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当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在2016年1月开始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将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采用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作为对比依据。结果 (1)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当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争取最佳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B型钠尿肽(BN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士为对照组,检验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VEF>50%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LVEF<50%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较心功能正常患者要高;通过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0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9例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诊后给予心理护理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与预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患者例数2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在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风险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清白细胞介素-32显著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的水平较低则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中,血清白细胞介素-32在6.26ng.L-1之下时,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48.00%(96/200);血清白细胞介素-32在6.26ng.L-1之上时,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10.00%(20/2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2水平较低则较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马丽娟  董春亚 《吉林医学》2012,33(23):5143-514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方法:按性别对2003年~2010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圆形分布分析。结果:男女性发病高峰月份分别为11月份和1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发病高峰为10时06分和20时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女性)的护理时间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缺血后处理对心率震荡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43例缺血后处理,再行PCI,1周末,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率震荡及氧自由基、超氧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和肽素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该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该院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取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和肽素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l(0.398±0.251) μg/L、和肽素浓度(145.18±113.02) P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CTnI(0.001±0.020) μg/L、和肽素浓度(7.16 ±2.53) Pmol/L(P<0.05).结论:和肽素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对其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通过结合临床检查最终得到确诊,包括1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7例右室心肌梗死,1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75例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后,72例痊愈,3例死亡(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心力衰竭)。结论:临床诊断时,对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常规镇痛效果较差,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及时对其进行心肌酶学和心电图动态观察,以便于及早发现并对患者开展早期溶栓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以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2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 1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男性多于女性,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大小改变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正常。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症状多不典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重构者较多,心功能多降低。40~74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不明显,预后较好。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明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B型尿钠肽(BNP)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纳入实验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多支组,同期选取我院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纳入对照组。入院48h内,采用ELISA法测定3组血清中尿钠肽的浓度,并分析该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对照组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单支组以及多支组,单支组患者BNP浓度显著低于多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 657,P <0. 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清BNP的浓度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比,在早期诊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临床医生评价患者病情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游水彬 《四川医学》2013,34(7):1127-112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干预后1周和出院后1个月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结果组间比较,心理干预组患者的得分水平低于常规干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采用我院所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过去10年中,一些西方国家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所下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遵循一定的季节性模式。本文调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变化是否与季节的任何变化有关。方法:此研究基于由丹麦北日德兰半岛医院出院登记处选出的从1983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期间第一次住院的179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季节性。结果:发病率每年降低3.2%(95%CI2.7%~3.3%)。入院率依赖年龄而非性别遵循不同的季节性模式。对于<59岁的患者群体,其季节性模式为一个宽大的春天高峰(4月/5月)和一个较小的秋天…  相似文献   

14.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CK、CK-MB、LDH以及HCY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CK、LDH以及HCY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5%、82.5%、75%和57.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原因.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初诊误诊的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2例(46.2%);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6例(23.1%);误诊为其他心血管疾病5例(19.2%);误诊为其他疾病3例(11.5%).结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容易造成初诊时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心脏肌钙蛋白I(cTnI)及血压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间以剧烈胸痛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主动脉夹层患者154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2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组33例.入院后10 min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  相似文献   

17.
王玉鑫 《黑龙江医学》2022,46(5):619-621
目的:探讨渐进式阶段性康复联合康复日记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康复及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康复日记进行护理干预)和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渐进式阶段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就诊方式(是否通过120急诊救护车接回或自行至急诊科就诊)评估哪些急性胸痛患者更倾向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院前急性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评估相应指标。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548人次因胸痛至急诊就诊,占同一时期急诊就诊患者的5%。53例次为反复多次就诊患者,只有485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8.6±2.4)岁(SD 15.7),女性患者占44.5%,只有121例(27.3%)由急救车送入。45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由急救车送入15例,自行就诊30例,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2.4%比8.2%,OR(95%CI)=1.6(0.8~3.0),P=0.172],最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由120接回的患者仅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3.3%(15/4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对于以上两者方式就诊的急诊胸痛患者应给予同等的关注及急诊处理。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梗死部位:前壁例,前间壁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安阳地区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根据PLR预测患者5年后死亡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随访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