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后肝炎患者HCV感染及其病毒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血清学ELISA方法和PCR技术对169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病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H的主要致病原为HCV(98.22%),其中部分患者(24/169),同时合并有HBV感染,3例PTH患者病因仍不明确,HCV感染所致PTH患者抗HCV检出时间为PTH症状出现后7d~1年,平均为54.62d,HCVRNA在感染早期(6~20d)即可检出,对84例PTH患者1.5年~3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输血后丙型肝炎早期抗体应答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合成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动态观察了10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早期(输血后36~38周)的抗体应答规律,发现9例血清抗HCV阳性,其中8例HCV-RNA阳性。核心(C)抗体检出率高,其出现时间比非结构(NS)区抗体提前1~3周。C区合成肽抗体;lgM比lgG提前1~4周检出,其检出的吸光值与血清ALT(GP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发现3例存在抗HCV“被动输入”。研究表明,本地区PTH患者多由HCV感染所致。检测C区抗体IgM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而且可反映HCV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应用RT-PCR法检测庚肝病毒(HGV)RNA,并对阳性扩增的产物采用PCR片段直接克隆法测定。结果从86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患者血清中检出HGVRNA阳性者31例(36.0%),其中1例HGVNS5区部分核苷酸序列与美国原始株和另1例日本株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别为86.0%和84.0%。证实山东地区PTH-C2存在着HGV感染和HGV/HCV混合感染,但是否存在不同亚型或HGVRNA阳性  相似文献   

4.
输血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瞻性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输血所致HBV和HCV感染现状及HBsAg抗HCV和ALT筛检供血的效果。方法 对138例输血者输血前,后1,3,6,9个月血清标本及其供血检测HBsAg,抗HBs,抗HBc,抗HCV和ALT,并对部分血清标本用PCR及巢式RT-PCR法检测HBVDNA和HCVRNA,结果和结论 输血后HB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1.4%(2/138)和34.8%(48/138),输血后乙型和丙型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泰安地区46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患者的血清HCV-RNA〉对其中34例生进物PCR产物用限制性长度多生分析泊(RFLP)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HCV-Ⅱ型检出率为73.5%,HCV-Ⅲ型检出率为11.8%;HCVⅡ/HCVⅢ型混合感染率为14.7%,未发现Ⅰ、Ⅳ和Ⅴ型感染。  相似文献   

6.
在无国产抗-HCV试剂供应的1990和1991年,甲地观察输血者90名(不筛查ALT),乙地筛查ALT观察输血者64名。输血后HCV感染率甲地45.6%,乙地18.8%,p<0.01;其中输血后丙型肝炎发生率甲地41.1%,乙地14.1%P<0.01,甲地观察二年未发现抗-HCV阴转;输血距抗-HCV阳转甲地38.4±11.8天,乙地42.9±15.9天;输血后ALT异常率甲地44.4%,乙地21.9%,输血距ALT异常甲地48.2±16.8天(观察二年ALT异常率27.8%),乙地51.9±20.9天。输抗-HCV阳性、阴性血受血者,其HCV感染率88.2%(45/51)和7.8%(8/103)。既往HCV隐性感染的受血者,输后丙型肝炎发病率52.9%(11/22),同时发现3例输血后抗-HCVS/CO值渐低,2例阴转,似有HCV中和性抗体存在。  相似文献   

7.
用酶免疫法(EIA)检测1984年10月至1985年2月在我院接受输血的92例患者冻存血清中的抗HCV,结果发现输血后丙型肝炎(临床型HCV感染)3例,亚临床HCV感染11例,故HCV总感染率为15.2%,临床型HCV感染占总HCV感染的21.4%;这14例受血者抗HCV的检出率在受血后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分别为28.6%,57.2%和100%。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这14例受血者抗HCV阳转前1个月的血清,发现有8例HCV-RNA阳性(57.1%),HCV-RNA最早可在受血者输血第一个月的血清中检测到。用EIA法检测同期献血员冻存血清标本400份,发现抗HCV阳性者11份(2.75%)。这些结果提示我国献血员中HCV感染率较高,受血者发生HCV感染的危险性较大。因此,今后对献血员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减少HCV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对82例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M动态变化进行观察,82例患者均检测到抗-HCV抗体,其中51例抗-HCVIgM阳性。抗-HCVIgM出现规律表现为4种类型:(1)持续检出型24例(29.27%);(2)间断检出型8例(9.76%);(3)短暂检出型19例(23.17%);(4)阴性型31例(37.80%)。将82例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抗-HCVIgM出现类型与丙氨酸转氨酶(ALT)、HCVRNA消长情况比较,发现阴性型具有较低的ALT峰值,而其它3型ALT峰值较高(P<0.01)。8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均有ALT明显异常及HCVRNA、抗-HCVIgM阳性,治疗后1~3个月ALT均转为正常,HCVRNA转为阴性,但其中只有3例伴抗-HCVIgM的阴转,随访1年发现,只有抗,HCVIgM阴转的3例病人得以痊愈,其余5例均在治疗后半年内病情复发。提示治疗中伴有抗-HCVIgM阴转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剂量1,25(OH)2D3口服冲击对血透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1~84)]和血小板胞内游离钙浓度(Pt[Ca2+]i)的影响和相互关系。方法:用Fura2荧光测定法和免疫放射法对12例血透患者测定Pt[Ca2+]i和PTH(1~84)。结果:静息Pt[Ca2+]i和PTH(1~84),治疗前是升高的,治疗后则降低;且两者密切相关,其P值治疗前<0001,治疗后<0025。多因素逐步回归显示:PTH(1~84)在Pt[Ca2+]i的影响中起显著作用。结论:大剂量1,25(OH)2D3冲击治疗能降低Pt[Ca2+]i和PTH(1~84),其降低Pt[Ca2+]i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TH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患者和透析中心工作人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和透析中心工作人员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第二代酶链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反转录-套式PCR法检测了154例血透患者和46名透析中心工作人员的血清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血透患者抗-HCV阳性率为70.8%,HCV-RNA阳性率为71.7%,HCV感染率达82.1。透析中心工作人员HCV感染率为0%。血透患者-HCV与HCV-RNA的相关性较差。HCV感染率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显著相关,且输血次数的相对危险度(RR=6.675)大于透析年限(RR=3.897)。血源抗-HCV筛查前、后两组HCV感染率分别为95.3%和58.0%,差异十分显著(P<0.001)。HCV阳性与HCV阴性患者肝功能异常率无显著差异。结论:①血透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透析中心工作人员HCV感染率极低(0%)。②透析年限和输血次数是透析患者HCV感染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输血对HCV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较透析年限相对更大。血源抗-HCV筛查能有效降低血透患者HCV感染率。③血清转氨酶水平不能作为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了解山东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 (PTH C)患者庚型肝炎病毒 (HGV)感染的状况及HGV部分基因核苷酸序列。应用RT PCR法检测HGVRNA ,并对阳性扩增的产物采用PCR技术片段直接克隆法测定。结果表明 ,从86例PTH C患者血清中检出HGVRNA阳性者 31例 ( 36.0 % ) ,其中 1例患者HGVNS5区部分核苷酸序列与美国原始株 (u4 4 40 2 )和另 1例日本株 (d872 55)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别为 86.0 %和 84 .0 %。山东地区PTH C患者存在着HGV感染和HGV/HCV混合感染 ,是否该地区存在着不同亚型或HGVRNA阳性携…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及HCV感染后的临床影响。 方法:对6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用第二代ELISA法和Nest-PCR测定血清中抗HCV和HCV RNA。 结果:抗HCV的阳性率50.7%(34例),HCV RNA的阳性率为47.8%(32例)。HCV RNA阳性组术前血透时间和输血量及丙氨酸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组,HCV RN  相似文献   

13.
两次酶联法筛检抗-HCV的重要意义广州血液中心邱斌随着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深入认识,发现近年来输血后肝炎是以丙型肝炎为主。我血液中心从1992年开始用酶联法免疫吸咐试验(ELISA),两次检测献血者抗-HCV,进一步提高了血液质量,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与机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PCR技术检测HCVRNA,用二代EIA试剂检测抗-HCV。结果13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母亲和她们所生的15例婴儿,婴儿HCV感染率为86.7%,其中临床型1例(7.7%),亚临床型HC3例(23.1%),HCV隐性感染9例(69.2%)。抗-HCV和HCVRNA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至3岁时分别为7.7%和15.4%。结论感染HCV母亲所生婴儿,HCV感染率高,但转归较好。观察引产胎儿肝脏和血液发现,孕妇抗-HCV和HCVRNA阳性所引产的胎儿血清和/或肝脏中抗-HCV和HCVRNA阳性,HCV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于子宫内。  相似文献   

15.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4个单位共同协作,于1993年4月至1994年11月进行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健康献血员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北京协和医院的结果发现,献血员中抗-HCV的阳性率以市区志愿献血员为低(0.42%),其次为农村献血员(5.60%),市区职业献血员最高(14.49%)。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随访3个月以上的受血者中,抗-HCV阳性率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15.34%(14/91),华西医科大学24.59%(15/61),上海医科大学13.18%(12/91)和北京医科大学1.53%(1/65),而同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以往相比明显下降。表明现有献血员的各项筛选尚不能完全排除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以HCV-T3序列为引物,结合RT-PCR和寡聚核甘酸探针Southern杂交,检测66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患者的血浆HCV-RNA,阳性42例(63.6%)。同样病例以相当于HCVC区基因编码和NS3区编码的人工合成肽抗原检测抗HCV,阳性49例(74.2%)。这66例慢性NANBH病例,抗HCV和HCV-RNA双阳性者38例(57.6%);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4例(6.1%);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11例(16.7%)。其中诊断为散发型NANBH者35例,检出HCV-RNA者17例(48.6%),为输血后NANBH者31例,检出HCV-RNA者25例(80.7%)。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6例(男7例,女9例)血清HCV RNA阳性的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对HCVRNA检测及其配偶和子女的HCV感染状况的调查,表明现型肝炎患者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HCVRNA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以精液最高(57.1%,4/7),唾液次之(31.2%,5/16),阴道分泌物最低(22.22%,2/9),家庭成员中,2例(12.50%),配偶感染HCV,16个家庭的子女无一全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的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感染途径。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结果透析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率53.1%,丙型肝炎感染率69.4%。输血组乙、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未输血组;透析程24个月以上者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透析12个月以内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年限的增加是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因素,提示透析程的危险度大于输血危险度。20份血站提供的血制品有3份HCVRNA阳性,20份复用透析器经消毒处理后检测出2份HCVRNA阳性,9例工作人员HCVRNA及HBVDNA均阴性。结论加强透析室的管理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减少输血及透析器的复用,对减少透析中乙、丙型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与HBV及HC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对124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患者作了肝组织病理、HBV和HCV标志检测及随访观察。病理诊断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78例(62.9%),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31例(25%),门脉性肝硬化15例(12.1%),三组患者HBsAg及HCV标志检出率分别为35.9%、64.5%及93.3%,提示肝细胞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以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109例中,HBsAg或HCV标志阳性组病死率为22.9%(11/48),显著高于阴性组1.6%(1/61)。18例死亡患者中,HBsAg和/或HCV标志阳性17例,占94.4%。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肝功能衰竭,第二位是原发性肝癌(HCC)。HBV及HCV感染是发生肝衰竭及HCC的关键因素,与晚血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调查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对危险因素,对1994年12月~1995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80例患者及1995年新入学的30例研究生(健康对照)进行研究。采用第二代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HCV抗体,逆转录巢式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CVRNA。追查80例血液透析患者,24例HCV抗体阳性,56例HCV抗体阴性患者中,2例HCVRNA阳性,即80例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32.5%(26/80)。Mantel-Haenszel法分析显示,血透患者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肾移植及手术史有关。9例HCVRNA阳性病人的透析液中,3例检出HCVRNA。表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是输血和免疫功能低下,透析设备和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