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壶腹周围癌影像学诊断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影像学诊断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 :总结 2 6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壶腹周围癌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十二指肠镜检及逆行胰胆管造影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符合率最高 (96 .1 % ) ,B超 (88.6 % ) ,CT(88.2 % ) ,胃肠气钡双重造影 (5 8.5 % )。结论 :B超和 ERCP联合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癌的检出率 ;CT对胰头癌价值最大 ,对疑有壶腹周围癌的患者应早做 B超检查 ,超声和 CT还有助于显示肿瘤腔外侵犯的范围以及腹腔转移 ,血管受累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壶腹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或胆道镜检查证实的壶腹部病变患者,包括壶腹部癌16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6例,胰头癌5例,胆总管下段结石或胆泥21例,十二指肠乳头炎3例。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壶腹部病变的显示能力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性,并分析其超声造影表现。结果超声造影对病变显示率98.4%(61/62)明显优于常规超声54.8%(34/6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壶腹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0.0%、55.3%、41.7%与95.2%、97.4%、91.7%,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壶腹部病变的显示能力,且有助于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对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壶腹周围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经超声检查并手术证实的壶腹周围癌,对其声像图特征、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6例与手术证实对照,超声定位正确率80%。其中壶腹部癌16例,胆总管末端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结论根据壶腹周围癌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特征性改变,超声在本病中具有较高的定位解剖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总管下段软组织病变的超声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 87例胆总管下段软组织病变的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超声检查怀疑胆总管癌 16例 ,术后病理诊断为胆总管癌 12例 ,壶腹癌 4例。超声检查怀疑壶腹癌 18例 ,术后病理诊断为壶腹癌 15例 ,胆总管癌 2例 ,软组织炎症 1例。超声检查拟诊为胰头癌 4 0例 ,均与术后病理诊断结论相符。超声检查怀疑十二指肠乳头癌 7例 ,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癌 5例 ,壶腹癌 2例。胆总管癌合并胆总管下段结石 4例 ,其中 3例超声检查胆总管癌漏诊。2例超声诊断无法确定病变性质 ,随访结果为软组织炎症。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结果相符率为 83.9%(73/87)。 结论 超声检查对胆总管下段软组织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容易鉴别 ,对软组织病变的良恶性病变鉴别有困难 ,必要时应结合十二指肠镜或 ERCP检查  相似文献   

5.
朱冬梅  刘刚  朱林  刘学彬  杨姣  庞露  罗浩 《西部医学》2019,31(12):1930-1934
目的 探讨壶腹部双重超声造影(DCEUS)对壶腹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DCEUS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0例壶腹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灰阶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增强特点。 结果 120例病变中,良性组41例,其中壶腹部炎性狭窄10例,胰头部囊腺瘤3例,胆总管下段结石28例;恶性组79例,其中壶腹癌20例,胆总管下段癌26例,胰头癌30例,十二指肠癌3例。良性组发病年龄小于恶性组(P<0.05)。两病灶边界、形态及主胰管扩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组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主胰管扩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两组动脉期呈高增强、低增强、无增强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期呈等增强、低增强、无增强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增强与消退不均匀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US诊断壶腹部区域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81、96.2%、100%、100%、93.2%。 结论 DCEUS能清晰灵敏地显示壶腹部良恶性病变的灰阶超声特征及局部微循环灌注特点,对壶腹部良恶性病变有着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进行检查,分析49例58个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超声造影特点;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结果:常规超声共发现40个肝转移癌灶,检出率为68.9%,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52个,检出率89.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Ρ<0.05);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显示肝转移癌灶血流的病灶数目增多(Ρ<0.05),血流灌注、增强类型复杂多样。结论: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造影能显著提高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对判断肝转移癌治疗后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彩虹 《当代医学》2008,(10):83-84
目的 评价空间复合超声技术在胰头癌和壶腹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确诊的胰头癌和壶腹癌患者的空间复合超声技术声像,其中胰头癌16例,壶腹癌9例,在原始超声切面图像基础加用空间复合超声,对两组疾病的空间复合超声进行总结、比较,统计超声术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病例超声主要表现:1.壶腹癌瘤体小,易向十二指肠腔突出,中心位于十二指肠腔内:胰头癌的中心则位于胰腺内.2.肿瘤与胆胰管、胰周血管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3.两管靠近(扩张的胆胰管末端间距小于等于5mm)多见于壶腹癌,而两管分离(扩张的胆胰管末端间距大于)多见于胰头癌,胰头癌和壶腹癌的空间复合超声肿块显示率分别为95%和89%,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和86%.结论 空间复合超声技术可以更好展现胰头癌和壶腹癌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燕华  胡福长  何丽娉  徐颖 《西部医学》2017,29(12):1753-1755+1761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检查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先行低频探头检查,了解输尿管的梗阻平面、扩张程度、输尿管内有无肿块;发现病灶后再行高频扫查,观察肿块的超声特征、输尿管管壁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周围浸润或转移。结果 11例患者中,低频探头扫查检出输尿管内病灶7例,病变内部回声特征和血供情况显示不满意,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检出病灶10例,高频探头扫查时病灶及病灶内部血流显示率均较高,且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晰。结论 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扫查输尿管能提高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21例乏特氏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超声图像。胰头癌常表现为胰头部肿块和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以上各级胆管扩报;壶腹及乳头癌表现为胰头右缘肿块和胆总管胰腺段以上各级胆管扩张。本组胰头癌符合率81.8%,壶腹癌符合率70%,表明 B 型超声对上述肿瘤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肿瘤伴乳头溢液中的临床诊疗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包头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收治的108例乳腺导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乳管镜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及恢复情况。结果全组108例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后,其中术前乳管镜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33例(30.6%)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符合率为90.9%(30/33);导管内癌12例(11.1%)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符合率为91.7%(11/12);乳腺增生、腺病及乳管扩张47例(43.5%),术后组织病理学符合率为80.9%(38/47);乳腺炎、浆细胞乳腺炎及导管炎16例(14.8%),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符合率为81.3%(13/16)。总体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5.2%(92/108),总体治愈率95.4%(103/108),总体有效率97.2%(105/108)。血性溢液患者中有9例为导管内癌患者,非血性溢液的患者中有2例,血性溢液患者中恶性病变率明显高于非血性溢液的患者(χ2=35.593, P=0.000)。所有乳腺导管病变患者经过乳管镜定位手术或乳管镜冲洗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治疗效果理想。结论应用乳管镜对乳腺导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治,可以明确乳管病变情况,协助制定治疗方案,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可以在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内潜在恶变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RCP对各种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胰外科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ERCP 1 003例,对其中175例(17.45%)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能确定诊断而经ERCP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镜下可疑乳头或壶腹肿瘤局部活检,确诊后部分病人根治性手术.选择性胆胰管造影,动态观察胆胰管扩张情况并注意结石及占位特征及胆胰管造影剂排空情况,根据ERCP诊断结果采取相应内镜下治疗措施.结果 175例ERCP检查中,成功率98.29%(172/175).均经ERCP检查确定病因和/或定位诊断.61例胆总管结石行EST切开取石或碎石,其中60例胆总管结石及2例胆道蛔虫症一次取出成功;49例十二指肠乳头、胆管下段炎性狭窄行EST; 33例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中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0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6例胆管癌及胰腺癌、2例胆管良性狭窄及2例硬化性胆管炎行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术(ERBD);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5例胆瘘病人经ENBD后痊愈,10例经胆肠吻合术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ERCP对部分胆胰疾病的诊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诊断的同时加做内镜下治疗是ERCP的突出优势,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技术对肝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FLLs)动脉期增强表现的显示能力。方法 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210例经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FLLs患者,共210个病灶纳入研究。对同一肝内病灶依次行常规二维超声造影(two-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2D-CEUS)和动态3D-CEUS检查,观察两种造影模式下所得声像图,并对两种成像技术显示的动脉期病灶周围滋养血管、病灶增强模式和病灶内部血管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3D-CEUS显示病灶增强模式与2D-CEUS无明显差异(P=0.887)。和2D-CEUS相比,动态3D-CEUS可观察到病灶周围更多的滋养血管,显示血管连续性更好、血管形态更清晰(P均<0.001)。动态3D-CEUS显示瘤内血管形态也优于常规2D-CEUS(P<0.001)。结论 动态3D-CEUS可用于观察FLLs的动脉期增强模式。与2D-CEUS相比,动态3D-CEUS能更好地显示FLLs的血管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根据PTC或ERCP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32例和吻合口狭窄(AS)9例患者,对其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5例,MRCP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13例,MRCP示广泛性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4例,MRCP示仅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ITBL组中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25例(78.1%,25/32),MRCP上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伴有肝门部积液4例,胆汁湖3例。MRCP上AS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处局限性狭窄,上段管腔不同程度继发性扩张。AS组中胆管管腔内伴有胆泥形成3例(33.3%,3/9)。【结论】MRCP可全面观察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胆管病变的整体信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临床工作中一种简单、实用、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7例卵巢恶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6例正常卵巢组织中GST-π、ERCC1、MRP及LRP的表达状况,并对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67例卵巢癌中,GST-π、MRP和LRP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其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P<0.05),而ERCC1的阳性表达同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ST-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低表达越高(P<0.05);而ERCC1、MRP和LRP的阳性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 GST-π、ERCC1、MRP及LRP蛋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卵巢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及化疗反应性的评估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和MRI征象特征,提高诊断认识水平。方法:对经磁共振检查并由病理证实的57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图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62.96%的胰头癌、100%的胆总管下段癌磁共振征像有特征性;部分壶腹癌与乳头癌在MRCP及MRI的征象相互交错。结论:常规MRI结合MRCP对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联合检测CerbB2、ER、PR、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124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和Ki67的表达。【结果】124例乳腺癌CerbB2、ER、PR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35%、65.32%、46.77%、83.06%。在不同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组间,CerbB2、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者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在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间,CerbB2、PR、Ki67的阳性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CerbB2、ER、PR、Ki67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并指导内分泌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胰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慢性胰腺炎,50例胰腺癌,14例十二指肠壶腹癌,9例胆总管癌,30例胆管结石,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2例胆总管蛔虫进行EUS检查,并与腹部超声(US)、CT及ERC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导引穿刺活检3种取材方法对肺部肿块或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适合CT导引穿刺活检的肺部肿块或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切割活检组、针吸活检组及切割加针吸活检组,共206例.其中切割活检组67例,针吸活检组69例,切割加针吸活检组70例.根据分组选择相应取材方法,比较3组的诊断正确率及对恶性病变病理组织学分型的正确率.结果 ①206例CT导引穿刺活检总的诊断正确率为74.76%( 154/206),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12%(51/67)、62.32%( 43/69)和85.71%( 6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763,P =0.0062).②在对恶性病变的病理组织学分型中,3组总的诊断正确率为69.57%(96/138),其中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2.34%( 34/47)、44.44%( 20/45)和91.30%(4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15,P<0.001).结论 就肺部疾病诊断及恶性病变病理组织学分型,CT导引穿刺活检切割加针吸取材优于单纯切割取材或针吸取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推按运经仪对胆石病术后患者胆道压力的影响,探讨推按运经仪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0例胆石病术后留置胆道引流管的患者,将胆道引流管与压力换能器连接,由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定并记录推按运经仪治疗前后胆管压力变化。结果推按运经仪治疗后胆管压力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按运经仪治疗能明显提高胆管内压力,从而促进胆管内容物的排出,这一作用可能与刺激胆管的收缩和促进胆汁的持续分泌有关,为推按运经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