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初发1型糖尿病 (T1DM) 患儿的血脂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将 2012-01-01—2017-12-3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确诊的 348 例 T1DM 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汇总,比较T1DM 患儿与 40 例对照组儿童的血脂差异。对 T1DM 患儿根据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n=153)与血脂异常组(n=195),比较两组患儿血脂各项指标差异。根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分为<11.5%(n=116)、11.5%~13.5%(n=109)、>13.5%(n=123)3组,比较3组患儿间的血脂差异等。结果 (1)T1DM 患儿的总胆 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等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为 TC(mmol/L)(4.29±1.07 vs. 3.85±0.67,P<0.05)、 TG(mmol/L)(1.29±1.40 vs. 0.82±0.50,P<0.01)、LDL(mmol/L)(2.61±0.91 vs. 2.17±0.57,P<0.01)等。(2)T1DM 患儿血脂异常发生率为 56.03%,血脂异常组患儿 HbA1c (%)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12.93±2.16 vs. 12.10±2.37,P<0.01)。(3)HbA1c 越大的患儿其 TC、TG、LDL等越高。结果为 TC(mmol/L)(3.96±0.78 vs. 4.12±0.94 vs. 4.75±1.25,P<0.01)、TG(mmol/L)(0.91±0.50 vs. 1.38±1.72 vs. 1.56±1.60,P<0.01)、LDL(mmol/L)(2.34±0.72 vs. 2.38±0.73 vs. 3.05±1.03,P<0.01)。结论 T1DM患儿的血脂异常发病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高;血糖越高的患儿其血脂异常状态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和胰岛素用量的因素.方法 本院内分泌科2003-2008年收治的T1DM患儿68例.对其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其分为初诊组和复诊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酮症酸中毒(DKA)和非DKA组,观察影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因素,在年龄、初诊、感染和并DKA等情况下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结果 68例患儿均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天数为(4.37±1.60) d,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1.22±0.34) U/(kg·d);初诊组和复诊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非感染组达标时间明显均较感染组、并DKA组短(Pa<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并DKA组基础胰岛素用量大(Pa<0.01),小年龄组胰岛素输注管堵塞和发生低血糖例次明显多于大年龄组儿童.结论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T1DM患儿存在着差别,小年龄组胰岛素泵使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DKA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降低该类患儿DKA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17例T1DM患儿,其中169例发生DKA患儿为DKA组,48例未发生DKA患儿为非DKA组。分析T1DM患儿发生DK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T1DM患儿发生DKA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217例T1DM患儿中DKA发生率为77.9%(169/2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DM患儿入院随机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hemoglobin A1c, HbA1c)、血酮高、甘油三酯高与发生DKA密切相关(分别OR=1.156、3.203×1015、20.131、9.519,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C-统计量为0.95,列线图模型预测T1DM患儿发生DKA的风险与实际发生DKA的风险平均绝对误差为0.004,说明模型整体预测能力较好。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初发1型糖尿病(T1DM)患儿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严重程度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收治的167例初发T1DM患儿临床资料,比较T1DM患儿中非DKA,轻度、中度、重度DKA四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甲状腺功能状态差异,分析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167例初发T1DM患儿中,男81例、女86例,中位年龄6.5(4.0~9.9)岁,中位病程14.0(7.0~28.0)d,非DKA组104例、轻度DKA组20例、中度DKA组16例、重度DKA组27例。各DKA组(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pH值及HCO-3显著低于非DKA组,而阴离子间隙(AG)、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DKA组;重度DKA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初发T1DM儿童中,甲状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儿不同依从性的原因与对策。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T1DM患者278人次,采用自行设计的T1DM胰岛素泵治疗调查问卷,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T1DM患者278人次中,85.25%(237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14.75%(41人次)拒绝胰岛素泵治疗。<3岁患者中58.33%(21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3岁患者中89.26%(216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P<0.01);第1次接触胰岛素泵者208人次中82.69%(172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曾使用胰岛素泵或是否接触过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中92.86%(65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P<0.05)。同意胰岛素泵治疗者与拒绝胰岛素泵治疗者对T1DM的认识得分(t=2.11,P<0.05)和对胰岛素泵的认识得分(t=10.53,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由同意改为拒绝胰岛素泵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有异物感、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发生低血糖;由拒绝改为...  相似文献   

6.
儿童糖尿病1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糖尿病(D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999年1月-2009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DM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98例DM患儿中,男97例,女101例.均为首诊病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6岁及9~11岁;首诊例数逐年增加,2008年较1999年增加了3.7倍;其中1型糖尿病(T1DM) 174例(占88.9%),2型糖尿病7例(占3.5%),新生儿DM 14例(占7.1%),其他3例(占1.5%).首诊的TlDM患者中,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42.0%;发病前有感染史者55例,与无感染史者比较,DKA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DM家族遗传史者23例.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并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31例;并肝功能异常30例,肾功能异常12例,血脂异常48例,尿蛋白阳性27例.糖化血红蛋白为(12.0±1.8)%;共分析了25例T1 DM患者的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阳性率为28%,胰岛素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20%,谷氮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阳性率为72%.结论 首诊的儿童DM逐年增加,以T1DM为主;新生儿DM增加明显;DKA是T1DM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首诊的T1DM者中,感染是发生DKA的重要诱因;儿童DM常合并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肝肾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糖尿病自身抗体中GADA的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1型糖尿病儿童甲状腺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1型糖尿病(T1DM)儿童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4月T1DM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和CD3+、CD4+、CD8+淋巴细胞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后共获得甲状腺双抗体资料完整的T1DM患儿186例,其中甲状腺双抗体正常143例,甲状腺抗体阳性43例(23.1%),其中双抗体阳性21例。诊断为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3型变异型患儿18例(9.7%)。甲状腺抗体阳性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甲状腺抗体正常组(27.9% vs 14.7%,P<0.05)。甲状腺抗体阳性组患儿年龄大于甲状腺抗体正常组(10.1±3.2岁vs 8.1±4.0岁,P<0.05)。甲状腺抗体阳性组IL-2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抗体正常组(4.48 ±1.27 pg/mL vs 2.82 ±0.84 pg/mL,P<0.05),而其CD3+细胞比例低于甲状腺抗体正常组[(61±11)% vs (66±11)%, P<0.05)]。结论:儿童T1DM甲状腺抗体阳性率增高可能与遗传背景和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IL-2异常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酮症酸中毒(DKA)患儿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T1DM并DKA患儿30例,于确诊24 h内(DKA 1组)及DKA纠正后10 d(DKA 2组)采血,另选取同期住院的不伴感染、缺氧、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的同年龄同性别患儿30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测定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HIF-1α与VE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HIF-1α及VE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DKA1组HIF-1α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DKA纠正后HIF-1α及VEGF水平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但直至DKA纠正后10 d(DKA2组)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Real-time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物位于预期位置,确定产物特异性。结论 T1DM并DKA患儿CD4+T淋巴细胞HIF-1α与VEGFmRNA水平升高,且DKA纠正后HIF-1α与VEGF mRNA水平不能恢复至正常,这可能与T1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生素A对1型糖尿病(T1DM)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6例T1DM患儿(病程0.5~1年)随机分为干预组(23例)和未干预组(23例),两组均予以胰岛素治疗,干预组服用维生素A (每日1 500~2 000 IU),并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计算两组T1DM患儿的每日胰岛素用量,并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激发后血清C-肽、血清维生素A、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维生素A干预前,干预组和未干预组T1DM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其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维生素A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血清IL-17水平、每日胰岛素用量低于未干预组(P < 0.05),激发后C肽水平高于未干预组(P < 0.05)。结论 维生素A可以保护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机制可能与维生素A改善T1DM患儿IL-17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早期B细胞因子1(EBF1)基因异常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分析EBF1基因异常与B-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初诊的B-ALL 195例患儿EBF1基因异常情况。根据有无EBF1基因缺失将所有B-ALL患儿分为EBF1缺失组和非EBF1缺失组。结果 195例中15例(7.7%)发生EBF1缺失。两组初诊各项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EBF1缺失组无病生存率(DF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明显低于非EBF1缺失组[(59.5±14.8)% vs. (85.5±3.2)%;(55.6±14.3)% vs. (84.2±2.9)%; P均<0.05]。但两组总生存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8.8)% vs. (91.9±2.1)%, P>0.05]。Cox法分析显示在排除多项影响因素后, EBF1缺失仍为影响患儿DFS及EFS的不利因素(P<0.05)。结论 部分B-ALL患儿初诊时伴EBF1基因缺失,EBF1缺失为B-ALL患儿DFS及E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对糖代谢的影响 ,随访10例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 ,分别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胰岛素用量、严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发生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后HbA1c 显著下降 ,治疗前为8.97 %±1.69 %,治疗后为7.51 %±1.17 % (t=2.52 ,P<0.05) ;胰岛素用量无显著下降 ;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表明胰岛素泵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 ,明显降低HbA1c,减少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是儿童及青少年T1DM常规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门诊哮喘患儿中肥胖者所占比例;探究肥胖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2343例哮喘儿童,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358例(15.3%)、超重组476例(20.3%)及体重正常组1509例(64.4%)。检测3组患儿治疗前、随访及规范化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率(FEV1/FVC),用力呼气流量(FEF)占用力肺活量的25%,50%,75%(FEF25%、FEF50%、FEF75%),呼吸峰流速(PEFR)。结果 358例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7(85.8%) vs. 51(14.2%),P<0.01];随着BMI增加,哮喘患儿FEV1/FVC明显降低,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3±9.04 vs. 81.54±9.08 vs. 80.26 ±8.66, F=3.41,P=0.03);随访期间,各组哮喘患儿肺功能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初诊时基础肺功能相比,每次随访各肺通气功能参数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年后,肥胖组哮喘患儿FEF75%明显低于超重组及体重正常组(0.70±0.26 vs. 0.65±0.24 vs. 0.60±0.25,P=0.04)。结论 在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多见;BMI增高与FEV1/FVC降低有关,且降低规范化治疗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效应,表现为治疗1年后肥胖患儿FEF75%较正常体重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赵彦  杨斌  黄乐  吕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8):594-595,610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并低三碘甲状腺氨酸(T3)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91例T1DM并DKA患儿(DKA组)及110例单纯T1DM患儿(非DKA组)血清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观察2组T3、T4下降例数及水平,并将DKA组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观察不同组别中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结果 DKA组易发生T3、T4下降,DKA组T3[(0.54±0.51)μg.L-1]、T4[(5.65±2.80)μg.L-1]与非DKA组T3[(1.02±0.38)μg.L-1]、T4[(9.28±2.85)μg.L-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1)。中、重度DKA组与非DKA组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1),轻、中、重度DKA组与非DKA组T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4,0.000 1)。DKA组与非DKA组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DM患儿甲状腺激素检测的结果主要表现为T3降低,部分伴T4降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降低程度一致,T1DM并DKA患儿的T3、T4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提示T1DM患儿需重视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利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4.
宫内感染对早产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孕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宫内感染动物模型,探讨宫内感染对胎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对早产新生大鼠远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妊娠18 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感染组和高剂量感染组,对感染组分别给予0.3 mg/kg和0.6 mg/kg LPS腹腔内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 h后处死部分大鼠(n=7),取胎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TUNEL法观察胎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部分孕鼠继续怀孕至21 d前诱导分娩,将新生早产鼠饲养至42 d行迷宫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宫内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等病理改变,感染组胎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对照组8.00±0.36 vs低剂量感染组32.41±5.36,高剂量感染组66.41±7.61,P<0.01),且神经细胞的凋亡随着宫内感染的程度加重而增多。感染组大鼠Y型迷宫试验达标所需的训练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对照组56.8±3.7 vs低剂量感染组117.8±8.7和高剂量感染组194.4±13.7,P<0.01),记忆保持中正确反应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0.92±0.06 vs低剂量感染组0.62±0.09和高剂量感染组0.37±0.09,P<0.05)。结论:宫内感染可导致胎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并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影响其远期智能发育。[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69-57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终末期肾病慢性腹膜透析(腹透)患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肾脏风湿科登记并行长期规律腹透治疗患儿,腹透后建立随访档案,要求每3个月来我院随访1次,至少随访12个月,并行随访指标的检查。腹透开始前的基线随访指标以例数表现,腹透后随访指标中的计量计数指标(体检项目、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感染情况)以例次表现,选取每3个月随访时间±3 d时Hb值判断贫血,如符合贫血诊断标准则该阶段随访指标纳入贫血组统计,反之纳入非贫血组统计。 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32例患儿进入分析,开始腹透年龄(8.4±3.7)岁,开始腹透前30例(93.8%)存在贫血;开始腹透后共随访120例次,8例次失访,贫血组57例次(47.5%),非贫血组63例次,贫血组Hb、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2)单因素分析显示:①基本情况: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相比,腹透时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体检项目: BMI、收缩压、舒张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室检查项目:随访12个月,贫血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高于非贫血组[(605±582) vs (386±434) pg·mL-1, P<0.05],血清iPTH在500~1 000 pg·mL-1患儿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PTH<500 pg·mL-1者(P<0.05);贫血组残肾Kt/V值低于非贫血组[(0.35±0.42)vs (0.62±0.63),P<0.05],左心肥厚的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62.5% vs 35.1%,χ2=5.758, P=0.016);贫血组血清白蛋白、总Kt/V、总CrCL、残肾CrCL均低于非贫血组(P>0.05),血尿素氮、肌酐均高于非贫血组(P>0.05);④ACEI使用率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贫血组元素铁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剂量均低于非贫血组[元素铁剂量:(3.5±1.9) vs (4.2±1.2) mg·kg-1·d-1; EPO:每周(134±66) vs (170±62) U·kg-1, P<0.05];⑥感染发生率贫血组高于非贫血组(35.1% vs 19.0%,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PTH水平、残肾Kt/V、感染与慢性腹透患儿的贫血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①慢性腹透患儿血清iPTH水平、有无感染和残肾Kt/V与贫血具有相关性;②强调EPO、铁剂的个体化治疗,在高血清iPTH水平、感染等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EPO、铁剂改善贫血;③应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患儿管理,重视肾性贫血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纠正带泵患儿的误区,充分发挥胰岛素泵的优越性.方法 分析7例T型糖尿病患儿带泵并发酮症酸中毒(DKA)的原因,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对策.结果 7例患儿均出现高血糖,最高血糖>30mmol/L,HbAIc 9.7%.发生DKA原因,4例机器原因(堵管,机器无报警,皮下软管折曲,滑脱);1例因饮食不控制,随意增加胰岛素用量;1例未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致皮肤感染;另1例并发全身感染,未及时就诊.结论 佩带胰岛素泵也会并发DKA,应积极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对策.加强心理及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控制,注意运动疗法,带泵期间多检查泵的工作状态,并积极处理并发症,才能使泵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1型糖尿病患儿反复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分析 1型糖尿病患儿反复发生酮症酸中毒 (DKA)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2 0年来在我院诊治的 1型糖尿病患儿 85 0例次 ,其中因DKA住院 2 2 5例次 ,2次或 2次以上者 5 6例 ,131例次 ,将其分为前 10年和后 10年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DKA患儿占总糖尿病人数比率及反复发生DKA人数相比有显著差异 ,后 10年显著少于前 10年 (P <0 .0 1)。在诱因方面感染占第 1位 ,平均 71.8% ;不控制饮食而暴饮暴食 19% ;因停用胰岛素 9.2 % ,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教育是降低DKA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8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4~17岁儿童青少年的临床资料。POTS组127例,男63例,女64例,平均年龄(11.31±2.53)岁。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127例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对照组,男64例,女63例,平均年龄(11.60±3.27)岁。测量两组儿童身长、 体质量,计算BMI。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病程和晕厥频次:POTS组病程为(8.13±13.76)个月,晕厥频次为(1.45±4.43)次。(2)BMI组间比较: POTS组与对照组比较, 年龄、 身长、 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MI明显降低[(17.32±2.65) kg/m2 vs.(18.17±2.42 )kg/m2, t=2.655, P<0.01]。(3)BMI分类: 体质量过低在POTS组(69.29%, 88/127)高于对照组(56.69%,72/127), 体质量正常在POTS组(29.13%, 37/127)低于对照组(41.73%, 53/127), 组间比较χ2 =4.444, 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POTS组BMI明显降低, 且女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浙江省新诊断儿童1型糖尿病(DM)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及血脂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住院且为首次发病的101例1型DM患儿的年龄发病时间、出生时间、酮症酸中毒(DKA)及血脂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年新诊断的1型DM病人与总住院人数之比高于1999年;男童中12岁以上组病例所占同性别比例高于同年龄组女童(27.5%vs4.9%).新诊断1型DM患儿出生于10月份至次年1月份者多于2~5月份出生者,同期发病的病例与总住院人数之比也明显升高。新诊断病例DKA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非DKA组明显升高。两组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有显著性差异。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并DKA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糖、HbAlc和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儿童1型DM与总住院人数之比早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可能与青春发育有关。初发1型DM患儿的DKA发生率又有回升。1型DM患儿TC、TG与血糖和HbAlc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ж������ν�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危急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死因大多为脑水肿。DKA是由于体内有效的胰岛素浓度绝对或相对减低所致。常合并有胰岛素抵抗或反调节激素产生过多[1]。反调节激素包括:胰高糖素、儿茶酚胺类、可的松、生长激素。绝对胰岛素缺乏常见于1型糖尿病(T1DM)初诊时、T1DM不正规治疗或使用胰岛素泵发生故障者;相对胰岛素缺乏见于各种应激、感染、创伤、胃肠疾病等的反调节激素增加。激素改变的结果是增加肝、肾葡萄糖的产生和外周对葡萄糖利用的受损,最终导致高血糖和血液高渗透性;另外增加脂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