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2.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亚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32-5333
脑卒中所引起的偏瘫后遗症中患步态异常最常见,直接影响到患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步态参数分析可以准确客观地找到患步态异常原因,现就偏瘫康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和发展作一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班文明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27-1128
目的:观察采用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治疗,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平衡功能(FMA-B)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 周后分别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可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化的步态分析系统在康复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使定量、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成为可能。步态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评价偏瘫患者的  相似文献   

6.
偏瘫步态的康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1步态分析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  相似文献   

7.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可否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模式的程度。方法:120例60岁以下的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康复组从病后平均第8天开始进行床边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训练过程中强调股内收肌群,屈髋、屈膝肌群,胫前肌群及躯干肌的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科常规治疗。结果:经过平均72d的观察,康复组患者独立步行时不伴有明显的偏瘫步态模式(髋关节外旋、外展、“划圈”)38例(63.3%),而对照组仅11例(18.3%);康复组髋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组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达Ⅱ级和Ⅲ级者分别是56例(93.3%)和39例(65%),对照组分别是39例(65%)和18例(30%)。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减轻偏瘫步态模式的程度,提高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减重踏车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康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残率约为86.5%,2/3为永久性运动功能损伤,其中偏瘫成为最主要的后遗症。因此,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步态和体能,改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最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病程为8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R+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步速、步宽、支撑相百分比、膝关节活动度等步态参数。 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提高、步宽缩小,患健侧支撑相比值、步态不对称性指数、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等参数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VR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行中关节活动角度,对提高步态稳定性、改善步行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i00例伴有行走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康复治疗前后(3个月)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态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的评价指导下进行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则不依据步态分析检查结果进行训练。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异常步态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指导步行训练可有效地矫正或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健康人和穿戴假肢的下肢截肢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表明该系统可提供运动学参数和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由此分析假肢穿戴者与健康人各关节运动的差异。将三维步态分析应用于截肢患者康复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典型偏瘫步态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在社区医院接受系统的步行训练,每周5次,连续干预3个月;对照组25例,在家中自行步行训练,每周随访1次。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个月、3个月后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及生活满意度评分(SWLS)。结果两组在治疗1个月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生活满意度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中开展步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典型偏瘫步态,提高患者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规范化康复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56名脑卒中偏瘫恢复期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名,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脑卒中偏瘫恢复期规范化康复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干预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个月后,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焦虑评分:1—2个月后,实验组降低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评分:1个月后,试验组降低分大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试验组降低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恢复期规范化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持续康复的疗效。方法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短期康复组和持续康复组,各30例。短期康复组在早期康复1个月后给与指导性康复建议回归家庭;持续康复组继续在卒中病房或具有康复专门机构的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持续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短期康复组(P<0.01)。结论持续性康复治疗可以保持康复的连续性,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偏瘫患者药熨配合中医推拿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药熨配合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药熨法:取吴茱萸50g、莱菔子50g、白芥子50苦、菟丝子50g、苏子50g干燥成熟种子放入小布袋内充分摇匀,放入微波炉内(旁边放1小杯水)用高火加热2-3min,达70~80℃,将药袋放到患肢用力来回推熨;中医推拿:由专业治疗师为患者进行穴位推拿,护士协助其进行坐站走康复练习等。连续施护8周后瘫侧上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7例,2~4级24例,~6级35例;瘫侧下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8例,2~4级12例,~6级46例;治疗后步行能力1级6例,2级15例,3级21例,4级24例。认为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要做好:(1)非活动时瘫痪肢体需功能位摆放;(2)预防和治疗瘫痪肢体痉挛;(3)掌握患者残存机能的范围和程度,以便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药熨时掌握药袋的适宜温度,不可在皮肤病变及破损处行药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脑卒中步行机器人训练中所体现的现代脑卒中康复理念;以美国AutoAmbulator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为例,提出步行机器人训练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从临床应用角度对步行机器人的功能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