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运动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6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00例产妇在剖宫产术后进行早期运动干预;对照组300例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只做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率为0.6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发生率为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运动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信息化延续护理在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剖宫产术后VTE高风险患者160例,依据便利抽样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信息化延续护理,记录并分析知信行、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知信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总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信息化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剖宫产术后VTE高风险患者知信行水平,降低VTE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将56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281例和对照组281例,干预组产妇产后采用体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产妇产后则采用常规的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肿胀,下肢疼痛比例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栓子直径干预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浅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干预组血栓程度轻于对照,但是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预防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对剖宫产产妇提供围生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3月—12月间收治98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产妇行一般护理,观察组产妇加强围生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评估产妇对于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0%(5例),观察组发生率为2.0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护理、病情监测、健康指导、护患沟通等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临床给予剖宫产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且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饮食运动干预对剖宫产产妇切口愈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120例剖宫产产妇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饮食运动干预)与对照组(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切口愈合及L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不良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16.67%(10/6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31.66%(19/60)(P<0.05)。结论 早期饮食运动干预可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切口愈合,减少DVT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钟夏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776-1777
目的: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观察剖宫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23例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158例)和观察组(165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术常规护理方式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予以早期针对性实行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观察患者下肢疼肿痛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8.02,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全程护理,有利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产妇基于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出院前CDI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P<0.05);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17%),对照组10例(20.8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应用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股静脉血流速度、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改善产妇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了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基于改良版下肢活动操的早期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南丰县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0年8月入院治疗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基于改良版下肢活动操的早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预后[Rankin修订量表(m RS)]、运动状况[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量表)]的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3周后,2组NIHSS、m R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周后,观察组Fugl-Meyer量表、FAC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便秘、发热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将改良版下肢活动操运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可有效改善神经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预防压疮及DVT,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100例剖宫产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肿胀、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50/50),高于对照组92.00%(46/50)(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所在医院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收治剖宫产术的足月产妇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0例,予以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则进行围产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的足月产妇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大减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8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前、干预7 d、14 d后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比较干预前、后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差异,进行胫骨结节下10 cm小腿周径测量。结果:对照组干预7d的DVT发生率为18.18%,明显高于观察组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4 d的DVT发生率为25%,明显高于观察组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14d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4 d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7 d、14 d与干预前的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且能改善患侧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轻患侧下肢肿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孕妇负性心理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80例剖宫产孕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护理工作者对其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护理工作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各40例,对比两组剖宫产孕妇的负性心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孕妇的负性心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剖宫产孕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负性心理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8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及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及下肢血液状态及流速。  相似文献   

15.
张燕玲 《中外医疗》2011,30(34):159-159
目的 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7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95例(早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395例(常规护理),对2组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的下肢肿胀及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操与踝泵运动用于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98例患者,依据患者术后DVT预防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血栓操组(n=61)和踝泵组(n=37);血栓操组患者采用下肢静脉血栓操预防DVT,踝泵组患者采用踝泵运动预防DVT,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Wells评分、患者疼痛程度及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显著高于踝泵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h的Wells评分危险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DVT危险程度低于踝泵组(P<0.05);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疼痛强度及疼痛影响均显著低于踝泵组及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操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可提升股静脉血流峰值、减轻DVT风险及术后疼痛程度,但与踝泵运动相比并未降低术后7d的DVT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20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运动干预)与对照组(常规运动干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00%(6/100),低于对照组15.00%(15/100)(P<0.05)。观察组术后3 d、7 d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给予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运动干预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方法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DVT)护理后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05例剖宫产术后DVT产妇设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方法,同期将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15例剖宫产术后DVT产妇设为观察组,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研究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0.983%)和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病率(0.95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606%)和(3.714%)(P0.05),观察组无肺栓塞情况发生,对照组出现了1例患者,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方法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可有效的地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并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产妇身体恢复,值得临床护理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情况和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评价法(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偏瘫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汝州市中医院住院的足月剖宫产产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术后的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附加早期的护理干预。对比术后10 d内两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在术后护理10 d内,观察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产妇发生1例肺栓塞,观察组产妇未发现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