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气管扩张症38例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男21例,女17例;年龄4个月~15岁)的临床资料,从其病因、临床表现、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扩张症38例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27例(71.1%),免疫缺陷病3例(7.9%),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因素各2例(各5.3%),肺隔离症1例(2.6%),其他4例(10.5%)。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38例(100%),咳痰30例(78.9%),咯血18例(47.4%)。影像学以胸部CT为依据,其中呈囊状、囊泡状改变29例(76.3%),柱状改变3例(7.9%),2种改变同时存在6例(15.8%)。结论儿童时期的肺部感染是支气管扩张症常见病因,特别是结核、麻疹及重症细菌性感染,而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儿有发生支气管扩张症的危险。肺功能检查是评价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应重在预防,对于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有必要行高分辨率CT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岁3个月至15岁;均经术前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及术后肺组织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收集患儿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13例术前HRCT均提示局限性肺部支气管明显扩张伴管壁增厚,9例因异物或反复感染进展为支气管扩张不可逆期。11例行肺叶切除术,2例行肺段切除术,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分别为:4例为先天性肺畸形,5例为异物吸入,1例为肺部感染,3例原因不明。术后并发症:皮下气肿4例,同侧或对侧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1例,伤口感染1例;均经伤口换药、抗感染、雾化祛痰、翻身拍背及体位引流等治愈。门诊随访1~5年,患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复查胸部CT均恢复良好,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复发。结论不同潜在病因所致支气管扩张症应采取不同的诊治策略,先天性肺畸形、异物吸入及终末期肺部感染是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小儿反复咯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1996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39 例反复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起病年龄、病因、咯血量、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随访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 例反复咯血患儿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6 例(41%),肺血管畸形8 例(21%),肺动静脉瘘7 例(18%),支气管扩张症3 例(8%),肺结核和肺囊性纤维化各2 例(5%),肺肿瘤1 例(3%)。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35 例患儿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反复咯血患儿以Ⅰ度(51%)和Ⅱ度(28%)咯血为主,Ⅲ度(21%)咯血少见。39 例患儿根据不同病因经相应的治疗后咯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0.5~5 年,除3 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儿失访外,其余患儿均未再次发生咯血。结论 反复咯血患儿的病因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主,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反复咯血患儿病因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 (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 < 20 d与病程≥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能会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肺功能随访,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部分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科2004年10月-2009年9月诊断为BO的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病原学、肺功能及治疗和转归等。结果 7例患儿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喘、气促。病程1.5个月~7 a。查体:双肺均可闻及湿性啰音或喘鸣音。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或肺炎表现。肺部HRCT均呈现Mosaic灌注征,其中支气管扩张1例。肺功能:5例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舒张试验阴性。病原学:5例发病前患麻疹肺炎,1例患肺炎支原体肺炎,1例患肺炎腺病毒肺炎并真菌感染。支气管镜:2例无特殊表现。治疗及转归:1例有明显支气管扩张放弃治疗,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支气管扩张而放弃治疗,余5例患儿用激素或加服小剂量阿奇霉素,病情均有好转。结论BO的临床表现以慢性咳嗽、喘息为特点,肺部HRCT呈现特异的Mosaic灌注征,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尤其是麻疹病毒感染后可继发BO,肺功能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O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肺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的22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咳嗽、咳痰、咯血、杵状指等;入院前多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哮喘或肺结核等;体液免疫异常16例(72.7%),细胞免疫异常15例(68.2%),普通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4例(18.2%),高分辨率CT表现为单纯柱状即表现有双轨征3例(13.6%)、囊状葡萄串状阴影4例(18.2%)、蜂窝状2例(9.1%)、曲张形囊柱状即支气管呈粗细不均的改变6例(27.3%)、棒状或结节状2例(9.1%);病变累及左、右下叶12例(54.5%),右中叶8例(36.4%)。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主要是肺部感染,病程迁延而危重,症状多持续或反复,易误诊或漏诊,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治疗较困难,须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2001年4月-2007年8月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42例患儿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因、肺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随访预后等方面.结果 42例患儿(男31例,女11例)诊断时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12岁2个月,均以持续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有喘鸣音及湿性啰音.病因为感染后32例(76.2%),其中考虑为腺病毒肺炎者8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25%),考虑为麻疹肺炎者7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21.9%),考虑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2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6.2%).病因为Steven-Johnson综合征的4例(9.5%).骨髓移植后1例(2.4%).肺功能表现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5例(89.7%),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10.3%).肺CT有典型的马赛克灌注征者34例(81.0%),支气管扩张14例(33.3%),支气管壁增厚14例(33.3%),肺不张4例(9.5%),合并Swyer-James综合征2例(4.8%).所有患儿均予皮质醇激素、小剂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辅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随访1个月至5年,除2例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肺功能有一定程度好转外,其余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死亡1例.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多为感染后起病,其特征性的临床、影像学和肺功能表现基本可以确定诊断.该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BO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4月经临床诊断为BO的2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有反复喘息及咳嗽。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23例,其中腺病毒肺炎12例,麻疹病毒肺炎和流感病毒A肺炎各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腺病毒并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副流感病毒3肺炎、肺结核各1例,病原不明3例;非感染性因素导致BO 3例,即Steven-Johnson 综合征、副肿瘤天疱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BO各1例;病因不明2例。28例胸部HRCT结果示充气不均25例,马赛克灌注征21例,支气管壁增厚15例,支气管扩张12例,气体潴留征6例。21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提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8例行舒张试验,17例阴性。所有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4例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住院期间死亡1例,18例随访4个月~?4年7个月,临床表现好转12例,无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BO最常见病因,腺病毒是主要感染病原;BO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喘息、咳嗽,但无特异性;胸部HRCT可显示BO较特征性征象,是BO诊断和病情随访的重要指标;BO肺功能特异性地表现为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阿奇霉素是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儿童BO总体预后不好,早期诊断治疗、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望改善儿童BO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以助临床早期评估和治疗,并了解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101例重症MPP患儿(重症组)和102例轻症MPP患儿(对照组)的住院病例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及肺内外并发症等临床特点,并对其中16例重症MPP患儿进行肺部高分辨CT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 重症MPP多表现为咳嗽、高热,热程长,易出现气促、心动过速,甚至可有发绀及三凹征,肺部影像学常表现为大片状阴影,伴或不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也可导致呼吸、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在重症MPP患儿中有16.3%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15/92).16例重症患儿平均随访(9.81 ± 3.85)个月,仅3例肺内病变基本吸收好转,肺功能正常;余13例肺部高分辨CT均有肺不张,其中7例合并支气管扩张,5例伴限局性气体潴留,肺功能异常8例.结论 对于临床症状重、热程长、肺部影像学为大片状阴影,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或伴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的儿童MPP,应高度注意重症MPP的可能性并予以尽早治疗.重症MPP可遗留肺结构和(或)功能损害,需对其进行肺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儿童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儿童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05—2007年期间收治的3例儿童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肺功能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儿童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咳嗽、咯痰、气促,肺部啰音,可伴有慢性副鼻窦炎。实验室检查显示本文3例血清冷凝集实验均为阴性,1例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弱阳性,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可升高,痰培养可见绿脓杆菌生长。肺功能检查提示通气功能减退,并有低氧血症。高分辨率CT(HRCT)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小叶中心结节,伴细支气管扩张和管壁增厚。阿奇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或CT评分改善。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可发生于儿童,儿科医生应熟悉该病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尤其是HRCT特征性表现,以确保患儿早期诊断,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IPF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胸部X线、高分辨率CT(HRCT)、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血气分析、肺活检等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IPF患儿临床以咳嗽、气促、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伴肺底部Velcho啰音为主要表现;胸片/HRCT主要显示双肺斑片状、网格状或实变影、毛玻璃影、马赛克征。肺功能多数呈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障碍,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17例中达呼吸衰竭诊断标准者5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支气管内膜炎,支气管软化、扩张、狭窄等,无诊断特异性表现。1例患儿死亡后行肺活检,显示肺弥散性炎症伴灶型坏死,成人型小儿肺透明膜病。结论儿童IPF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胸片、HR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尤其HRCT是能反映IPF肺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方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重要鉴别诊断作用,不典型病例确诊还需肺活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2008年4月- 2011年6月在本科明确诊断为BO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患儿反复咳嗽及喘息均>6周,查体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粗湿啰音.入院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31例患儿均存在肺功能异常,24例患儿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患儿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1例肺CT均存在Mosaic灌注征、双肺均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肺不张6例,支气管壁增厚5例,支气管扩张2例.31例X线胸片均有过度通气表现,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4例呈毛玻璃样改变.患儿均口服泼尼松、阿奇霉素并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沙丁胺醇.对其中26例患儿进行2个月~3 a随访,规律治疗的6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喘息发作,活动耐力好转,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10例临床症状略好转,仍有活动后气促,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轻微改善;10例患儿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规律用药及回访,病情经常反复,于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喘息发作,于本院住院3~6次,临床疗效欠佳,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无改善,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BO大多为肺部感染后引起的反复咳嗽、喘息,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呼气相哮鸣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效果不佳,肺功能大多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T可见肺部典型的Mosaic灌注征.本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20d与病程≥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BO的7例惠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及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 7例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喘息、气促,2例病程6周以上,其余5例病程均在8~16周以上.查体均有呼吸急促,双肺闻及湿哆音、喘鸣音.X线胸片7例均有过度通气,2例有斑片状影,2例呈毛玻璃样改变.HRCT:斑片影7例,Mosaic灌注6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不张1例.肺功能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特异性.7例惠儿均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配合应用吸入激素(普米克令舒).4例随访3~12个月,其中2例病情有改善,呼吸急促及运动不耐受明显减轻,肺内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CT有所改善;2例仍有活动后气促,肺CT无明显改善.结论 BO肺功能为不可逆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O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肺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及转归特点。结果 63例患儿中,男52例(83%),女11例(17%),其中甲型流感42例,乙型流感21例。3~6岁儿童38例(60%)。15例(24%)有基础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90%)、咳嗽(95%)和气促(73%)。影像学检查显示肺不张24例(38%)。16例(25%)听诊无肺部啰音。入住重症监护室41例,呼吸机辅助通气32例。63例患儿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好转60例,死亡3例。结论 儿童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以男性及学龄前儿童多见。对于有气促的流感患儿,即使胸部X线未提示肺不张或听诊无肺部啰音,也需要警惕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性肌萎缩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合并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Ⅰ型19例,Ⅱ型9例,Ⅲ型 8例。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费力、三凹征、肺部细湿啰音等多见。有1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其中Ⅰ型SMA患儿7例(63.6%),Ⅱ型SMA患儿2例(18.2%),Ⅲ型SMA患儿2例(18.2%)。5例SMA患儿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3例为Ⅱ型SMA患儿,2例为Ⅲ型患儿。有18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Ⅰ型SMA患儿10例(55.5%),Ⅱ型SMA患儿4例(22.2%),Ⅲ型SMA患儿4例(22.2%),以院内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多见,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最常见。3例患儿在院内死亡,22例患儿好转出院,其余11例患儿放弃治疗。住院治疗的次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前、后5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要警惕条件致病菌感染,对呼吸衰竭者及时使用机械通气。积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改善SMA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及转归特点。结果 63例患儿中,男52例(83%),女11例(17%),其中甲型流感42例,乙型流感21例。3~6岁儿童38例(60%)。15例(24%)有基础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90%)、咳嗽(95%)和气促(73%)。影像学检查显示肺不张24例(38%)。16例(25%)听诊无肺部啰音。入住重症监护室41例,呼吸机辅助通气32例。63例患儿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好转60例,死亡3例。结论 儿童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以男性及学龄前儿童多见。对于有气促的流感患儿,即使胸部X线未提示肺不张或听诊无肺部啰音,也需要警惕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Wang J  Yang Y  Zhao SY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64-766
目的 探讨儿童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2例闭塞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以及活动后气喘.患侧肺部可闻及管状呼吸音.肺部影像学显示大气道通畅,患侧总支气管扩张、扭曲,呈支气管空气征.2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根据临床和影像表现以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依据,确诊为闭塞性支气管炎.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 mg/(kg·d)]口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多次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后,随访例1患儿右肺复张较明显,例2影像学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以肺不张就诊的患儿,要注意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影像学特征具有诊断意义.治疗首先建议保守治疗,必要时行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SARS-CoV-2)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115例确诊SARS-CoV-2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与确诊人群密切接触史、临床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肺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性73例(63.5%),女性42例(36.5%),男女比例为1:0.58。105例(91.3%)有明确的SARS-CoV-2感染者密切接触史。11例(9.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34例(29.6%)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发热29例(25.2%),有呼吸道症状者(咳嗽、流涕、鼻塞等表现) 47例(40.9%),无症状感染者61例(53.0%)。49例(42.6%)肺部CT显示肺部存在磨玻璃样改变、纤维条索影、斑片状改变及肺部实变等表现,其中2例为“白肺”改变;39例(33.9%)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27例(23.5%)无肺部影像学改变。115例患儿中,3例为危重型,其中1例已治愈,另外2例在继续治疗中。结论 儿童SARS-CoV-2感染多有密切接触史;危重型病例少见;无症状感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咯血的诊断思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治疗的25例咯血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对其发病特点、病因、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中男16例,女9例。年龄7个月至16岁,其中3岁2例,3~10岁15例,10~18岁8例。少量咯血17例,中量7例,大量1例。病因为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者16例,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扩张3例,支气管异物2例,肺外伤1例。21例(84.0%)应用抗菌药物,21例(84.0%)应用止血药物,其中8例应用垂体后叶素。8例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1例行肺叶切除手术。25例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随访无反复咯血。结论儿童咯血病因复杂,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DSA检查,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诊断率可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