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玉  郑慧  王珊  徐丽莹  廖美焱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18-1223
【摘要】目的:基于乳腺MRI的影像征象,建立BI-RADS 4类非肿块样病变恶性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乳腺MRI BI-RADS 4类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肿块样病变恶性危险性因素,建立列线图恶性诊断模型并评估诊断效能。结果:共120例女性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年龄21~77岁,平均42.8±12.1岁,良性病变74例,恶性病变4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布类型、腋窝淋巴结结构改变、MIP阳性和ADC值是非肿块样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建立列线图发现腋窝淋巴结结构改变、MIP阳性、节段样分布和ADC值较小的患者评分较高,恶性病变风险较大。列线图恶性诊断模型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905、0.843。结论:建立了一个数据化的乳腺MRI BI-RADS 4类非肿块样恶性病变预测模型图可对乳腺非肿块样病变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恶性风险评估,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I动态增强(DCE-MRI)技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采用1.5 TMR行乳腺肿块DWI,对感兴趣区( ROI)求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分析病变的MR信号、ADC值及TIC,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结果 乳腺ADC值分别为:恶性肿块组(0.826±0.064)×10- 3mm2/s,良性病变组(1.214 +0.028)×10- 3mm2/s,正常腺体组(1.403±O.150)×10-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第一分钟强化率良、恶性肿块组分别为(51.44±17.62)%、(68.46±14.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26个良性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均匀强化,减影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像上未见环状强化或血管纠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20个,Ⅱ型5个,Ⅲ型1个;24个恶性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减影后11个显示环形强化,MIP示12支迂曲的异常血管向肿块聚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个,Ⅱ型4个,Ⅲ型14个.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预测,单独使用DWI、DCE-MRI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5%、80%、87.5%,特异性分别为76.92%、88%、92.3%,准确性分别为76%、84%、90%.结论 结合ADC值与TIC,较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基于对比增强能谱X线摄影(CESM)的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乳腺肿块的恶性概率,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328例乳腺肿块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随机分为训练组(235例)和测试组(93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328例乳腺肿块患者中恶性179例,良性149例。年龄、分叶征、毛刺征、早期(CC)强化程度、晚期(MLO)强化均匀性、强化曲线共6个独立预测因子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效能,AUC值分别为0.975、0.963。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提示预测结果接近实际结果,该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CESM的预测模型通能够协助医师预测乳腺肿块的恶性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李娜  罗娅红  于韬 《放射学实践》2019,34(11):1242-1245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乳腺成簇环状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簇环状非肿块强化病变患者102例,良性34例,恶性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变的MRI特征。结果:良性组平均年龄38.94岁,低于恶性组(51.37岁)。良性组病变以区域(44.4%)及多区域性(27.8%)分布居多,恶性组以段样(47.1%)及区域性(27.9%)分布居多。DWI图像良性组以高或稍高信号(54.3%)、中心高信号(31.4%)居多;恶性组以高或稍高信号(48.4%)、边缘高信号(48.4%)居多。良性组平均ADC值 (1.12±0.25)×10-3mm2/s高于恶性组(1.00±0.24)×10-3mm2/s。良恶性成簇环状强化病变在年龄、分布、DWI信号、ADC值几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多种成像序列相结合对良恶性成簇环状强化病变术前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建立联合原发病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预测T1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并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536例T1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运用ROC曲线、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使用Bootstrap重采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1期乳腺癌肿块纵横比、Adler血流分级、T分期及HER-2表达状态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一致性指数为0.750(95%CI:0.704~0.796)。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别提示模型一致性和临床应用效能良好。结论:联合原发病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所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有助于为临床诊断、后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1年以上的203例非肿块强化患者资料,根据BI-RADS分类研究其动态增强形态学特征和时问-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分类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 203例患者中共209个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性病变58个(27.75%),恶性病变151个(72.25%).良性病变中以腺病最多,占25.86%(15/58);恶性病变中浸润性导管癌最多,占47.68%(72/151),且均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在形态学上,良恶性病变在局灶性分布、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10);良恶性病变在TIC类型Ⅰ型和Ⅲ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8).恶性病变的危险性相关因素包括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TIC为Ⅲ型(OR值分别为3.5、4.22、2.48).MRI BI-RADS分类对非肿块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04%、55.17%、83.25%.结论 MRI BI-RADS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非肿块型癌与肿块型癌的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非肿块型癌及39例肿块型癌,比较两者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点、ADC值等。结果:乳腺非肿块型癌呈区域性(68%)及段样强化(32%)为主,病变内部呈不均匀强化及簇状强化为主(各占39%及45%),乳腺肿块型癌以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及肿块伴周围多发结节强化为主。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呈Ⅱ型平台型(51.6%)为主,与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非肿块型癌的ADC值为(1.153±0.325)×10-3mm2/s,与乳腺肿块型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非肿块型癌与肿块型癌的MR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特点及ADC值存在差异,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关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鉴别良、恶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辅助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呈非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病变的影像资料,分析病变在DCE-MRI上的特征和定量参数[(病变分布特征、内部强化特点、TIC曲线、最大增强斜率(MSI)]及IVIM-DWI定量参数(f值、D值、D*值)并进行良、恶性组间比较;建立单独应用DCE-MRI及DCE-MRI与IVIM-DWI联合应用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病变的分布特征、强化特点及TIC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I(恶性组:2.57、1.89;良性组:1.92、1.43)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f值(8.13±2.64)和D*值(6.96±2.89)高于良性组(分别为6.92±2.56和 6.83±2.58),D值低于良性组(恶性组:1.05±0.31;良性组:1.27±0.26),其中D*和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回归模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4%、68.42%、81.13%、79.49%、80.75%及91.18%、73.68%、84.91%、83.35%、85.24%。结论:IVIM-DWI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方法能提高DCE-MRI检查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尤其是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和CT征象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结直肠癌(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2016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癌的347例患者的术前临床和CT检查资料。CT资料包括平扫及对比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其中,276例为微卫星稳定状态(MSS),71例为MSI。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43例)和验证集(10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U检验或卡方检验)对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临床指标及CT征象[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病变肠管的长度及最厚径、病变的部位、强化方式及各期相对CT值(CR=病变CT值/同层面腹主动脉或其分支的CT值)]的差异进行比较。随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CRC患者MSI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随后绘制模型的列线图。分别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LT)水平、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病变部位、强化方式、四期图像上病灶的CR值在MSS组与MSI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SII、病变部位、强化方式和动脉期CR是CRC患者MSI状态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MSI预测效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和0.783;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DCA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预测CRC患者MSI状态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基于临床-CT征象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术前检测CRC患者MSI状态的辅助工具,能够协助制定CRC患者的治疗策略和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在口底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经病理确诊的75例非囊性口底病变的磁共振图像.经后处理获得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这两个指标与口底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口底病变的ADC值和TIC形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和P<0.001),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和0.704.当联合应用ADC值和TIC形态进行良恶性鉴别时,诊断效能更佳,最佳诊断标准为ADC≤1.23×10-3mm2/s且平台/退出型TIC曲线,其AUC值为0.820,敏感度98.3%,特异度88.9%.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口底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3.0T MRI影像学特点,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DCIS 97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记录DCIS的形态学、病变强化至120s时的峰值(%)、时间-信号曲线(TIC曲线)及DWI特征.结果 97例共检出100个DCIS病灶.其中点状/斑点状病灶3个(3%),非肿块样强化病灶83个(83%),肿块型病灶14个(14%).非肿块样强化病灶中,以段状(48个)和局灶区域状(22个)分布最常见,43.4%呈集簇状强化.所有病灶平均120s强化峰值为172%±54%.TIC曲线以平台型(Ⅱ型)最多见.87个病灶DWI扩散受限,肿块型与非肿块型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22)×10-3mm2/s及(1.23±0.15)×10-3 mm2/s.结论 DCIS的典型形态为段样分布的集簇状强化,TIC常表现为Ⅱ型.DWI可提高DCIS检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多模态MRI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性质进行评估,探讨其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1例患者的乳腺MRI检查影像资料,对淋巴结长短径及其比值、ADC值、淋巴结及淋巴结门情况、强化程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等影像学信息,评估MRI对淋巴结性质判断的效能。结果 多模态MRI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对比,两者结果一致性一般;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平均比值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平均比值;在转移性腋窝淋巴结当中,TIC曲线类型、淋巴结门结构、局限性皮质增厚与非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相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淋巴结短径、淋巴结长径、淋巴结形状以及强化程度中,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将淋巴结ADC平均值取0.974×10-3mm2/s作为转移性淋巴结最佳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2.9%。结论 多模态MRI在术前对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判断准确性较高,可较为可靠的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良恶性。淋巴结长短径比、ADC值、TIC曲线类型、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MRI各常用扫描序列在乳腺小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检查并经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灶132个,肿块最大径均≤2cm。分析病灶MR T_1WI、T_2WI、DWI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内部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按最新版BI-RADS分类进行评估,探讨MRI在乳腺小肿块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132个病灶中83个恶性,49个良性。良恶性病变的T_1WI、T_2WI、DWI信号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CE-MRI良、恶性病变的形状(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1),边缘特征(清晰、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环形、内部暗分隔)及TIC曲线类型(流入型、平台型、流出型)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MRI诊断乳腺小肿块病变的确诊率为92.42%,假阳性率为8.16%、假阴性率为7.23%。结论准确分析病变的DCE-MRI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能明显提高乳腺小肿块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早期乳腺癌的检出及定性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WI+IVIM+DCE-MRI模型)对TIC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115例,TICⅡ型良性组30例,恶性组85例,所有病例均行DWI、IVIM及DCE-MR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TICⅡ型良性组ADC、D值高于恶性组,而Ktrans、Kep、Ve值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D、Ktrans、Kep、Ve的AU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01~1.64,P>0.05),但D值的特异度及准确度最高。DWI模型的AUC为0.7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和周围型肺癌(PL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4例FOP及36例PLC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观察MR形态学特征(包括毛刺、分叶、空泡、空洞、是否位于肺外带、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脓肿形成),并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灶最大径和位置)、形态学特征及ADC值对FOP与PLC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周围型肺癌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 1000次重复抽样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用于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果:共70例患者中,男48例,女22例,中位年龄(61.50±10.86)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病灶位于肺外带、纵隔淋巴结肿大、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能够可靠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淋巴管侵犯(LVI)的诺模图。方法 :对61例IBC患者术前MRI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与LVI阴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结果建立诺模图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通过诺模图依赖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61例中,LVI阳性率36.07%(22/61);转移淋巴结(OR=4.601,P=0.042)、ADC值(OR=0.006,P=0.038)、瘤周水肿(OR=5.496,P=0.031)是IBC患者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诺模图预测模型显示:ADC值是预测IBC患者LVI的最大贡献因子(100分),其余依次为瘤周水肿(95.0分)及转移淋巴结(37.5分),该诺模图的C-index为0.909;ROC曲线的AUC为0.9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0%、87.20%。结论:转移淋巴结、ADC值及瘤周水肿是IBC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诺模图能为IBC患者LVI阳性提供可靠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在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参数图中的特征,评估其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乳腺病变患者108例共111个病灶,联合采用乳腺普通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成像(DCE-MRI)序列,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通过软件处理获得Washin、Washout、PEI及Combine等4种乳腺灌注伪彩参数图像,分别测定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灌注参数值。参照病理结果,绘制ADC值及各灌注参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ADC值及各灌注参数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ADC、Washin、Washout、PEI及Combine灌注参数图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887,0.657,0.896,0.669,0.710。ADC以1.2×10-3mm2/s为阈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5%、76.19%,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ashin、Washout、PEI及Combinec参数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6%,91.3%,76.8%,95.7%和47.6%,78.6%,59.5%,52.4%。各灌注参数值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参数图特别是Washout图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对乳腺肿块样和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1例乳腺病变患者(共177个病灶)的术前 MRI和DWI(b=0和800s/mm2)资料,测量并比较(t检验)乳腺肿块和非肿块样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r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及r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效能。结果:177个乳腺病变中良性病变112个,恶性病变65个;按病变形态分组,肿块性病变144个,非肿块性病变33个。肿块性病变中恶性47个,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分别为(1.06±0.27)×10-3mm2/s和0.62±0.17;良性97个,平均ADC 值及 rADC 值分别为(1.58±0.26)×10-3mm2/s 和0.91±0.17;ROC分析显示,以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23×10-3mm2/s和0.72作为阈值,鉴别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92.8%和80.9%、89.7%。33个非肿块性病变中恶性18个,平均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25±0.40)×10-3mm2/s 和0.76±0.25;良性15个,平均 ADC 值和 rADC 值分别为(1.50±0.18)×10-3mm2/s 和0.89±0.12;ROC分析显示,以ADC和rADC值分别为1.36×10-3mm2/s、0.84作为阈值,鉴别非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80.0%和77.8%、73.3%。结论:根据ADC和rADC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诊断价值略高于rADC值,对乳腺肿块性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DWI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术前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36例乳腺病变,采用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EPH)WI);测量病变区和对侧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应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ADC值的差异,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根据BI-RADS MRI将乳腺病变分为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比较ADC值在两组病变中定性诊断效能.结果:236例乳腺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1.08±0.32)X 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1.48±0.35)×102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确定ADC界值为1.25×10-2mm2/s,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2%和77.5%.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1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和81.8%),非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3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2%).绪论:根据ADC界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对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界值;DWI对肿块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肿块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