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矜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铪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错猞畸形的正畸一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畸形双颌手术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与不拔牙去代偿的效果及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18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另18例未拔牙。对2组病例术前正畸后及治疗结束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正畸后,拔牙组的U1-SN、鼻唇角(Cm-Sn-UL)和覆盖都较非拔牙组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8.66±1.42)mm,非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6.21±3.06)m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拔牙组ANB、U1-SN、NA-PA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上颌拔牙术前正畸能够更彻底地去代偿,真实反映原有骨性畸形,使下颌能够后退至更加理想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矫治凹面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在正颌外科治疗的术前与术后正畸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35例,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必须完成个别牙齿错位的调整,纠正牙弓形态与宽度的不调和牙齿代偿的去除;术后正畸的主要目的是牙弓内残留间隙的关闭和咬合关系的进一步精细调整.结论:只有完善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与正颌外科手术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骨性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合适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20例,单颌拔牙组18例上颁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双颌拔牙组10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矫治前后两组的U1-FH,U1-AP、H角均明显减小,UL-E、LL-E距离均明显缩小;Z角均明显增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拔牙模式L1-MP.LL-E、U1-L1、U1-FH、U1-AP的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L-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430)。治疗前,单颌拔牙组FMA,LL—E较双颌拔牙组小。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方法均能达到内收前牙、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目的,但双颌拔牙方案矫治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主诉及具体情况选择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牙合的硬软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选取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31例,其中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甲组)13例,下颌单颌拔除2个前磨牙矫治(乙组)18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对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变化进行测量。结果: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甲组下切牙内收与下唇的变化更为显著,下唇凸度明显减小,甲组面型侧貌改变较乙组更为显著。结论: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上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反牙合患者;双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上颌伴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反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上颌牙槽弓宽度的变化及对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不拔牙矫治患者20例,使用口外弓颈牵引及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测量分析矫治前后记存模型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间牙槽弓宽度的变化。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及尖牙牙槽弓宽度矫治后分别增加了2.39、3.17和1.65mm,与矫治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扩大腭弓改善上颌牙槽弓宽度的不调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不拔牙矫治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14.
张良 《口腔医学》2012,32(8):479-481
目的 分析牙列拥挤患者不拔牙与拔牙的MBT矫治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正畸科2008—2011年MBT矫治器治疗的牙列拥挤患者40例。其中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不拔牙正畸;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拔牙正畸。测量术前术后石膏模型的牙弓宽度,对矫治前后不拔牙组和拔牙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不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小,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前2组上下颌尖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矫治后不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2组上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与拥挤部位、拥挤程度有关,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拔牙矫治后尖牙间宽度不会减小。  相似文献   

15.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专题论坛已发表22篇文章,对正畸治疗中的磨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技术进行了论述。然而临床上的病例是多样的、复杂的,本文选择2个特殊病例予以展示和讨论。病例1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前突、下牙列严重拥挤。正畸设计拔除8个牙(4个第二前磨牙,4个第一磨牙)矫治。病例2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正畸设计不拔牙矫治。2个病例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临床应用快速上颌扩弓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Ⅲ类错畸形 ,探讨此类方法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上述方法 ,不拔牙矫治替牙列后期、恒牙列早期Ⅲ类错畸形 38例 ,测量和分析治疗前、后上下颌石膏正畸模型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变化情况 ,并作常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上颌模型中 ,上牙弓弧度、前、中、后宽度、上牙弓中段长度均有明显增加 ,具有显著性差异。下颌模型中 ,下牙弓中、后段宽度改变也有显著性差异 ,但下牙弓弧度、前段宽度、前、中、后长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头影测量显示 ,  NA角度增大 ,   角度缩小 ,ANB角缩小 ,具有显著性差异 ,SNA角增大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快速上颌扩弓之后配合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和合适的Ⅲ类颌间牵引 ,能有效地增加上下牙弓横向宽度和牙弓弧度 ,促进上颌骨向前的改建发育和上下牙弓的协调性变化 ,有效地改善Ⅲ类错合畸形的关系 ,增加容貌美和扩大不拔牙矫治的适应范围。是替牙列后期、恒牙列早期Ⅲ类错畸形矫治的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的上颌牙(牙合)模型60 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 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2 组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远中舌尖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非拔牙组深.  相似文献   

18.
韩冰  许天民 《口腔正畸学》2010,17(4):218-222
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性畸形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就是一类常见牙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骨性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单颌拔牙的治疗指征和适应证。方法收集临床疗效满意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58例,分成两组,其中单颌拔牙组32例(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双颌拔牙组26例(拔除上下颌4颗第一前磨牙)。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利用Steiner 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和牙颌模型分析法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单颌拔牙矫治后U1-SN角度减少,U1-L1角度增加,Z角增加(P〈0.01),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增加(P〈0.05),Bolton指数中全牙比增加(P〈0.01)。结论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时采用单颌拔牙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在选择时要综合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牙颌模型分析等多种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颌骨偏突颌畸形(Ⅲ类)合并上颌中线偏斜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分析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此类畸形的特点及难点。方法:通过对20例下颌偏突颌畸形(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探讨该类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特点,以及正颌手术前后合理的正畸治疗,特别是上颌中线定位对保证功能与形态效果的重要性。结果:术前正畸疗程为10~2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正畸疗程为5~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正畸必须解决:①去除患者三维方向的牙代偿;②协调其牙弓形态及宽度的不调;③矫正上颌中线。术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1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1例患者上颌中线未完全改正。结论:下颌骨偏突颌畸形(Ⅲ类)合并上颌中线偏斜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别于单纯的骨性Ⅲ类畸形,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是保证矫治效果达到功能形态俱佳的关键,其中术前上颌中线的准确定位尤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