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局部内生场热疗(热化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3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热化疗组20例,于肝动脉置管,灌注吉西他滨后,再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卡铂及肿瘤区域内生场热疗60min,热化疗后连续肝动脉灌注5-Fu 3 d,第8天静脉应用吉西他滨1次。对照组19例,肝动脉置管及化疗方案同前,未行热疗。上述治疗每4周为1疗程。化疗期间观察化疗毒副反应、并发症及耐受性,随访期间的疗效评价以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对两组的生存数据进行生存评估。【结果】热化疗组共行107个疗程治疗,OS为7.2~ 85.8个月,中位OS为23.7个月,PFS为7.2~80.3个月,中位PFS为20.3个月。对照组共行100个疗程治疗,OS为6.0 ~ 22.3个月,中位OS为17.5个月,PFS为3.5~ 19.5个月,中位PFS为14.2个月。经Log-rank检验显示热化疗在延长患者OS和PFS与对照组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的化疗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在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具有安全、微创、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辅助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机体乏氧状态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微血管生成、术后生存期同一般患者的差异,借以评价机体乏氧在肾癌预后中的地位及作用机制。【方法】56例肾透明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患者,分为机体乏氧状态组(OH组,14例)和机体常氧状态组(NS组,42例),免疫组化检测手术标本中缺氧诱导因子-1ɑ(HIF-1ɑ)表达,测量CD105标志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随访术后生存时间,对比二组临床病理资料差别,Kaplan-Meier法分析二组生存率,建立COX模型分析各变量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OH组表达HIF-1ɑ的阳性率为92.9%(13/14),MVD值为53.1±19.9,中位生存时间为(42.0±10.2)月,NS组表达HIF-1ɑ的阳性率为64.3%(27/42),MVD值为42.8±14.4,中位生存时间为(84.0±6.1)月,二组Hb水平、HIF-1ɑ表达、MVD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分析提示肿瘤高分期、机体乏氧状态、肿瘤HIF-1ɑ高表达和MVD值高可以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RR依次为2.0、4.1、1.1和4.0)。【结论】机体乏氧状态可加剧肿瘤内部的缺氧,上调HIF-1ɑ表达,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最终恶化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样本探讨CathepsinD、nm23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预后判断指标的可信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CathepsinD、nm2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结果:9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细胞CathepsinD的阳性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癌细胞nm23阳性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athepsinD,nm23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转移和远期生存率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根治性放疗后骨转移鼻咽癌患者在其骨转移病灶接受局部放射治疗的生存结果。 【方法】 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231例鼻咽癌骨转移病人纳入这项研究,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比有无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病人的生存差异,并确定其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与没有接受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一组对比(中位生存时间: 15个月),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的一组总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P < 0.001)。与年轻组(≤ 45岁)、孤立性骨转移(单个或两个病灶),和不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一样,骨转移灶放疗是本组患者的独立保护性预后因素(危险比:0.705;95%置信区间:0.536-0.928;P = 0.013)。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不管在孤立性骨转移、多发性骨转移、单个器官转移、多个器官转移,还是在大龄组(> 45岁),接受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组的总生存时间始终优于没有接受骨转移放射治疗组(P < 0.05),但是在年轻组中例外(P = 0.403)。【结论】 对根治性放疗后骨转移鼻咽癌患者实施骨转移灶放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是这个结论需要配对均衡的病例对照或随机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控制性卵巢刺激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和正常排卵妇女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卵源性因子(生长分化因子GDF9和骨形成蛋白BMP15)表达的影响及两组妇女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 收集PCOS患者和正常排卵的不孕妇女共97例,分为4组:22例未经历卵巢刺激(未刺激-PCOS组)和18例经历卵巢刺激(刺激-PCOS组)的PCOS患者,28例未经历卵巢刺激(未刺激-对照组)和29例经历卵巢刺激(刺激-对照组)的正常排卵妇女。收集4组患者的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采用巢式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常排卵妇女的卵母细胞中,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水平在未刺激组分别为24.79 (2.96-109.73)和0.93 (0.05-3.65),在卵巢刺激组分别为149.94 (55.38-387.93)和41.65 (6.50-96.11),两种因子在卵巢刺激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正常排卵妇女的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水平在未刺激组分别为0.02 (0.009-0.21)和0.008(0.001-0.16),在卵巢刺激组分别为0.10 (0.06, 0.18)和0.02(0.01-0.03),两种因子在卵巢刺激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PCOS患者的卵母细胞中,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水平在未刺激组分别为23.83 (2.29-65.72)和0.09 (0.05-29.32),在卵巢刺激组分别为44.81 (5.93-489.19)和0.10 (0.05-11.44),两种因子的表达在未刺激组和卵巢刺激组均没有差异(P > 0.05)。在PCOS患者的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水平在未刺激组分别为0.11 (0.06, 0.16)和0.000 005(0.000 004 8-0.000 009),在卵巢刺激组分别为0.05 (0.03, 0.09)和0.02(0.007-0.03), GDF9 mRNA的表达在卵巢刺激组显著低于未刺激组,而BMP15 mRNA的表达在卵巢刺激组显著高于未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控制性卵巢刺激可以促进正常排卵妇女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的表达,但是对PCOS患者卵母细胞中两种因子的表达没有促进作用,提示PCOS患者卵母细胞中卵源性因子的表达对卵巢刺激的反应性受到抑制,可能影响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从而导致卵母细胞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检测未经过促排卵刺激的PCOS患者和正常排卵妇女卵巢组织中GDF9和BMP15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未经过卵巢刺激的PCOS患者(PCOS组)和正常排卵妇女(对照组)的卵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DF9和BMP15蛋白在未刺激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且呈现阶段依赖性。GDF9蛋白在PCOS早期卵泡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表达滞后(P<0.05),BMP15蛋白在PCOS早期卵泡的颗粒细胞中也存在表达水平降低和滞后现象(P<0.05),但是在PCOS卵母细胞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GDF9和BMP15蛋白在未刺激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均呈现阶段依赖性表达;两种因子在PCOS早期卵泡阶段存在表达水平降低并且滞后现象,提示可能与PCOS卵泡发育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8例正常人血清过氧化物酶(POD)和101例乳腺疾病的血清和组织POD活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血清POD活性高于正常人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乳腺癌组织POD活性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疾病组织,其P值〈0.05和=0.000,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2周,血清POD活性下降,而乳腺良性疾病切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血清POD活性受肿瘤类型,孕激素受体,肿瘤坏死,癌栓和年龄诸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喉鳞状细胞癌DNA含量的FCM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4 例未经治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新鲜肿瘤标本,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测定DNA 含量的3 个主要参数,异倍体(aneuploid)、DNA 指数(DNA Index,DI)和S期细胞比例(S-phase frac-tion,SPF),探索3 个参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4 例喉鳞状细胞癌中,异倍体检出率为83.3% (20/24)。DI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 0.05)。SPF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1,P< 0.05)。提示:(1)DNA异倍体是喉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特征之一;(2)DI和SPF可作为预测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基于侧群(SP)细胞分选方法,从肝癌细胞Huh7和Hep3B中分选SP表型干细胞样肝癌细胞,观察干细胞标记物NANOG基因在该SP表型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肝癌细胞Huh7和Hep3B中的SP细胞和非侧群(NSP)细胞,细胞生长曲线法检测SP和NSP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SP和NSP细胞的侵袭能力,MTT法检测SP和NSP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和阿霉素(DOX)的药物敏感性;Real-timePCR和WB检测SP与NSP细胞中NANOG基因的表达。【结果】肝癌细胞Huh7和Hep3B中分选的SP细胞比例分别为(5.3±0.8)%和(13.49±1.0)%。生长曲线表明Huh7和Hep3B的SP细胞的增殖速度快于NSP细胞(P<0.05),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Huh7和Hep3B的SP细胞体外侵袭能力高于NSP细胞(P<0.05),MTT结果显示Huh7和Hep3BSP细胞对5-FU和DOX有耐药性,高于NSP细胞(P<0.05)。Huh7和Hep3BSP细胞NANOG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是NSP细胞的4.17和5.51倍(P<0.05),NANOG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分别是NSP细胞的3.78和5.01倍(P<0.05)。【结论】肝癌细胞Huh7和Hep3B中分选的SP细胞符合肿瘤干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征,NANOG基因在SP表型干细胞样肝癌细胞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癌基因蛋白P185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瘤P185的表达。结果 P185阳性率为57.7%。P185过表达与乳癌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185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P185与ER共同表达常见,其联合检测是必要的,有利于抗癌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为了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新疆维吾尔族听觉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损害部位及特点。【方法】 70例维吾尔族成人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检查分为轻、中、重组OSAHS患者,选取35例维吾尔族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及分析,通过比较DPOAE的反应幅值及ABR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变化评估听觉功能损害情况。【结果】OSAHS患者 DPOAE各频率(750 ~ 8 000 Hz)的反应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ABR检测,轻中度OSAHS组与对照相比,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OSAHS组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潜伏期均较对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轻中度组与重度组OSAHS相比波Ⅰ、Ⅲ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SAHS的病情程度与BMI、阻塞部位、鼾声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关系密切(P < 0.05),并且不同病情程度的OSAHS患者的DPOAE检出率、ABR异常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SAHS对维吾尔族听觉功能有损害,其中耳蜗主动听觉功能降低,尤以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可能合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中枢段及听觉中枢的损害,需联合DPOAE和ABR综合评估筛查听觉损害,尽早发现,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单克隆抗体C-erbB-2肿瘤蛋白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简称C-erbB-2表达)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erbB-2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55.9%(47/84)。(2)C-erbB-2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复发/远必转移、5a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而仅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2a死亡率有关(P<0.005及P<0.05)。(3)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C-erbB-2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均无关(P>0.75)。结果提示C-erbB-2表达不宜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阴茎癌病理N分期是否具有更好的预测预后价值。 【方法】 1999年到2012年共110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按照第6 版和7 版 UICC-AJCC 病理N分期系统分期。Kaplan-Meier法进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DSS) 分析并采用Log-rank 检验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测模型比较,概率比卡方检验(LR)、AIC标准和c-index一致性系数作为预测模型的评估标准。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第6版分期pN1、pN2、pN3患者的3年DSS分别为89.6%、55.2%和32.5%,pN2与pN3患者之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6)。按照第7版病理N分期标准,旧版pN2期患者中16例升期为pN3,6例pN3期患者降期为pN2。第7版分期pN1,pN2,pN3患者的3年DSS分别为89.6%、65.0%和31.2%,各组之间的D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结结外侵犯和结内转移患者,3年DSS分别为73.1%和23.9%(P < 0.001)。模型评估结果显示第7版病理N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预测预后准确度。【结论】 UICC-AJCC第7版病理N分期能更好地预测阴茎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评估月经早期外周血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对IVF-ET助孕中卵巢低反应(POR)和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208例行第一周期IVF/ICSI助孕的病人,年龄20~ 44岁,排除PCOS患者。采用低剂量长效GnRH激动剂长方案。主要指标为 ①IVF治疗周期前3个月内月经周期第1 ~ 3天外周血FSH、LH、雌二醇(E2)、总睾酮(T)和DHEAS水平;经阴道B超检测AFC和平均卵巢容积(MOV);②IVF-ET中的卵巢刺激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不孕女性中DHEAS水平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各年龄层间无显著差异。年龄<35岁的女性中,DHEAS水平与基础FSH、基础FSH/LH、基础E2、AFC、MOV、COH后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均无关。35≤年龄<40岁的女性中,DHEAS水平与基础FSH显著负相关(r= -0.28;P = 0.011);POR组DHEAS水平显著低于非POR组;妊娠组DHEAS水平显著高于未妊娠组。对于35≤年龄≤44岁的女性, DHEAS是预测其卵巢低反应较可靠的指标(ROC-AUC:0.838),界值2.58 μmol/L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5%(OR 0.998; 95%CI 0.996-0.999; p=0.023);但不能可靠预测妊娠结局(ROC-AUC:0.662,P = 0.04)。 【结论】 本研究认为外周血DHEAS水平是35≤年龄≤44岁病人中卵巢反应的保护因素,作为单一指标时对该人群卵巢低反应发生有适中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不妊娠结局的预测不可靠。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确认这组病人中伴随低水平DHEAS的低反应患者进行DHEA预处理后是否能够获益。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侧数对非手术胸段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及胸段食管鳞癌放化疗预后因素。 【方法】 将395例接受同期放化疗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分为五组:A组,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B组,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C组,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伴有其他远处转移;D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伴有其他远处转移;E组,其他远处转移。研究终点是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A、B、C、D、E组的3年OS分别为 47.6%、46.4%、33.5%、14.8%、5.7%(P = 0.000);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5.2%、39.5%、26.4%、4.9%、4.3%(P= 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长度、T分期、M分期、化疗方案及疾病分组对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化疗方案及疾病分组为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与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比,胸段食管鳞癌伴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好,可考虑视为区域性病变。性别、T分期、同期化疗方案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侧数是胸段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三阴乳腺癌患者RAD51 135G>C多态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标准化疗、放疗的62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PCR-RELP)技术分析临床标本中RAD51 135G>C多态性,随访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后做生存曲线.结果 存在RAD51 135G>C多态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7.00 ±5.55)和(89.00±10.40)个月,无RAD51 135G>C多态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99.00 ±4.26)和(103.00 ±4.30)个月,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9和0.015).结论 三阴乳腺癌患者RAD51 135G>C多态性与患者生存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一项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氧射流雾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气的影响。【方法】对32例COPD患者氧射流雾化前后血气进行比较。【结果】COPD患者氧射流雾化治疗前后PaO2、PaCD2和SaO2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氧射流经不影响COPD患者血气,适合使用氧射流雾化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及PCR-SSCP技术对58例乳腺肿瘤c-erbB-2癌基因表达及p53抑癌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中c-erbB-2表达率为38%,p53表达率为52%,导管内乳头状瘤均为阴性;c-erbB-2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P<0.01)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与雌激素受体状态呈正相关(P<0.01);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且倾相于≥2cm的肿瘤;两基因的表达均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两基因间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每一基因的改变均可作为不依赖于淋巴结状态的独立预后指标。PCR-SSCP分析表明,15例p53基因表达阳性病例中4例于外显子5,6例于外显子7有该基因的突变(67%),说明乳腺癌p53基因突变也多发生于其突变热点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手术创伤对脊髓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将10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n= 6),不做任何处理;麻醉组(A组,n = 24),仅行丙泊酚静脉麻醉;手术组(S1、S2、S3组,n = 24),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分别进行伤口大小为1、2、4cm的腹部手术,切割损伤至肌肉层。术后6 h、1 d、3 d、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HMGB1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OD),同时观察后足底机械痛阈(MT)和热痛阈(TL)的变化。【结果】 ①腹部创伤后胸段脊髓HMGB1表达上调,术后1 d开始明显增多,3 d达到峰值,7 d有所恢复,以上3个时点各手术组的OD值与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HMGB1的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术后1 d,S3组的OD值(0.342 ± 0.009)明显大于S1组(0.238 ± 0.005,P= 0.000)和S2组(0.247 ± 0.008,P = 0.000);术后3 d,S3组的OD值(0.396 ± 0.008)明显大于S2组(P = 0.003)和S1组(P= 0.000),S2组(0.335 ± 0.006)明显大于S1组(0.282 ± 0.007,P = 0.006);术后7 d,S3组的OD值(0.298 ± 0.004)明显大于S2组(0.258 ± 0.004,P = 0.008)和S1组(0.245 ± 0.004,P = 0.006)。③术后6 h各手术组的机械痛阈均开始下降,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创伤程度正相关,S3组的机械痛阈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P= 0.013)。 【结论】 HMGB1参与手术应激与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慢性手术疼痛的形成可能与HMGB1的持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8例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患者和42例健康正常人血浆胃动素(MTL)浓度。结果显示:①MSOF患者危重期血浆MTL浓度较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MSOF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随着衰竭脏器的增多,MTL浓度也随之增高(P<0.01);③MSOF组中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胃肠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患者MTL水平明显高于无合并上述系统脏器衰竭者,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④MSOF患者血浆MTL水平与病情危重度评分吴正相关。本文对MSOF患者血浆MTL水平增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深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