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告不多。由于本病在临床和X线上缺乏特征性,故术前一般很难正确诊断。本文收集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重点对本病的临床和X线诊断进行探讨,以提高术前对本病的认识。 一般资料 本文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37  相似文献   

2.
吴丹丹  卫英  邵国良 《肿瘤学杂志》2015,21(11):937-940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X线、CT表现( 12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侧,其中单发17例,双发3例,共23个病灶;肿瘤最大径1.7~10.2cm,18个病灶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个病灶呈边缘不光整、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侵犯乳腺皮肤,1个侵犯皮下脂肪间隙。密度均匀19个,不均匀4个;与正常乳腺腺体相比,X线检查病灶呈稍高密度9个,等密度4个;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8个,稍低密度2个,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及毛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6个,中度强化4个。6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毛刺的乳腺实质性肿块及伴密度均匀、轻度强化的腋窝肿大淋巴结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X线、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临床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21例病理证实的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分析和部分手术切除病例术前X线检查和手术所见对照,该病临床少见,症状、局部检查缺乏特征性。X线检查特别是鼻、付鼻窦正位分层,可显示鼻腔肿物,副鼻窦受侵和骨壁破坏,但CT扫描效果更佳。骨破坏出现晚或轻微是该病的X线特点,可与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属临床少见病,常误诊为胃癌、胃溃疡.我院发现5例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7~63岁.症状: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术前经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其CT、MRI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有5例单发,7例多发共31个病灶,分别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出血及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大,细胞质少,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嗣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及钙化,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基础决定其CT、MRI的增强形态、占位程度以及肿瘤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特征,认真分析其影像表现,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作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X线和CT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X线胸片和肺CT在诊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GTT)肺转移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51例有肺转移GT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5例X线胸片有疑问的患者进行肺CT检查.结果 CT诊断有肺转移而X线报告肺渗出性、斑片状改变12例;可疑结节影10例;肺纹理增多9例;阴性4例.治疗后X线正常而CT显示仍有病灶持续存在4例.结论 CT在诊断可疑、隐匿性、多发性病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X线阴性的GTT患者应尽量做肺CT检查,有助于期别的判定和治疗中监测.  相似文献   

7.
胸腔内广泛存在着淋巴组织 ,除浅表淋巴结外 ,肺是恶性淋巴瘤最常侵犯的部位。临床易误诊。淋巴瘤肺浸润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肺淋巴瘤仅占原发性肺恶性肿瘤 0 4 5 % ,继发性肺淋巴瘤相对多见 ,二者的治疗和预后不同。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够。为了加强对结外淋巴的认  相似文献   

8.
9.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出现进食后咽部阻碍感,于6月发现右颌下一鸡蛋大肿物,7月会诊于中国医大一院,经肿物取材病理诊断为扁桃体恶性肿瘤(淋巴源性可能性大)经放射治疗一疗程肿物消失.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 1.1例1,男,43岁,因腰部无痛性肿块1年,右侧胸痛2月、右下肢疼痛1月入院,查体:神清,腰部右脊柱可触及3 cm×5 cm大小的肿大淋巴结,质硬、不活动、无压痛,余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胸廓对称,右侧中下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左肺正常.胸部CT示右侧中央型肺癌伴胸腔积液,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腹部CT及头颅CT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恶性淋巴瘤可能,腰部淋巴结活检示:小细胞性弥漫性T细胞恶性淋巴瘤,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示大量恶性淋巴瘤细胞,脱落细胞免疫分型示:CD3阳性率98%,CD556%,CD4、CD7、CD8、CD19、CD10、CD20均阴性.骨髓检查未见异常.经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2个周期,并抽胸腔积液1 000 mL,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肝脏淋巴瘤临床罕见,既往容易误诊误治.本研究通过分析5例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2-11-2016-04-30经3家医院(淄博市第一医院1例,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例)诊治的5例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原发2例,继发3例.3例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结节和(或)肿块,最大直径34~107 mm,1例多发,2例单发;另外2例呈肝内边界模糊的多发斑片状“地图样”浸润.CT平扫病灶呈较均匀低或稍低密度,CT值为19.8~43.4 Hu.增强5例肿瘤动脉期均轻度强化,门脉期呈轻到中度持续强化,但弱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45.6~63.9 Hu,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4例肿瘤中见“血管漂浮征”;3例见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较均匀中度强化;临床3例出现低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出现腹痛、腹胀及消瘦;1例扪及腹部包块;1例无特殊症状.5例均无明显肝硬化,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合并乙型肝炎.2例原发性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治疗,3例继发性者经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4例经随访分别生存16~39个月,平均生存21个月,1例术后随访至7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肝脏淋巴瘤罕见而预后不佳,临床以低热、全身消耗症状、肝脏肿块及腹痛为主,CT可以显示病灶的一些病理学变化,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 4 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2例转移瘤共累及 32个脊椎 ,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 2 5 /32 ,成骨型占 4 /32 ,混合型占 3/32。在溶骨型转移中 ,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 2 /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 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 (12例为局限性 )。 4例骨巨细胞瘤和 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 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 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 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 ,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 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 :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强  吴宁  李蒙 《癌症进展》2010,8(6):591-59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男性4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2岁。结果11例均以发现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其中短期内(6个月)明显增大者6例。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2例病理学合并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变侵及单侧3例,双侧8例。单发肿物型1例,多发肿物型10例。CT平扫4例,均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7例,其中2例侵及单侧,5例双侧受侵且以一侧为著;病变大部分无明显强化,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强化区。4例合并钙化。10例不同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邻近血管;6例颈部淋巴结受侵,4例上纵隔淋巴结受侵。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为甲状腺多发结节或肿物,平扫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间有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区域淋巴结受侵常见。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莫诚航  梁宏  丁可  韦学 《癌症进展》2016,(11):1105-1107
目的 探讨CT技术在诊断原发性气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气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气管下段肿瘤9例,中段肿瘤5例,上段肿瘤6例;2例气管良性肿瘤均较小,18例气管恶性肿瘤大小不一.恶性肿瘤形状各异,其中乳头状者4例,息肉状者4例,分叶状者6例,扁平附壁状生长者2例,沿管壁环状浸润者2例.肿瘤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结论 CT能够显示气管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密度,肿瘤向气管腔内外生长情况及气管狭窄的程度,气管肿瘤沿气管壁纵向、环状浸润范围,肿瘤浸润周围器官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穿剌活检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显示野中心坐标与定位光标结合定位法并与扫描技术、呼吸配合技术相结合。结果 :采用该方法穿刺者 12 6例 ,其中肺部 10 3例 ,纵隔 2 0例 ,腹部 3例 ,穿刺确诊率为 98 4 1% (12 4 / 12 6 )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显示野中心坐标与光标结合定位法的CT导引细针活检细胞学检查技术 ,是一种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Zhou C  Li J  Wang Z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35-136
目的报道13例肝转移瘤钙化的CT表现。方法13例钙化肝转移瘤的原发肿瘤10例为结肠癌,3例为直肠癌。13例经腹部CT扫描及B超检查发现肝转移瘤钙化。1例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转移性腺癌伴坏死及灶状钙化。结果肝转移瘤钙化的CT表现有3种类型:(1)砂粒样钙化,聚集成团、成片或呈环形;(2)不规则斑片状钙化;(3)斑点状钙化。钙化分布于转移瘤的中心、周边或弥散分布于整个肿瘤中。结论肝转移瘤钙化不多见,其原发肿瘤常为结肠癌。其他如卵巢癌、胃癌、乳腺癌等的肝转移及原发性肝癌也可有钙化,但更为罕见。在不明原发肿瘤的患者作腹部CT扫描发现肝转移瘤钙化时,应想到原发为结肠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重建在结肠肿瘤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经手术治疗的结肠癌和结肠息肉患者152例,其中结肠癌121例,结肠多发息肉3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和纤维大肠镜检查。阅CT图像,诊断结肠癌的Borrmmann类型、T分期;判定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和恶变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依据多层螺旋CT判定结肠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为95.9%;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81.0%;多层螺旋CT平扫及各种重建影像检出结肠息肉与病理所见具有同一性(P〈0.05)。结论:MPR是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结肠肿瘤中最为实用的基础方法。多层螺旋CT平扫及重建在结肠肿瘤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CT模拟定位放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模拟定位技术对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方法  1997年至 1999年经病理证实的 62例中晚期食管癌 ,根据CT扫描所获得的不同影像资料 ,在工作站上经计算机数字化处理 ,建立三维模拟“假体” ,进行放射照射野的定位设计。结果  62例病变食管壁增厚 ;肿瘤形态不规则 48例 ,占 77.4% ;肿瘤偏侧性生长 45例 ,占 72 .5 %。肿瘤侵犯气管 17例 ,占 2 7.4% ;侵犯血管 3例 ,占 4.8% ;淋巴结转移 15例 ,占 2 4.2 %。以肿瘤为射野中心 ,灵活选择与肿瘤形态大小、外侵情况、淋巴结转移相对应的照射野设计。结论 食管癌CT模拟定位准确 ,照射野选择合理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Jiang L  Shi M  Hao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4-376
目的分析胃癌双期增强动态CT扫描的影像表现,进一步评价动态CT扫描对肿瘤检出及大体分型的价值。方法对63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行双期动态CT扫描,将胃癌CT扫描表现、肿瘤检出及大体分型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对早期胃癌和进展期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98.2%。大体分型总的准确率为65.4%,对早期癌分型准确率为0,对BorrmannⅡ、Ⅲ、Ⅳ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5.7%、100.0%和55.6%。早期胃癌共8例,在增强早期显示为局限性胃壁增厚,其中中等或显著不均匀强化4例,一般不均匀强化4例。进展期胃癌显示为局限性或广泛性胃壁增厚,有溃疡或无溃疡,增强早期为中等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第二时相呈均匀强化。粘液腺癌4例,其中3例见靶征或分层征,2例见钙化。结论(1)增强动态CT扫描对胃癌诊断有意义,但以在增强早期扫描效果为好。(2)细致的检查方法是提高胃癌诊断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