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E-cadherin阴性乳腺小管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乳腺小管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cadherin、p120、β-catenin、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占同期浸润性癌的3.4%(143/4 175),其中5例为乳腺小管小叶癌(3.5%,5/143),其组织学形态均形成管腔样的结构,管腔较小、由单层腺上皮围绕而成,癌细胞间的黏附性较差,可围绕正常导管呈靶环样排列,可与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共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cadherin缺失,p120呈胞质阳性或胞质胞膜阳性,β-catenin缺失或胞质弱阳性,ER均阳性,PR为50%阳性,HER-2评分为1+,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 E-cadherin阴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形态类似E-cadherin阳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但E-cadherin、p120、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提示E-cadherin复合体缺陷,为特殊类型的小叶癌,其生物学行为仍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女性生殖道罕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报道3例乳腺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并进行临床资料、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3例患者在乳腺癌切除后,出现腹部不适及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行姑且性子宫切除和(或)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组织学见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及肌层和平滑肌瘤内单线状癌细胞浸润生长,破坏卵巢白体,浸润输卵管黏膜和子宫内膜间质,输卵管腺上皮和宫内膜腺体完好.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ER、PR(+),E-cad-herin(-),GCDFP-15、CK(+).结合乳腺癌切片与转移癌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具有组织学显著特征,根据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管状小叶癌(tubulolobular 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类型,既往研究显示其临床类似小叶癌。该研究对19例T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与10例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TC)和10例小叶癌(lobular carcinoma.LC)进行了比较。该组TLC患者平均年龄61岁,其中2例有浸润性导管癌病史。TLC患者手术包括乳腺节段切除术(12/18例)、  相似文献   

5.
1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从良性到恶性是一个连续的谱带 ,它需要一个漫长且极为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演变过程。临床上所见到的一些肿瘤正是处于良性病变或良性肿瘤向恶性转化的某一个阶段 ,即为交界性病变和交界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的提出 ,最早始于Ribbert(1 91 4 )和Ewing(1 938) ,他们认为将肿瘤截然划为良性、恶性两类是不够确切的。Willis(1 950 )指出 ,肿瘤的良恶性分类是相对的 ,在两类间有中间类型或边界肿瘤。 1 953年Willis正式提出了交国际妇女医师联盟 (FIGO) 1 961年对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新增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36例和浸润性小叶癌61例的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在肿块形状、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血流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回声与内部钙化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可以根据各自超声声像的特点进行诊断,组织学的不同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6 5岁 ,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 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 :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 5cm处可触及一包块 ,活动差 ,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 ,约 6cm× 5cm ,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 :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 :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病理检查 乳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及腋下和锁骨上下部分软组织。乳腺外上象限脂肪组织中有一约 3 5cm× 2 5cm× 2cm灰白色结节 ,质硬 ,与周围软组织粘连 ,切面灰白色 ,部分区域细腻 ,并见有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发生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等为主要成分分化时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成分分化为主的乳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9岁,左乳腺肿块14 cm×10 cm大小,质硬,有边界,镜下可见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上皮细胞样骨母细胞性骨肉瘤、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破骨巨细胞型骨肉瘤分化.肿块实质内另见约4 cm×3 cm灰白灰红有裂隙区域,镜下诊断良性分叶状纤维腺瘤.肿瘤组织内各区域无其它肉瘤成分分化.腋窝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梭形和上皮样肿瘤瘤细胞vimentin强阳性,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20%.破骨样巨细胞vimentin和CD68阳性.分叶状纤维腺瘤区Ki-67不表达.结论 乳腺的恶性叶状肿瘤骨肉瘤分化临床罕见,对标本的充分取材是保证该病正确诊断的关键,肿瘤的发生推测来源于分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骨化后恶变所致;组织学上主要要与化生性癌等鉴别,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对于避免误诊误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不规则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病变呈结节状,以开放的乳腺导管为中心,周围是具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形成的宽带,呈套袖样围绕导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EMA、NSE均阴性,导管上皮ER、PR均阳性,肌上皮细胞MSA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不同于叶状肿瘤.  相似文献   

10.
乳腺浸润性乳头癌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浸润微乳头状癌(im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C)是一种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MC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但预后不比普通乳腺癌差。对临床和病理医师而方,加强对此独立的亚型肿瘤的正确认识并与预后好的乳腺癌鉴别十分必要。现将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IMC,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绒癌特征的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with choriocarcinomatous features,BCC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BCCF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0岁。发现右侧乳腺肿物2年。查体发现右乳乳晕下可触及一5.5 cm×4.0 cm大小肿物,质硬,延及外上象限。镜检:在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背景中,散在或呈片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出现明显间变,细胞大,胞质丰富,核大,核染色质深,核质比增高,可见一至两个明显的核仁,合体细胞样单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均存在,形态类似于绒毛膜癌的癌细胞,这种细胞与导管癌癌细胞混合存在,局部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标记:c-erbB-2和E-cadherin均(),HCG和GCD-FP-15均(),PR(+),ER(-),Ki-67增殖指数约60%。结论 BCCF罕见。诊断时需与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及生殖道绒癌乳腺转移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HCG()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2.
乳腺管状小叶癌(Tubulolobular carcinoma,TLC)最初是被作为小叶癌的管状变型。作者总结了27例TLC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并与纯小管癌和经典型小叶癌进行了比较。此组患者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0岁)。1例双侧乳腺受累,5例病变为多灶性。肿瘤直径0.5-2.5cm,色灰褐,质硬。组织学观察:TLC的肿瘤细胞形成管状和条索状两种结构模式并相互混杂,且两者比例相当(统称为管状小叶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化抗原NY-BR-1在乳腺小管癌中的表达,并与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29例小管癌和101例浸润性导管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V-9000通用型两步法分别进行NY-BR-1、ER、PR、Her-2、Ki-67、nm23、MDR-1及LRP的研究.结果 NY-BR-1在乳腺小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1.7%、49.5%.NY-BR-1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Ⅰ~Ⅲ级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60%、52%、17%.NY-BR-1在小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Ⅲ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BR-1在小管癌和Luminal A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无差异,在小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Ⅰ、Ⅱ级中的表达无差异.NY-BR-1与ER(rs=0.286,P=0.004)、PR(rs=0.252,P=0.01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作为分化抗原的一种,NY-BR-1在低分化的高级别癌中的表达率低,而在高分化的低级别癌中的表达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NY-BR-1在小管癌和低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相似,提示小管癌与低级别、luminal型乳腺癌之间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患者妇性,43岁,因左侧乳腺肿块2个月,迅速增大伴疼痛就诊。查体:左侧乳腺弥漫性肿大,皮肤局部内陷,表面静脉曲张,全乳均可触及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轻度压痛,活动差,压迫乳头有淡黄色溢液。右乳房可触及增生的乳腺组织,未触及明显包块。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左侧乳腺实性病变,可疑癌。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m×15.1 mm×18.0 mm的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5类。MRI平扫+增强示:左侧乳腺外侧皮肤局部略凹陷并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且可见分叶,BI-RADS:5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3岁。肿瘤均位于左肾,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肿瘤分期为pT1,1例为pT3。CT或MRI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镜下肿瘤完全由大小不等的小管或囊腔组成,囊壁菲薄,仅少量纤维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可扁平、立方状、柱状或鞋钉样,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WHO/ISUP核分级:3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FH(3/3)均无表达缺失,PAX8(3/3)和P504s(3/3)强阳性,CD10(2/3)、CK7(2/3)、CK19(1/2)和EMA(1/3)部分阳性。2例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TCRCC罕见,大部分预后良好,其诊断标准严格,需与其他具有管状囊性结构的肾肿瘤鉴别,确诊需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必要时可行分子遗传...  相似文献   

17.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2岁。1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常有下腹不适和腹胀、尿频等症状,有5例患者有经期延长与出血量多的症状,还有2例患者因肿瘤破溃导致急腹症。结论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患者,预后相当好,5年生存率为90%。但仍有10%的患者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于子宫颈处见一暗褐色菜花样新生物,大小2.0 cm×2.0 cm,似侵犯肌层。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肿瘤排列呈巢团状,在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可见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及炎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成分。肿瘤表面可见SMILE成分,局部可见SMILE累及腺体成分。PAS及AB染色阳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p16及CEA弥漫强阳性,CK5/6及p63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 ISMC是近年来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类似于SMILE的浸润性肿瘤,尚未收入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一种新的病理学实体肿瘤,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