膝关节评分为55~75分,平均60分.膝痛1~12年,平均5年.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截骨部位均于8~11 周达临床愈合,平均9周.股胫角矫正15~30°,平均 20°,基本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膝关节外翻角 10°.术后关节活动度为 100~120°,较术前增加 5~20°,平均增加 10°.X 线片示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截骨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5~88分,平均80分. 结论 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使关节软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重建,髌骨成形有效解决膝前区疼痛,胫骨高位截骨矫正异常负重力线,三者结合,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