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适合于基层本地特色的中医药信息数据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基于Client/Server架构将不同主题的个性化中医药信息数据分门别类进行集成管理;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开发中医药信息数据查询系统,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应用。结果:将散存于不同结构、不同载体中的中成药产品信息集成了包含有"产品名称、处方组成、主治功效、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材味数、信息来源"等18个结构字段的结构型数据集合近60,000条,中成药品种共计10,068条。实现了同字段之间和不同字段之间精确或模糊逻辑检索。结论:该系统结构简单,适合基层中医医院及中医药研究院所开展数据集成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变化规律,寻找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并收集了1997年以来不同产地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丹参野生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近50%栽培品丹参酮ⅡA低于0.2%;数据的统计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数据差异较大,其中以四川产地的数据分歧最大;野生丹参的变异系数低于栽培品,不同产地栽培丹参的变异系数不同,反映出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不同;市购样品的变异系数大于自采样品;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丹参酮ⅡA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3.
临床数据是疗效评价的有效载体,高质量的数据是确保临床研究结论普适性的关键。在医疗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从中医药临床科研数据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医药临床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临床科研模式下数据获取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临床数据应用现状,结构化与临床电子病历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方法以及不同科研模式对临床数据要求的差异分析,进而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下,中医药临床科研数据的应用如何适应数据多样化、信息化和临床研究模式变化,实现临床与科研数据共享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是中医药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多个课题支持。其目的是整合现有的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数据,搭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软件支持的本地及异地的数据库置于一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隐结构模型是一种特殊的聚类分析方法,可对临床收集的无监督数据进行多维聚类划分,能直观地显示出数据间的关系、揭示数据间的隐藏规律,近年来在中医研究中应用广泛,其研究结果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因其分析过程复杂,对样本数据要求严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从既往的研究结果入手,基于不同数据类型对隐结构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成果进行分类总结,着重论述了隐结构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研究内容和适用性,以及隐结构模型联合其他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思考,为隐结构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应用以及中医量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卷柏属药用植物的HPLC指纹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晓磊  万定荣  叶丛进  陈科力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0):2102-2106
目的:建立卷柏属10种药用植物的HPLC指纹特征分析方法,对各个种的区别及这些种的相似性从所含化学成分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为这10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品质分析及亲缘关系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获得的色谱数据转化为HPLC指纹谱,据此对各样品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卷柏属10种药用植物均显示了它们明显的共性和各自的指纹特征;部分种在不同采收期、不同生境及不同产地的样品在指纹谱上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属10种药用植物具有2个重要的共有峰,5个峰的指纹数据可以作为主要的指纹特征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判断各种间亲缘关系的疏密,评价药材品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据测量,总结了不同状态下大鼠"神阙"穴和"关元"穴的定位要点,并与关元穴不同定位方法做了比较,探寻了神阙穴、关元穴简便取穴方法,以其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量中医药信息中数据对象属性项的不确定性、数据表述的多样性、抽象性,导致传统数据管理模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医药数据管理策略。该策略基于中医药数据的真实特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存储对象属性的无模式特性来解决中医药信息中描述对象属性项的不确定性与数据表述不统一性问题、采用混合索引模式解决不同存储模式的数据在索引过程中的冲突问题、通过MapReduce高效并行处理能力解决海量数据查询处理。理论分析给出了中医药数据的管理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实验以几种常见的中医药和处方在中医药数据源中的真实描述作为测试对象,在Hadoop上对其性能表现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解决中医药信息数据的存储问题,且在查询效率、完备性以及抗灾能力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全国多家中医院住院病历及名老中医的中药数据,分析中药数据预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中药数据预处理方案,为准确分析中药信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中医临床及中药学专业人员协作,通过对多区域中药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中药数据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挖掘需求,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案。结果: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2010年版)及各地区中药炮制及调剂规范,制订中药整理规则、方法及流程,进行中药数据整理。形成了解决不同区域中药数据规范化整理方案。结论:该方案制定的中药数据整理规则及方法,解决了多区域医疗中药数据分析利用的规范性、准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医类医院实施成本核算所需基础数据的可得性。方法 2013年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588家公立中医类医院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基线调查。结果科室基础数据(含全院职工及科室人员可统计比例、临床科室可独立划分为门诊科室和住院科室比例)、房屋建筑数据可得性较好;水电气费用、内部服务量数据可得性较差。结论 1各公立中医类医院需完善和细化成本基础数据;2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医院成本基础数据可得性存在一定差异;3公立中医类医院全面开展成本核算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常见慢性病中医体质类型的特点,为开展浦东居民中医临床治疗和治未病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本院中医科医生指导社区居民现场填写问卷,经数据整理,双人录入认真核查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与处理。结果:平和质168人,占36%,8种偏颇体质301人,占64%,依次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湿热质、血瘀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类型所占比例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次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有助于指导社区居民正确养生,同时为开展"中医治未病"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螃蟹脚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乙醇提取螃蟹脚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方法比较超声提取和回流提取实验,用比色法测定有效成分;采用回流提取正交实验,并对实验数据经不同的计算和分析比较优选螃蟹脚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总黄酮提取率是超声提取低于回流提取;实验数据经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优化工艺条件。通过验证实验可得到重复的实验结果。结论实验结果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可弥补正交极差、方差计算的不足,更有利于结果解释和工艺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ISO/TC249界定中医信息数据接口标准化范畴。方法提出了质量量化控制、条件约束以及接口模式规范,并以中医临床电子病案数据为例,示范了在某一业务领域中中医数据在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传输与共享。结果为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中医医疗数据分布式存储、互操作、互通共享提供了一种借鉴方法。结论通过ISO中医数据接口标准化,可以提升中医信息通信水平和互操作性,为实现中国中医药信息标准国际化、中医药信息与知识资源国际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最近建立了一个由多个数据库组成的中医药信息库系统。该系统收集了中西医描述的疾病数据、大量散见于文献的处方数据、中药数据、中药所包含的化合物数据以及若干疾病受体数据,从而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通用平台。这一新建的中医药信息库,用现代数据库方法,梳理、整合浩如烟海的中医药遗存,并用信息技术从中挖掘信息,从分子水平来认识中药,为现代新药的研究和中医药的国际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目前,该信息库收录了1 200余种常见疾病,从西医和中医不同角度的描述数据;基本收录了1950年以来中国发行的中医杂志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校正填补值的模式混合模型原理,实现针刺临床纵向研究的模型分析。方法:采用3阶段方式实现数据非随机缺失机制的模式混合模型构建,运用多重填补技术整合填补数据结果,利用SAS 9.4完成模型各参数估计。结果:从原始数据库中提取378(378/1075,35%)例患者数据,其中缺失数据15(15/25,60%)例,不同校正水平下,电针疗效结果稳定。结论:校正填补值的模式混合模型与多重填补方法相结合方式,为多重填补法的敏感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学支持,为纵向非随机缺失数据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在前期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插值法尝试补充无效数据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用时间序列插值法,补充24h周期内在方药和光照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小鼠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分泌实验数据中的无效值,并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讨论光-MT生物信号转导周期网络(PNLMBT)运行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论:利用3次样条插值法补充后数据与原始数据在整体趋势上大体保持一致,两组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了插值法有效。统计分析显示,光照和药物等外界因素对于小鼠体内MT浓度影响在一天不同的时间下不同,提示光照+药物的多重调谐作用需进一步统计分析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化橘红宏量与微量元素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海丹  苏薇薇  吴忠 《中药材》2002,25(4):260-261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化橘红样品中宏量与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类型的化橘红中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此可鉴别正品化橘红。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量中医药信息中数据对象属性项的不确定性、数据表述的多样性、抽象性,导致传统数据管理模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医药数据管理策略。该策略基于中医药数据的真实特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存储对象属性的无模式特性来解决中医药信息中描述对象属性项的不确定性与数据表述不统一性问题、采用混合索引模式解决不同存储模式的数据在索引过程中的冲突问题、通过MapReduce高效并行处理能力解决海量数据查询处理。理论分析给出了中医药数据的管理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实验以几种常见的中医药和处方在中医药数据源中的真实描述作为测试对象,在Hadoop上对其性能表现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解决中医药信息数据的存储问题,且在查询效率、完备性以及抗灾能力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选取38个中成药品种,通过分析其临床研究文献提出药物疗效主观评价指标m1、客观评价指标m2及市场关注度指标n。分别以这3个指标作为科技投入的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投入-产出有效性进行分析。借鉴波士顿矩阵理论,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对品种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类型的品种特点及项目投入风险因子,提出了实力型、潜力型、泡沫型品种的概念,为中医药行业科技项目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依据陈皮气味信息,鉴别陈皮不同品种以及储藏年限。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获取陈皮气味信息,依据客观化的数据,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储藏年限陈皮进行鉴别区分。结果依据电子鼻获取的陈皮气味信息数据,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区分效果良好,对不同品种与储藏年限的陈皮测试集样本识别率皆为86.36%,对不同品种陈皮综合识别率达94.67%,对不同储藏年限陈皮样品综合识别率达96%。结论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识别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储藏年限的陈皮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