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双节段Hybrid手术(置换节段为C5/6)的颈椎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随访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指标;采用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对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评估;通过颈椎侧位及功能位X线测量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颈椎曲度、矢状面垂直轴偏距、融合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Cobb角、置换节段FSU的Cobb角、置换节段Cobb角、C2-7节段活动度(ROM)和置换节段ROM;利用术前颈椎MRI T2加权成像轴位像C5/6层面评估胸锁乳突肌、颈长肌和颈深伸肌肌群的横截面积,同时评估C5椎体面积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依据Goutallier分级法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并以全部患者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中位数1.5级为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少脂组(Goutallier 0~1.5级)和多脂组(Goutallier 2~4级)。对两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 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 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 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7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切口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正常组(355例)和脂肪液化组(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年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6月,对32例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15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17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104.80±12.60)min、术中出血(134.00±33.55)ml、术后引流量(92.73±13.23)ml,术后VAS评分(1.93±0.59)分、术后卧床时间(2.60±0.38)d,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手术时间(129.18±33.88)min、术中出血(188.53±57.98)ml、术后引流量(125.00±53.29)ml、术后VAS评分(3.17±0.88)分、术后卧床时间(4.03±0.69)d,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及卧床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术中减少手术创伤、保护椎旁肌及准确置入内固定物,是一种微创、便捷、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21-192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持续腰痛(PLB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3例。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包括术后3、6和12个月,疼痛NRS评分50的患者判定为PLBP。记录PLBP发生情况,比较PLBP组与非PLBP组的临床与影像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LB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11例判定为PLBP,占8.94%;其余112例患者为非PLBP,占91.0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合并症、吸烟和饮酒、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量、切口大小、术前LL、矫正LL、术前腰椎活动度和Modic改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LBP组术前腰痛NRS评分显著高于非PLBP组(P0.05);PLBP组L_5 S_1节段手术占比显著高于非PLBP组(P0.05);PLBP组的术前椎旁肌FIR显著大于非PLBP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RS评分、手术节段和术前椎旁肌FIR是PLBP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PLBP的发生率为8.94%,其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腰痛、手术节段为L5 S1和术前椎旁肌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肌间隙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及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每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清肌酸激酶、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影像学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9个月。3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各时间段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第1、3天传统组明显高于肌间隙组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及经皮组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3组两项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均符合微创理念,而椎旁肌间隙入路稍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6例,后正中入路(B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双侧和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不同节段腰椎椎旁肌脂肪浸润比和腰椎-骨盆参数,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双侧CNLBP患者(A组)、20例单侧CNBLP患者(B组)和20例非腰痛志愿者(C组)。在腰椎MRI上获取L3/4、L4/5、L5/S1三个节段椎旁肌的脂肪浸润比(FIR)和脂肪浸润比的不对称性(FIRasy),在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骨盆参数: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PO)、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观察三组腰椎椎旁肌FIR表现,比较CNLBP患者与对照组椎旁肌FIR的差异和单、双侧CNLBP患者腰椎-骨盆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NLBP患者椎旁肌FIR与腰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年龄、性别比和体重指数(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组L4/5、L5/S1左右两侧腰大肌FIR、L4/5左右两侧竖脊肌FIR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痛侧与非痛侧FI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C组,A、B组多裂肌FIR更高(P0.05)。A组与B组的PO、LL、PI、PT、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LL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L5/S1腰大肌的FIRasy存在负相关(r=-0.460、-0.425,P0.05),与L3/4多裂肌的FIRasy存在正相关(r=0.459,P0.05);SS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存在负相关(r=-0.496,P0.05)。B组PI、PT与L5/S1腰大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490、0.516,P0.05);LL、SS与L4/5竖脊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503、0.523,P0.05)。结论:CNLBP患者的多裂肌表现出更高的脂肪浸润,单侧和双侧CNLBP患者腰椎旁肌FIR的对称性表现差异和不对称的脂肪化(左右两侧腰椎旁肌FIR的差值)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评价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对椎旁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45例采用MIS-TLIF与开放性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采用MIS-TLIF20例(微创组),采用开放性TLIF25例(开放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5 d血清肌酸激酶(CK)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前、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MRI测量术前、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多裂肌横截面积(Mcs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4~38个月随访,平均24.4个月。微创组术后1 d血清CK水平及术后1、3 d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血清CK、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各有11例患者进行腰椎MRI检查,微创组无论在手术节段还是邻近节段,Mcsa变化率均显著小于开放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开放性TLIF相比,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能明显减少椎旁肌损伤和系统炎性反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 LP)固定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节段:L2, 3 1例、L3, 4 16例、L4, 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  相似文献   

13.
《中华骨科杂志》2022,(11):706-714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 男54例, 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 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各个椎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3个月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0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JOA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JOA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固定伤椎不置钉与伤椎置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轻中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轻中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55岁(39.4±8.4岁),男33例,女27例,骨折节段:T11 3例,T12 8例,L1 10例,L2 6例,L3 2例,AO分型均为A3型,载荷分享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为3~5分,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4分,随访时间超过1.5年(18.8±2.8个月)。其中伤椎不置钉组(SSPF组)29例(4钉固定),伤椎置钉组(PSFFV)31例(6钉固定)。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节段、LSC评分、TLIC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与费用,术前、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楔形角、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骨折愈合时间,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节段、LSC评分、TLIC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SPF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优于PSFFV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均未出现血管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的伤椎椎体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后1周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与术后1周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椎体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重返工作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伤椎不置钉与伤椎置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轻中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安全、有效,能恢复及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8.2岁。其中31例采用单侧显露完全保留一侧椎旁肌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肌肉保留(muscle-preserved,MP)组;45例采用常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常规(open-door laminoplasty,LP)组,随访16.3±5.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58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或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