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肺切除、体外循环、肺移植、肺动脉栓塞等病都会造成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肺移植后肺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缺血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肺门和肺动静脉,未阻断;缺血再灌注组肺缺血1 h后再灌注2 h;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给予3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然后恢复再灌注2 h。实验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 < 0.05),而缺血后处理组增高不明显,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含量和活性均降低(P < 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病理检查见肺泡壁增厚,有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缺血后处理组肺泡壁增厚和水肿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有部分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所降低。结果提示,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肺缺血再灌注后炎症细胞聚集、氧自由基产生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从供体肺的保存到移植后再灌注造成严重的移植损伤是造成肺移植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肺容易造成病理损伤,所以任何造成肺泡血氧交换和肺血管循环障碍均会导致肺缺血,在长达几小时的肺移植过程中,由于肺通气血流障碍而造成严重的肺缺血是不可避免的.而单个器官血液供需失衡会导致严重的组织缺氧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后续再灌注又进一步增强了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细胞死亡程序,这些途径均对肺移植病人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而研究和探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免疫途径及其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抗细胞凋亡在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细胞凋亡及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apoptosis,organ transplantatio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39篇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下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变化,抗凋亡治疗与防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几方面进行了叙述。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抑制细胞凋亡可以有效的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上也有多种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目的:探讨氢盐水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ZIVIN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并采用氢盐水治疗(设为氢盐水组),同时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氢盐水组兔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于再灌注后6,12,24,72 h明显优于模型组(P < 0.01)。再灌注后72 h,与模型组相比,氢盐水组丙二醛浓度降低(P < 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脊髓前角大量运动神经元细胞坏死,胞浆内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氢盐水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完整,仅有少量运动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未见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模型组见大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氢盐水组见脊髓前角少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证实,氢盐水可抑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犬慢性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利用4只杂种犬建立慢性肺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慢性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计算受损肺泡百分率。结果 缺血期:左肺部分区域灶性肺泡出血及肺泡膨胀不全,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溶解,同例对照右肺正常;再灌注期:左肺肺泡出血加重,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有水肿液,肺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受损肺泡百分率明显增加,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溶解加重,并出现肺泡上皮细胞坏死,同例右肺较左侧病变轻。结论 肺组织缺血期损伤不明显,再灌注期出现比较明显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颈椎病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的关键。 目的:对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进行阐述,探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1979至2012年,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cervical instability,basal - vertebral artery ischemia”和“animal model”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以“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43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建立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继续探讨。利用动物颈椎病模型进行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由于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的造模方法难以全面重现人类颈椎病模型,故模型成立、阳性率及造模时间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探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外科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方法: 6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对照组(n=36);Ⅱ组为单侧肺循环阻断组(n=30)。术中监测动物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于开胸时(Ⅰ组)、缺血1h和再灌注1、2、4、6 h(Ⅰ、Ⅱ组)检测肺组织及血浆中TNF-α、IL-8和IL-10含量。结果: 各组动物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肺组织中TNF-α于再灌注后2-4 h左右出现峰值,IL-8于再灌注后4 h明显升高(P<0.05),IL-10则于再灌注后6 h明显升高(P<0.05);血浆中TNF-α于再灌注后6 h明显升高(P<0.05),IL-8和IL-10虽然有升高的趋势,但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肺外科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的峰值较肺移植模型延迟;再灌注后肺组织中TNF-α、IL-8和IL-10均有较明显升高,且血浆中的升高滞后于肺组织中。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显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在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肺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累积保护效应。 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后4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动物模型,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在造模前或/和造模后反复3次阻断开放左侧肺门。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后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的干质量比、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降低(P < 0.05),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 < 0.05),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后处理组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接近(P > 0.05),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基本相似。而且缺血预处理与联合处理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于减轻中性粒细胞的侵润和激活及氧化反应对于肺组织的损伤有明显的累积保护效应,从而可以更好的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Fas/FasL系统的表达及其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川芎嗪的影响。方法: 采用在体兔单侧肺左肺门持续性阻断1 h,再灌注1、3、5 h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TMP干预组于缺血前1h静脉滴注川芎嗪60 mg/kg。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兔肺组织Fas/FasL mRNA的表达。结果: IR组与 TMP组在肺缺血再灌注后1、3、5 h发生明显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TMP组各时相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IR组(P<0.01);肺组织Fas/FasL mRNA的表达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呈显著正相关(r1=0.900,r2=0.869,均P<0.01)。 结论: Fas/FasL系统在肺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肺泡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川芎嗪因抑制Fas/FasL,而减轻由Fas/FasL系统激活导致的细胞凋亡,从而对缺血再灌注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对肺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肺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阻断左肺门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硫代巴比妥酸法及UFN13直接法测肺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航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肺组织光镜观察。结果:缺血再灌组左肺MDA较假手术组和缺血组为高,而SOD和GSHpx活性较低(P<0.01),肺组织损伤较重。与缺血再灌组比较,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组有较低的MDA含量和较高的SOD与GSHpx活性(P<0.05),肺损伤亦较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兔肺常温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肺移植开展数量较少,移植后长期生存时间较其他器官移植短,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分析影响肺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61例终末期肺疾病患者接受肺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生存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生存时间>3年29例,对照组生存时间<1年32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术式(单、双肺移植)、肺动脉压力、是否应用体外膜氧合等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50岁)、肺移植前肺动脉高压、急性排斥和肺部严重感染是影响患者肺移植后长期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提示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选择合适肺移植患者,移植前控制肺动脉压,移植中严格把握体外膜氧合转流适应证,移植后预防肺部感染,严格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significant gains have been made in improving lung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cystic fibrosis (CF), ultimately respiratory failur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ese patients. For CF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lung disease, lung transplantation is an option for treatment. The field of lung transplantation has progressed markedly in the last 20 years. Nonetheless it remains a technically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procedure, and patients are at risk for numerous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Potenti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must be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prepared for the arduous process involved in lung transplan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of lung transplantation, indications for transplantation,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of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改良麻醉和肺移植过程,建立快速、安全、具有可重复性的大鼠肺移植模型。 方法:共完成42只大鼠动物实验,供体受体各21只。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解剖供体左肺并置入套管(用静脉留置针套管剪取1.5 mm长制成)获取大鼠供肺。大鼠受体经左侧开胸,利用套管技术吻合完成供肺植入。记录并计算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大鼠均存活,大鼠供肺获取时间平均为(35.3±5.1) min;供肺套管时间平均为(12.5±    4.6) min;大鼠受体肺移植时间平均为(50.2±3.3) min;吻合时间平均为(27.7±6.2) min。开放肺动、静脉血流后,全肺迅速变红,血流灌注充分,静脉回流通畅;恢复机械通气后,所有移植肺膨胀良好。结果证实,改良后的麻醉和肺移植技术可为大鼠肺移植的免疫与排异研究提供稳定、可靠、可重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文献报道肺减容在一部分终末期肺气肿病例可以作为肺移植之前一种过渡外科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肺气肿患者经肺减容后再行肺移植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为经2次肺减容术的1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进行了左肺移植。 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于32 h顺利脱机,肺移植后无明显急性排异反应及其他明显并发症出现,移植后25 d胸部CT示左肺扩张良好,左肺血液灌注良好, 移植后1个月复查肺功能均明显改善,于移植后35d康复出院。进一步表明,对于已行肺减容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行肺移植是可行的,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 关键词:肺减容;肺气肿;肺移植;终末期;器官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43  相似文献   

15.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特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特有的优势,将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中有着光明的前景。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性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后两组采用经气管内滴注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成功造模1 h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经气管内滴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肺损伤组同法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干预后24,72 h,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检测病理组织评分、肺组织干湿质量比、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损伤程度;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在各时间点与急性肺损伤组比较,病理损伤评分、肺干湿质量比、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血浆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维持肺内炎性递质和抗炎递质平衡。  相似文献   

16.
背景:心肺移植目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心肺疾病的最好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国内的供者短缺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目的:观察利用同一供者对不同受者同期进行心、肺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将3例供者的心脏、肺脏分别同期移植给3例相同血型的终末期心脏疾病受者和3例终末期肺脏疾病受者,观察移植效果。 结果与结论:6例患者中有1例双肺移植患者出现右肺上叶静脉栓塞于术后第9天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术后30 d出院。1例双肺移植患者1个月出现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于术后2个月出院。1例心脏移植患者出现早期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治疗后痊愈出院。余3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后痊愈出院,到目前有3例仍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提示利用同一供者的心、肺分别给不同受者进行心、肺移植,能充分利用供者,缩短受者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肺移植过程中供肺获取的手术技巧、冷缺血时间的上限以及供肺与受者胸腔大小不匹配等问题的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总结肺移植中供肺获取的手术技巧,探讨冷缺血时间和肺减容对受者移植后各种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供肺获取和10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肺冷缺血时间所有受者分为冷缺血时间< 6 h组或> 6 h组;另根据移植中是否出现供肺与受者胸腔大小不匹配分为肺减容组和对照组,不匹配的均行不同方式肺减容。分析冷缺血时间>6 h和肺减容对肺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100例供肺获取和101例肺移植均成功,其中1供者的左右肺分别移植给2例受者,共完成101例肺移植。除供肺冷缺血时间>6 h组原发性移植物失功发生率要高于< 6 h组(P < 0.0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肺减容组与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严格的供者选择、恰当的供肺减容以及尽量缩短供肺冷缺血时间可以有效防止受者移植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肺移植;脑死亡;供者选择;器官保存液;围手术期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18  相似文献   

18.
COPD is nowadays the main indication for lung transplantation. I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COPD, lung transplantation ma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survival. However,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COPD may die while waiting for lung transplantation. Palliative care is important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COPD. This case report shows that in a patient with end stage COPD listed for lung transplantation offering palliative care and curative-restorative care concurrently may be problematic. If the requirements to remain a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 need to be met, the possibilities for palliative care may be limited.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palliative care and the patient's treatment preferences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at end-of-life care needs of COPD patients dying while listed for lung transplantation are not optimally addressed. The patient's end-of-life care preferences may ask for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eriod in which palliative and curative-restorative care are offered concurrently and the end-of-life care period. This may be necessary to allow a patient to spend the last stage of life according to his or her wishes, even when this implicates that lung transplantation is not possible anymore and the patient will die because of end stage COPD.  相似文献   

19.
背景:内皮祖细胞在维持内皮系统功能及血管损伤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到心血管、下肢缺血、血管修复等多种疾病,但在炎症疾病及肺损伤中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探讨细胞移植能否改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炎症状态。 方法:同遗传背景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骨髓内皮祖细胞。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造模半小时后,正常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内皮祖细胞悬液;肺损伤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结果与结论:与肺损伤组相比,细胞移植组中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显著增加(P < 0.001),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下调,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细胞移植促进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能改善损伤肺组织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0.
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ECMO) is quickly becoming a method to bridg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ulmonary disease to lung transplantation. Historically, pediatric hospitals have more in-depth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ECMO; however, bridging children with this method of respiratory support to lung transplantation is carried out infrequently with limited reported experiences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optimal use of ambulatory VV-ECMO in two adolescent patients who were bridged to lung transplantation aided by tracheostomy pla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