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不孕不育家庭男方精液检查结果,了解长沙地区不孕不育家庭男方精液质量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爱心助孕义诊下乡活动中不孕不育家庭前来就诊的182例男性作为不育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的445例男性作为IVF组,另选取同期孕前检查结果均正常已正常生育的272例男性作为正常组,统计分析各组精液参数。结果 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不育组年龄、精液pH值、精液液化时间、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和精子畸形率与IVF组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组精液量低于I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组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均低于正常组,精子畸形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均明显高于IV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育组男性年龄和精液参数与IVF组相近,且两组年龄均大于正常组,两组精液参数明显劣于正常组,精子质量异常是不孕不育家庭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优化处理前后各精液参数与男性因素不孕者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诊断为男性精液异常的不孕夫妇所进行的128个IUI周期,统计妊娠组(16个周期)和非妊娠组(112个周期)的各精液参数,探讨优化处理前后精液参数和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总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2.5%;妊娠组和非妊娠组的各精液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液常规各项参数与临床妊娠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当精子正常形态率大于或等于4%时,精液常规参数与精液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的IUI临床妊娠率无明显相关性,各精液参数均不能有效预测此类型患者IUI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液优选后前向运动(PR)精子数对夫精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440例不孕患者1 010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按PR精子数分为A、B、C及D组,对各组妊娠率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及不孕类型各组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周期总妊娠率为13.66%,A、B、C及D组妊娠率分别为7.27%、11.16%、17.79%及1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临床妊娠率为11.88%,A、B、C及D组临床妊娠率依次为5.45%、9.44%、16.35%及1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周期患者总临床妊娠率为13.57%,各组临床妊娠率为5.13%~19.53%,有随着PR精子数增多而提高的趋势,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的8.94%(6.25%~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患者在PR精子数10×106时,临床妊娠率高于继发不孕患者(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I妊娠率并不会随着优选后PR精子总数的增多而明显提高,结合使用促排卵治疗方案可适当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直接上游法两种方法优化处理精液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对精子动态参数和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根据精液检查结果将IUI妇女分为2组,A组:采用直接上游法;B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优化处理精液后行IUI。比较两种方法处理后的精子检测结果与妊娠结局。结果两种方法处理前、后精子密度、活率、活力(a+b)、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处理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处理精液均可改善精子动态参数,但行IUI后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育男子精子凋亡率与精液常规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行精液常规参数分析,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的凋亡情况,对精子凋亡率与各项精液常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凋亡率按≤15%、15%凋亡率≤25%和25%分为3组,发现3组之间前向运动精子数、不动精子数、头/颈部缺陷精子数以及存活率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精子凋亡率的升高,前向运动精子数、正常形态精子数以及存活率呈降低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精子凋亡率的升高,不动精子数(r=0.389,P0.001)、头部/颈部缺陷精子数(r=0.247,P0.001;r=0.196,P=0.002)以及精子畸形指数(r=0.117,P0.001)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精子凋亡率与不动精子数、头/颈部缺陷精子数、精子畸形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前向运动精子数、正常形态精子数以及存活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子凋亡率的升高与精子形态学改变以及精子活力的下降呈一定的关联,可成为精液常规参数分析的重要补充,二者结合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对丈夫精液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IUI的不孕症夫妇137对,共216个周期,按宫腔内注入的前向运动精子数(Processed to-tal motile sperm count,PTMS)分为4组:A组≤3×106,B组(3~10)×106,C组(10~20)×106,D组〉20×106,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结果本组资料IUI总的妊娠率为10.19%,A组临床妊娠率低于B组和C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内注入PTMS在(3~20)×106范围内可获得理想的临床妊娠率,适宜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PTMS≤3×106时,建议行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精子形态、DNA碎片指数(DFI)和精浆锌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278例夫妇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组(92例)与未妊娠组(18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精液参数及DFI。结果两组的年龄、不育年限、BMI、获卵数、避孕时间、鲜胚移植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IVF、ICSI周期的精子浓度、前向活动力、精浆锌水平均高于未妊娠组,DFI低于未妊娠组;妊娠组ICSI周期的精子畸形率低于未妊娠组(P<0.05)。结论精子形态、DFI及精浆锌对IVF-ET妊娠结局有明显影响,且DFI可影响精子前向运动,导致精子畸形,影响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取卵日男方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及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新鲜移植周期行IVF助孕的407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精液质量分析(第5版)》标准,按处理前正常精子形态(NSM)百分比及前向运动精子(PR)比例分为4组:弱畸精组(PR32%且NSM4%)、弱精组(PR32%且NSM≥4%)、畸精组(PR≥32%且NSM4%)、正常组(PR≥32%且NSM≥4%)。分别比较各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弱畸精组36例,弱精组35例,畸精组121例,正常组215例。弱畸精组与弱精组比较,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正常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移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优质胚胎率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可用胚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IVF-ET助孕的患者,结合精子形态与前向运动精子比例能更好地预测其妊娠结局,而单纯分析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久坐对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不育男性患者(不育久坐组70例,不育非久坐组80例)与对照组95例,自愿填写调查问卷,从精液的量、液化时间、pH、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a+b)和前向运动(a+b)精子数等参数方面进行分析,所有参数的测定和比较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结果不育非久坐组、不育久坐组与对照组比较,精液量、pH无显著差异(P>0.05),液化时间则显著延长(P<0.05),精子密度、精子活力(a+b)、精子活率、前向运动(a+b)精子数等差异极显著(P<0.01);不育久坐组与不育非久坐组比较,精子活率显著降低(P<0.05),精子密度、精子活力(a+b)和前向运动(a+b)精子数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长时间久坐会引起男性精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的关系及其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426对不孕夫妇(563个周期),依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3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为A组,≥4%~15%为B组,〉15%为C组,比较各组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及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周期妊娠率(7.77%)明显低于B、C组(16.21%、18.05%)(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有明显影响,二者共同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可获较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