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犬牙槽骨牵张成骨(alveo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骨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骨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骨行牙槽骨切开术,植入2枚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 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 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骨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骨形成早期,〉4~8周为中期,〉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骨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骨含量相当。结论在牙槽骨牵张成骨的固定期,新骨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相似文献   

2.
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并在动物实验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实验动物为成年杂种犬6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直径3.75 mm,长5 mm。螺纹状钛种植体,直径3.75 mm,长度10 mm。先拔除犬的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牙槽嵴萎缩模型。3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个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2月后拆除牵张器,植入两枚螺纹钛种植体。3月后处死动物,取带种植体标本进行临床检查、放射学检查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组织相容性良好,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0.50)mm。植入后3月检查发现种植体和周围组织愈合良好,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骨结合。结论: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该器材的国产化和推广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牙槽骨垂直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较大距离对牵张成骨的早期影响.方法 自行研制双向牵张器.杂种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d后以每天1mm的速度牵张,垂直牵张高度为6mm.垂直牵张完成后,每只犬的随机一侧作为实验侧,于牵张结束后第2天一步将移动骨段颊向移位3 mm,另...  相似文献   

4.
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成年杂种犬10只,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1磨牙,实验组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及术后1、5、13周测量术区颌骨高度,拍X线片,分别在牵张完成后1、3个月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牵张器就位后骨块即开始牵张升起,术后1周达7.5~11.5mm,其后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3个月骨密度与周围牙槽骨接近。组织学观察牵张区早期有胶原束形成,随后钙化成骨。结论 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可成功牵张增高犬下颌后牙区牙槽嵴,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在1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将rh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一侧下颌骨切开处,另一侧单纯植入胶原作对照。用自行研制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 mm,在牵张结束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扫描电镜及Ca/P元素测定。结果 下颌延长后两侧牵张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的一侧牵张骨痂中的新骨组织比对照侧多而成熟,钙化程度较高。结论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可能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快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建立可靠的实验平台。方法:选择8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4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牵张完成后即刻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张成骨区;另外4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结果:接受牵张成骨手术的4只犬,双侧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1cm,前牙出现反合,无实验犬死亡。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实验组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组,X线观察实验组牙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组织学观察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以Beagle犬为实验对象,用成品牵张成骨器借助种植支抗钉和自制的牙移动装置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可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硬腭部骨质缺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间期牵张区新生骨质的Ca、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家猫20只为实验对象。其中18只动物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5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P-0.4mm的速度,每日两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牵张术后第2、4、6、8及12周分别对3只动物施以安乐死,取标本测定Ca、P元素能量谱曲线并计算Ca、P元素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结果与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及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对比。结果通过对新骨的Ca、P元素能量谱、Ca/P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的分析可将DO后的固定期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左右为新骨形成早期,4-6周为中期,8-12周时为后期,显示了新骨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结论牵张推移骨运送盘至健侧裂隙缘后,牵张间隙有规律地为新骨组织完全修复,最终恢复骨连续性且结构正常。DO新生骨组织显示了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证明D0的成骨活动未经过软骨中介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DO的成骨方式和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标本取自6只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X线能谱仪测定新骨Ca/P原子个数比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骨组织生成,其骨质密度和钙、磷元素含量随牵张后固定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正常骨组织。结论山羊下颌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牙槽骨垂直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较大距离对牵张成骨的早期影响.方法 自行研制双向牵张器.杂种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d后以每天1mm的速度牵张,垂直牵张高度为6mm.垂直牵张完成后,每只犬的随机一侧作为实验侧,于牵张结束后第2天一步将移动骨段颊向移位3 mm,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改变移动骨段的颊向位置.7d后处死动物并行墨汁灌注,进行临床检查,双能X线检查牵张区骨密度,组织学检查及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结果 实验动物均能很好地耐受实验操作,实验侧移动骨段在垂直牵张后可较容易地颊向移位3mm,实验侧与对照侧牵张区内都有新生骨组织生成.双能X线检查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平均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有平行于牵张方向的血管生成,未见明显的血管破坏,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牙槽骨垂直牵张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可对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塑形,避免轴向移位.这种操作并没有明显破坏其早期的血管生成及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牵张技术修复犬硬腭骨缺损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新骨形成的结构特点 ,研究新骨形成的连续过程及规律。方法 实验组动物 5只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使用牵张成骨技术 ,以每次 0 .3mm ,每日 2次的速率牵张关闭裂隙 ,裂隙关闭后每隔 14d以 2 5mg/kg体重为动物肌肉注射四环素 ,分别在裂隙关闭后 2周处死动物 1只 ,6周、10周各处死动物 2只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 ,进行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牵张保持期第 2周 ,牵张区为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其间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 ,在骨切开边缘区域可见散在荧光带。 6周时 ,牵张区成骨活跃 ,出现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骨小梁 ,其间仍可见钙化度低的类骨基质 ,并出现沿骨小梁排列的强荧光带。 10周 ,逐渐成熟的新骨呈现较粗壮的骨小梁 ,钙盐沉积 ,钙化程度高 ,可见较成熟的哈佛氏系统 ,此时因骨改建活跃 ,荧光沉积呈现不连续的线段状。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 ,不同时期新骨的钙化程度及骨改建活跃程度不同 ,新骨组织最终改建成熟而完成硬腭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1.
双向牵张器增高牙槽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双向牙槽骨牵张器,通过建立萎缩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犬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自行设计双向牙槽骨牵张器装置。实验动物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d后,以1mm/d速度牵张,共牵张6d。第1组于牵张过程中逐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第2组于牵张完成后第2天,一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至术前预定位置,2个月后对牵张区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动骨段均达到术前预定的高度及颊向位置。牙槽骨的高度平均增加5.5mm±0.23mm,移动骨段颊侧移位平均为2.6mm±0.17mm。X线及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双向牵张器能在垂直向及颊舌向上精确控制牵张方向.并能在垂直牵张过程中或牵张完成后,改变移动骨段位置。避免牙槽骨牵张成骨常见的并发症:轴向移位。  相似文献   

12.
《口腔医学》2013,(7):456-460
目的初次探讨自行研制的可降解AZ31镁合金牵引器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的成骨情况和材料的降解性、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12只杂种犬为实验动物。截骨术前3个月拔出12只犬单侧3颗磨牙。然后,12只犬均行一侧下颌骨截骨术,安置自行设计的镁合金和不锈钢牵引器。经5 d间歇期后,两组以0.3 mm/8 h的速度牵张7 d进入固定期。固定期4周处死12只动物,标本进行牙槽骨垂直向高度测量、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肝、肾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实验组平均增加(6.300±0.018)mm,对照组平均增加(6.307±0.027)mm,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牵张间隙中均可见活跃的成骨细胞和骨小梁结构,以及少量成熟的骨组织。镁合金表面有较明显的腐蚀产物。实验组肝、肾病理观察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自制ZA31镁合金牵引器在牵引完成后4周可提高下颌骨的高度,且骨质生成良好。镁合金在下颌骨内有一定的降解速度。镁合金对肝脏和肾脏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种植型骨牵张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种植型骨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及骨结合情况。方法:杂种犬6只,拨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2周后随机选取一侧犬下颌牙槽嵴,矩形截骨,植入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1周后垂直牵引加高牙槽嵴,1次/d,1.05mm/次,共加力牵引4d,固定6周,并进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除一枚牙种植型牵引器因伤口感染发生松动而取出外,其余牵引器与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牙槽嵴平均加高4.00mm,X线显示牵引6间隙消失,牵引器的周围骨组织密合,组织学观察牵张间隙被成熟新生骨修复,牵张器-肌界面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结论:种植型骨牵张器可用于垂直牵张加牙槽嵴,并可发生骨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缝牵张成骨过程中ALP、BGP 、Ca含量变化与新骨形成的关系。方法:牵张成骨后的标本经过匀浆、离心,进行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测量新形成骨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利用骨钙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骨钙素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钙含量。结果:骨中碱性磷酸酶在牵张成骨后1周明显升高,3周达到峰值(3.42±0.35) U/g,5周有所下降,8周时接近对照组水平;骨钙素的水平在牵张成骨后有所增加,3周明显上升,牵张成骨后5周达到峰值(74.86±2.71) ng/g,8周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实验组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牵张成骨进行,钙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牵张成骨后5周,实验组钙含量明显增高,8周时钙含量(46.56±2.20) mg/g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牵张成骨时大量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先后形成,牵张区钙化迅速,促进新骨质形成。  相似文献   

15.
犬颧骨牵张成骨后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颧骨牵张成骨效果,探讨种植体植入时机。方法:以6只犬为实验动物,制造上颌骨颧突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大型缺损,施行颧骨牵张成骨,每次1.0mm,每日1次,连续10天,共牵引10mm,固定期X线观察,分别于8、12、16周取材,行骨密度分析、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6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牵张区新骨生成顺利,快速,于固定期8周时,新骨形成良好,但骨质结构、密度和成熟状况与正常骨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此后,各项指标进行性加强,至16周时,新生骨骨质结构已接近于正常骨,并具备相当的密度。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在固定期8周时,新生骨生成良好,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此后,骨质不断改建和成熟,骨密度进行性加强,固定期16周时,新生骨在成熟状况,厚度、密度等方面接近于正常骨。固定期8-12周时可考虑种植体植入。  相似文献   

16.
牵张成骨矫治腭裂新骨生成区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期牵张生成的新骨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建立12只动物的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0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日2次,每次014 mm的速度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术后固定期第2、4、6、8及12周分别安乐处死2只实验动物,切取标本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动物各2只)观察结果对比。结果:第2周时,牵张区以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为主,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新生骨小梁钙化程度低。第4~6周时,成骨活动极其活跃,骨小梁较致密,其表面密集排列成骨细胞。新骨呈/蜂巢样0结构。第8~12周时,骨小梁结构逐渐钙化成熟。实验对照组裂隙创缘处无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以原位产生新骨,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术后早期即有膜内成骨的新骨形成,并最终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下颌牵张成骨中髁突胶原的变化特征 ,探讨牵张成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幼年狗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固定期的不同阶段 (0周、2周、4周、8周 )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 :Ⅲ型胶原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至 4周达到顶峰 ,随后逐渐减弱。结论 :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中 ,幼年狗颞下颌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 ,表现为软骨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能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牵张成骨后牵张新骨中不同时间点牙移动的异同,探讨牵张成骨后牙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以8 只beagle犬为实验对象,I组为牵张成骨后第2周进行牙移动,II组为牵张成骨后第6周进行牙移动.应用实体测量、X线片、HE染色等方法,对移动牙的牙根、牙周以及牙槽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牵张成骨后第2周和第6周用相同的力值将牙齿往新骨区牵引,第三前磨牙与第四前磨牙之间的距离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成骨后第2周与第6周2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力值下,牵张成骨后第2周开始牙移动的速度要比第6周快,但第2周移动牙的牙周吸收较第6周的严重.  相似文献   

19.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下颌前部垂直牵张成骨在种植义齿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下颌前部牙槽骨垂直高度不足,并进行种植义齿治疗下前牙缺失。方法应用国产骨牵张器对3例外伤后多个前牙缺失伴有严重骨缺损、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进行下颌前部垂直牵张成骨,牵引增高下颌骨至理想的高度并固定2个月后,去除骨牵张器,同期植入牙种植体,术后3个月完成种植修复。结果3例患者骨牵张手术伤口愈合良好,牵引顺利,平均牵引增高下颌骨8.2 mm。X线检查牵引骨块生长良好,无明显骨吸收。二期手术时未见明显感染,固定骨和牵引骨之间的间隙内充满了新生骨,牵引骨块稳固。共植入骨内种植体14颗,3个月后完成种植二期手术和种植修复。1年后复查,种植体稳固,咬合功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牵张成骨技术是治疗下颌骨前部严重骨缺损牙槽骨高度明显不足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为牙种植术提供足够的骨量。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下颌前牙区种植义齿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