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杂色曲霉素体外对人胃粘膜的致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赞皇县是胃癌高发区,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该地区胃癌高发与杂色曲霉毒素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杂色曲霉毒素对人胃粘膜的致癌作用,于本研究中,用该毒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胎儿胃粘膜。处理后18天,经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胃粘膜组织S期、G2M期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指数增大;接种于;γ-射线处理的新生SD大鼠皮下可存活生长,形态学是重度不典型增生。结果表明杂色曲霉毒素对人胃粘膜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经苯并[κ]萤蒽(BκF)诱导后其细胞色素P4501A(CYP1A)亚家族的组成.方法:采用Bis-Tris-HCI缓冲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免疫印迹电泳系统和多克隆羊抗人CYP1A1/CYP1A2及兔抗人CYP1A2抗体对经5 μmol/L BκF诱导24 h的6名捐献者的肝细胞中表达的CYP1A1和CYP1A2进行分离鉴定.结果:6份样品中5份仅检出CYP1A1,而另1份则2种CYP均被检出,其CYP1A1/CYP1A2的比值为0.942;溶剂对照诱导的肝细胞CYP1A1和CYP1A2均未检出.结论:新鲜的人肝细胞经BκF诱导后CYP1A亚家族的表达因人而异,与直接从组织制备的人肝微粒体中的CYP1A的水平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杜香熊果酸提取物对小鼠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研究杜香熊果酸提取物对小鼠遗传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以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所导致的遗传损伤小鼠作为损伤模型,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杜香熊果酸提取物对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杜香熊果酸提取物1.16、2.30、4.60 g/kg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分别为2.00‰±0.37‰、2.00‰±0.4,‰、1.80‰±0.37‰,与正常组(2.00‰±0.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24.00‰±0.7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杜香熊果酸提取物1.16、2.30、4.60 g/kg加环磷酰胺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分别为17.20‰±1.24‰、16.40‰±1.5‰、16.00‰±0.51‰,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24.00‰±0.7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香熊果酸提取物对遗传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与胃黏膜中TET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蛋白表达的关系,以及TET2在CagA致癌过程中可能的作用。 方法: Real-time PCR检测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MGC-803中 TET2 b mRNA 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染色法检测TET2 蛋白的细胞定位及表达。将pEGFP-CagA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GES-1细胞,用200 μmol/L H2O2处理GES-1 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TET2 mRNA 在GES-1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胃癌MGC-803细胞(1.00±0.08 vs 1.68±0.07,P<005),TET2蛋白在GES-1细胞表达水平低于胃癌MGC-803细胞 (8.09±3.57 vs 14.60±2.31,P<0.05)。与阴性对照组pEGFP-N1相比,pEGFP-CagA转染组GES-1细胞中 TET2 mRNA表达水平升高 (1.00±004 vs 0.06±0.00, P<0.05),TET2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16.45±4.40 vs 10.82±3.39,P<0.05),ROS积累水平升高(18.39±4.52 vs 1531±440,P<0.05),细胞周期检测出现明显的凋亡峰。氧化应激(H2O2处理)模型中GES-1细胞与空白对照GES-1细胞相比, TET2 mRNA水平升高(1.44±0.02 vs 1.00±0.04,P<0.05),TET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15.72±452 vs 11.74±4.34,P<0.05)。 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因子CagA可诱导GES-1细胞ROS增高和细胞周期的失衡,氧化应激可以诱导TET2表达上调,TET2可能参与CagA的致癌过程。  相似文献   

5.
Song X  Chen HX  Chen J  Bai AP  Li XY  Chen W  Chen MH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5):339-34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对人胃腺癌AG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CagA野生型Hp菌株和CagA突变型同型Hp菌株为实验对照感染体系,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细胞侵袭实验等方法,研究Hp CagA在细胞接触、播散和迁移中的病理生理学效应.结果 CagA野生型Hp感染AGS细胞后, AGS细胞紧密连接明显破坏,细胞间隙显著增宽,细胞表现为失接触、播散和高侵袭的异常生物学行为.结论 Hp CagA可导致人胃腺癌AGS细胞发生融合度减弱、播散和高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从而加速肿瘤的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LR,MC-LR)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C-LR对PC12细胞进行染毒,以MTT法测定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通过测定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指标初步判断MC-LR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结果:MC-LR染毒12、24、48 h,对PC1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是89.06、47.24、33.13μg/L。MC-LR染毒24h后,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当染毒浓度大于等于10μg/L时,细胞中生成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和SOD具有一致性。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MC-LR可以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引起细胞膜损伤,并发生氧化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酸缺乏对BRCA1突变淋巴细胞株染色体损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与目的:评价叶酸缺乏在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淋巴细胞株(GM13705)微核诱发效应,探询能将遗传物质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叶酸浓度.材料与方法:在叶酸缺乏(6~240 nmol/L)条件下离体培养GM13705细胞株,利用细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技术(CBMN),分析双核细胞中的微核率.结果:叶酸浓度在6 nmol/L、60nmol/L和120 nmol/L时,双核细胞微核率高于240nmol/L及常规RPMI1640组,这3个测试组间未出现双核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差异;240 nmol/L和常规RPMI1640组之间双核细胞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240 nmol/L的叶酸是该细胞株防范遗传损伤的最低浓度,具有BRCA1突变的基因组对叶酸缺乏的胁迫作用敏感性似乎高于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8.
Hu Z  Du Y  Liu Q  Wang Y  Li L 《中国肺癌杂志》2010,13(10):933-936
背景与目的雷氏大疣蛛蜘蛛毒素作为新药有可能用于癌症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雷氏大疣蛛蜘蛛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雷氏大疣蛛蜘蛛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酶活性,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检测丙二醛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印迹分析A549细胞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雷氏大疣蛛蜘蛛毒素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使CAT活性和MDA的形成增加,且使P38MAPK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雷氏大疣蛛蜘蛛毒素抑制A549细胞增殖可能与CAT活性和MDA的形成增加以及P38MAPK的表达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叶酸(folic acid,FA)对乙醇(ethanol,EtOH)诱发的人成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影响。方法:人成淋巴细胞株GM12593培养在含有不同FA浓度(20、200、2000 nmol/L)的RPMI-1640培养基中,并同时在每种FA浓度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0.09%、0.36%和1.34%(V/V)的EtOH,8 d后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处理28 h,胞质阻断微核细胞组分析(cytokinesisblockmicronucleus cytome assay,CBMN Cyt)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遗传损伤,包括微核化双核细胞(micronucleated binucleatedcell,MNed BNC)、核芽(nuclear bud,BUD)、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s,NPB)的频率差异。结果:乙醇在受试细胞中诱发MNedBNC、BUD和NBP频率显著升高(P〈0.01);2 000 nmol/L的叶酸能显著降低由乙醇诱发的MNed BNC、BUD和NBP频率(P〈0.01)。结论:乙醇对细胞遗传物质具有损伤效应,叶酸对乙醇的遗传毒性具有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了解广西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污染区人群细胞色素P450 3A7(CYP3A7)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基因型与肝细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黄曲霉毒素B1高污染区人群210例,其中肝细胞性肝癌患者97例,设为肝细胞性肝癌组(HCC组);HBV阳性而无其它疾病者38例,设为HBV阳性组;HBV阴性且无疾病者75例,设为HBV阴性组.取各组对象抗凝全血标本用酚-氯仿法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YP3A7*IA和CYP3A7*1C等位基因.结果:所检测的210份样本CYP3A7均为*1A/*1A型,未检测到*1C等位基因.结论:未检测到CYP3A7高表达*1C等位基因,推测CYP3A7在AFB1诱发的HCC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RASSF1A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用0.1、0.3、1.0μmol/L TSA分别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ASSF1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不同浓度TSA可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P<0.05)。TSA干预前SGC-7901细胞无RASSF1A mRNA及蛋白表达,而不同浓度TSA处理SGC-7901细胞后,RASSF1A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上调,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TSA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能与RASSF1A基因异常乙酰化状态恢复导致基因重新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的染色体畸变情况.材料与方法:以临床已确定的未经放疗和化疗的2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健康、无不良嗜好、无有害物接触史的志愿者26人作为对照组.采取研究组和对照组中每一例的外周血样本,各培养3个培养物,分别用于进行微核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率等指标的研究.结果: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显示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微核率、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畸变率均存在着差异性.结论:染色体畸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检测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细胞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H),绘制胃癌及癌前病变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探索胃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不同阶段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在胃癌及胃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及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及癌前病变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结果 发现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的21例,占70.0%(21/30);D7S2459、D7S523、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26.7%、20.0%;缺失图谱分析显示胃癌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至少一个位点等位基因缺失的11例,占36.7%(11/30),其中缺失频率最高的微卫星位点是D7S480为23.3%(7/30);不同程度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染色体7q31.1 LOH阳性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染色体7q31.1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在胃黏膜癌前病变阶段(不典型增生)可检测出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7q31.1 LOH可能是胃癌发生极早期的分子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热休克自体胃癌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胃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负载热休克凋亡的自体胃癌细胞制备DC疫苗。将32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DC疫苗治疗组16例,另16例作为对照组,仅作常规化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DC疫苗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相应指标(P<0.05)。结论 胃癌术后化疗时行热休克凋亡自体胃癌细胞负载的DC疫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细胞内钙变化对氧调节性亚单位HIF-1α表达及其HIF-1转录激活的影响。方法 常氧时,采用通透性细胞内钙的螯合剂BAPTA-AM或钙的离子载体Ionomycin降低或升高细胞内钙,用Western-blot检测其对SGC7901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然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及ELISA法检测改变细胞内钙对HIF-1α转位、HIF-1转录活性及其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分泌的影响。结果 用BAPTA-AM降低细胞内钙,能诱导HIF-1α的表达,促进HIF-1α的转位,增强HIF-1的转录活性,增加HIF-1调节基因VEGF的分泌。用Ionomycin升高细胞内钙,虽然也有微弱的促HIF-1α稳定及转位作用,但对HIF-1转录活性及VEGF的分泌并无明显影响。结论 螯合细胞内钙能诱导胃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及HIF-1的转录激活,提示细胞内钙变化可能在胃癌细胞的缺氧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液脱落癌细胞c—erbB—2基因扩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峰  张远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7):512-515
应用PCR技术及Southernblot分子杂交检测87例胃癌患者胄液脱落癌细胞c-erbB-2扩增。结果显示:87例中有11例(12.64%)胃液c-erbB-2扩增阳性,其中进展期胄癌、乳头状腺癌及分化良好型胃癌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早期胃癌、其它组织类型胃癌及分化不良型胃癌(P<0.05与P<0.01);伴肝转移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不伴肝转移者(P<0.05);伴淋巴结转移胃癌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但P>0.05)。该方法似可作为术前或胃镇检查前胃癌估计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内浸润树突状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内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手术切除、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的胃癌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S-100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胃癌组织中浸润的TIDC,分别计数20个高倍视野内的TIDC数量,分为高、低浸润组。结果 在淋巴结转移阳性和远处转移患者中,TIDC低度浸润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4.6%,100.0%(P<0.05)。结论 胃癌组织内TIDC增多可能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5低表达对人胃癌MKN-4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MKN-45细胞分为siRNA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RNA干扰技术将靶向膜联蛋白A5的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脂质体转染法转染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抑制效率的鉴定,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应用MTT、平板克隆形成法检测膜联蛋白A5低表达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核抗原PCNA和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靶向膜联蛋白A5的siRNA转染后,胃癌MKN-45细胞中膜联蛋白A5的表达较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TT和克隆形成实验可见siRNA干扰组细胞增殖活力和集落形成能力较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凋亡率无明显改变;PCNA和Cyclin D1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膜联蛋白A5低表达能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对体外胃癌细胞DNA损伤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处理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γH2AX的焦点形成和蛋白水平变化;使用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丝裂霉素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除400 μg/ml外,平均γH2AX焦点数和焦点细胞率呈逐渐增加趋势(P<0.05);400 μg/ml时,6 h组平均γH2AX焦点数和焦点细胞率低于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丝裂霉素作用时间延长,γH2AX蛋白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结果显示,丝裂霉素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γH2AX可敏感反应丝裂霉素对胃癌细胞DNA的损伤,丝裂霉素对体外胃癌细胞增殖抑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