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翠竹可入药     
蔡华 《气功》2010,(9):818-819
竹叶。味甘性寒,有清热除烦、生津利水的作用,为清凉止渴之解热药。常用于发热烦渴、小儿惊痫等症。对于热淋、小便赤涩不利者,本品有解热通淋之效。用竹叶、桑叶、菊花、白茅根、薄荷组成的“桑竹薄菊饮”代茶饮用,可治疗感冒发热、目赤头痛、咽喉肿痛等。淡竹叶与黄连、生地共煎服,可治虚烦失眠等症。淡竹叶煎浓茶漱口,治牙齿出血,外洗可治脱肛及子宫脱垂。  相似文献   

2.
翠竹可入药     
竹叶,味甘性寒,有清热除烦、生津利水的作用,为清凉止渴之解热药.常用于发热烦渴、小儿惊痫等症.对于热淋、小便赤涩不利者,本品有解热通淋之效.用竹叶、桑叶、菊花、白茅根、薄荷组成的"桑竹薄菊饮"代茶饮用,可治疗感冒发热、目赤头痛、咽喉肿痛等.淡竹叶与黄连、生地共煎服,可治虚烦失眠等症.淡竹叶煎浓茶漱口,治牙齿出血,外洗可治脱肛及子宫脱垂.以淡竹叶为主要成分的"竹叶石膏汤"、"竹叶凉膈散"是治疗心火上盛、中焦燥实、便秘之良方.  相似文献   

3.
竹叶一药,明清以前,古代所用淡竹叶、竹叶均是指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但到清代,淡竹叶与竹叶还有混用现象,要注意处方分析和药用考定。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本草经解》竹部详细记载了木本植物竹叶的性味功用,并制方:“竹叶同陈皮,治上气发热。同石膏、知母、甘草、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壮热口渴。”在考证篇:竹叶项详述淡竹叶的真伪品种和临床性效之区别点。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通报》2012,(2):59-59
<正>淡竹叶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可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等症。民间验方颇多,如治口舌生疮,可采用鲜淡竹叶煎汤当茶饮有良效;夏日消暑  相似文献   

5.
<正> 清热药清热泻火一、生石膏(附煅石膏) 生石膏寒,泻火消斑。清气分热,大汗身燔。治肺热喘,止渴除烦。煅石膏涩,敛疮升丹~1。二、知母知母苦寒,质柔润多。上清肺热,下泻肾火。虚热骨蒸,盗汗亦可。燥热伤阴,用之皆妥。三、栀子栀子苦寒,湿热可清;心肝肺胃,及三焦经。肝炎黄疸,急性适应。泻火除烦,治吐衄症。四、淡竹叶竹叶甘淡,微寒入心。清热除烦,利尿通淋。口舌生疮,热邪所侵。清上导下,能治热淫。五、天花粉  相似文献   

6.
传统医学医家认为:竹叶长于入心经而清心火;淡竹叶长于入膀胱经,清下焦热而利尿。竹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即明代以前本草文献和方剂中的淡竹叶是灌木(苞木类)淡竹的叶,非现今之淡竹叶。另,明清时期所称的竹叶、竹叶卷心、竹心等亦非淡竹叶,应是苦竹Pleioblastus anara(Keng)Keng.f.的嫩叶。  相似文献   

7.
中药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Brongn)的干燥茎叶.资源十分丰富,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具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多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赤色淋痛等症[1].现代研究证明,淡竹叶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而淡竹叶黄酮能明显收缩腹主动脉,具有降脂、抗血栓、抗氧化、降糖等多种生理活性[2-4].  相似文献   

8.
竹叶柳蒡汤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方,为治疗“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而设。方由柽柳、荆芥、蝉蜕、薄荷、淡竹叶、炒牛子、玄参、麦冬、知母、葛根、生甘草等组成具有透疹解毒、清泄肺胃之功效,现常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笔者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小儿皮肤病,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银翘丸为《温病条辨》方。由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淡豆豉、薄荷、甘草、牛蒡子、桔梗组成。为辛凉解表之平剂。笔者常以此方改为汤剂加减用治小儿发热、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结膜炎、鼻衄、牙痛、咳嗽等症,  相似文献   

10.
热淋者 ,小便频急 ,溺时热痛。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淋闭》谓 :“热即发 ,甚则尿血。”热淋治疗当清热利水通淋 ,医者多以八正散治之 ,观八正散组成 ,利水涌淋有余 ,而清热解毒不足 ,故若于八正散中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银花、连翘、黄芩等 ,则大大提高了八正散的疗效。临证有经验方 :白花蛇舌草 3 0g ,蒲公英 1 8g ,瞿麦 9g ,蓄 9g ,海金砂 1 5g,淡竹叶 9g ,木通 9g ,生地 9g,甘草 3g,土茯苓 3 0g ,牡丹皮 9g ,黄柏 9g ,可参考应用。若热淋而尿血者 ,当加凉血止血之品 ,紫珠草、旱莲草、枝子炭、…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肾盂肾炎,大体分三期:急性期有两类型,“上感型”,起病时咽痛、鼻塞、发热等症状,继而出现尿路症状,治宜清热通淋,用银翘散合八正散加减。“胃肠型”症见寒热较重,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治宜调和肠胃,清利湿热,用小柴胡汤,萆薢分清饮合八正散加减;中期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伴有腰酸痛,治以清利为功,虑清利药多苦寒,易伤脾胃,常加白术、茯苓,神曲之品以健脾胃之气;慢性期腰酸痛症状,本虚现象显露,宜辨清,属肾阴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正> 淡竹叶淡竹叶系禾本科植物淡竹之叶,为多年生直立草木。鬚根的下端常有肥厚呈紡綞狀的塊根。形如麦門冬,故有“竹叶麦冬”之称;其根有墮胎催生之效用,又名“碎骨子”。商品以全草供药用。产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均产。浙江杭州、宁波、蘭谿,江苏苏州,湖北咸宁一帶产量較丰。採制:淡竹叶自生于山坡或路傍及湿地上,莖高可达2—3尺。叶广披針形,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脈。  相似文献   

13.
葛爱华 《中医研究》2003,16(2):39-40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辩》 ,为治疗“湿温”而设 ,由杏仁 ,滑石 ,通草 ,白蔻仁 ,竹叶 ,厚朴 ,薏苡仁 ,半夏组成 ,具有疏理气机 ,宣畅三焦 ,清热利湿的功效 ,临证吾用三仁汤治疗高热性疾病表现有湿证者 ,取得良效体会如下。1 凡高热性疾病有湿“证”或“症”表现者 ,均可选用三仁汤加味治疗三仁汤虽为湿温而设 ,但在应用时可不必局限于湿温 ,也可用于其他发热性疾病 ,如腮腺炎、乳腺炎、病毒性肝炎等 ,但必须有湿的症状或体征 ,如胸闷不饥 ,呕逆胀满 ,午后身热 ,身重疼痛 ,舌苔白腻厚 ,脉濡缓等。2 根据不同的病和具体的症辨证加味部分发热性…  相似文献   

14.
雷建华 《中医杂志》1990,31(4):21-22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热者寒之”是治疗此病常法。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刘志明先生则能从常达变、谨守病机、随症治之,他治疗发热病有很多独特的经验。笔者于1986年在北京进修时有幸随刘老学习,时聆训诲。现将具对治疗发热病的认识及一些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淋证源流、淋证主症、辨治要领、个人重要经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熊继柏教授辨治淋证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熊教授认为中医所指淋证,是以小便频数急迫,短涩刺痛,淋沥不尽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淋证有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之分。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标本兼顾,为淋证的基本治则。熊教授个人独到经验有3点:1辨治淋证,先别六淋之类别;2治淋证,须辨证候之虚实;3治淋证,要注重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系《伤寒论·少阳篇》的主方,根据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记载,书中应用本方“主之”者7条,“与之”者9条,“宜之”者1条。仲景应用本方既治少阳证,又治少阳兼太阳表证与阳明兼少阳证之发热症。 笔者运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了很多发热症,其中有胆道感染、肺炎、流感、钩端螺旋体感染、免疫系统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热势均在38—40℃之间,最短发热3天,最长  相似文献   

17.
热淋证治     
<正> 热淋是淋证之一,临床以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而色黄赤,排尿时尿道刺痛而有灼热感,以及伴有腰痛、发热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历代医家一般将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和劳淋五种,少有提出热淋的证治。但就临床所见,淋证初起,特别是石淋、血淋、膏淋与“热”的关系至为密切,故本文以热淋为题,谈谈它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个人临证体会。  相似文献   

18.
陆维承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68-2269
竹叶为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ff.)Stapf ex Rendler的叶.淡竹叶是禾本科多年生本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全草.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已完全将淡竹叶代替竹叶使用,竹叶已名存实亡.为保证疗效和中药名称规范化,因此有必要进行本草考证,加以辨别纠正.  相似文献   

19.
竹叶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原文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全方由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附子,大枣,生姜,甘草十味药组成.主治产后大虚,元阳不固,又杂以表邪之本应标实证.属表里同治、攻补兼施之剂.笔者数十年来运用竹叶汤治疗此证,疗效显著,兹举隅如下.案一:解姓妇,27岁.产后第十日,突然寒热,头身疼痛,咳逆兼呕,少自汗出,经服西药治疗,发热未减;尝用小柴胡汤2剂,体温增至39℃,遂转余诊治.症见头痛如劈,身痛,不思饮食,眼神呆滞,口唇四周发青,尿短黄,大便三日未行,神倦思睡,舌淡润多津,苔厚腻,六脉紧而重按无力.审其脉证系产后里虚,风邪内遏,气机郁滞,用竹叶  相似文献   

20.
梁志清 《陕西中医》1991,12(9):425-426
竹叶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第9条。原文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对本条,高校(《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一直沿用“本条论述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但面正赤,气喘,则为虚阳上越之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