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自由基清除剂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PBN)消除活性氧(ROS)后,大鼠脊髓损伤(SCI)引发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表现。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SCI+PBN组和SCI+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鞘内置管后,采用自行改制的ò型纽约大学装置建立大鼠SCI模型,SCI+PBN组鞘内注射15μl PBN(3mg/15μl),SCI+NS对照组注射15μl NS,术后30min第1次注射,以后连续注射7d,每天1次;观察和记录第1、3、7、14、21、28、35天时间点大鼠对机械性和热痛敏刺激的感受性变化,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第1、5、10、15、20、25、30、35天时间点进行行为评价。 结果:与SCI+NS对照组比较,注射SCI+PBN组大鼠机械性刺激痛阈值增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BBB行为评价PBN注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具有消除ROS,降低中枢性痛觉敏化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SCI后ROS下游谷氨酸受体激活和相关细胞因子所致中枢性痛觉敏化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高浓度医用臭氧对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中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6只,随机均分为2组(n=8),分别建立大鼠鞘内置管模型.对照组(C组)仅行鞘内穿刺置管不注射;医用臭氧组(O3-60组):鞘内置管后经导管注射60 μg/mL医用臭氧10 μL.麻醉前及注射医用臭氧后24 h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然后立即断颈职材,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腰膨大处脊髓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高浓度医用臭氧24 h后,臭氧组大鼠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s,BBB scores)显著降低(P<0.05);脊髓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浓度医用臭氧鞘内注射可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其损伤可能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以及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9)、假手术组(n=9)、模型组(n=9)和高压氧组(n=9)。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予脊髓打击;其余两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高压氧组于术后6 h开始,给予纯氧治疗连续7 d,每天1次。各组于术前(0 h)及术后6h、3 d、7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7 d处死大鼠,提取各组损伤区脊髓1.5 cm,采用HE染色法观察损伤脊髓区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术后3 d和7 d,模型组BBB评分低于假手术组(P 0.05);术后7 d,高压氧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 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模型组损伤脊髓区域可见胞体肿胀,细胞结构模糊,间隙增大,胞核固缩溶解等病理结构;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治疗组组织损伤情况明显好转。术后7 d,模型组PERK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01),高压氧组低于模型组(P 0.05)。结论高压氧可以降低受损脊髓PERK蛋白的表达,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n=8):SNI组,Sham组,NS组,AIP组,后两组分别于术前20 min鞘内注射10μl的生理盐水或10%的AIP。于术后1d、2d、3d、4d、6d、8d、10d、14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分别于术后1d、3d、7d取大鼠脊髓腰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n=6)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pCaMKⅡ的表达;Western blot法(n=4)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结果:术后1~3d AIP组大鼠MWT较NS组明显升高(P<0.01);术前鞘内注射AIP在术后1d、3d能够使脊髓背角pCaMKⅡ的表达减少,同时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CaMKⅡ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其作用部分通过CREB介导。  相似文献   

5.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方法:(1)行为学研究: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CFA模型组:于大鼠左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建立关节炎性痛模型,鞘内注射NS 10μl;CBX处理组:皮下注射CFA 50μa,鞘内注射缝隙连接阻滞剂甘珀酸(CBX)100μg(10μl);NS对照组:皮下注射NS50μl,鞘内注射NS 10μl.分别于CFA致炎前1d(基础值)和致炎后0.5h、1d、3d、5d、7d、10d、14d每次鞘内注射后2h测定双侧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2)形态学研究: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NS生理盐水组、C1d组、C3d组和C7d组.分别在CFA致炎后相应时间点取腰段脊髓行Cx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测定双侧脊髓背角积分光密度值.结果:(1)单侧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CFA可以在致炎后2h~7d诱导出双侧的热痛觉过敏,呈现明显的镜像痛和域外痛现象(P<0.01或0.05),鞘内注射CBX可以在炎性痛的不同阶段逆转上述改变.(2)单侧CFA致炎后,大鼠脊髓双侧Cx4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或0.05),主要集中于Ⅰ~Ⅱ层和Ⅹ层,其时程变化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大鼠单侧CFA致炎诱导的关节炎性痛模型,具有显著的镜像痛特征.脊髓双侧背角Cx43表达增加,鞘内应用缝隙连接阻滞剂可以逆转镜像痛现象,提示脊髓缝隙连接可能在疼痛中枢敏感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核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0)、经皮电刺激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采用Allen法复制大鼠T_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术后1 d、3 d和7 d对各组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GFAP、NF-κB及IL-6的表达。结果术后3 d、7 d,B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成绩均明显优于C组(t3.349,P0.01)。术后各时间点,B组GFAP、NF-κB及IL-6表达均显著低于C组(t20.815,P0.001)。结论经皮电刺激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GFAP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督脉电针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神经营养因子(NGF)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影响。方法54 只成年SD大鼠建立T10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和督脉电针组,每组18只,再分为8 d、15 d 和30 d 3 个亚组,每亚组6 只。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损伤尾端组织中NGF和GAP-43 的表达。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和督脉电针组各时间点BBB 评分及NGF、GAP-43 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督脉电针15 d 和30 d 亚组BBB评分及NGF、GAP-43 表达均明显高于减重步行训练相应亚组(P<0.01)。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均可以促进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和脊髓组织中NGF和GAP-43 的表达,且督脉电针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电刺激组。采用Allen法,将后两组复制为脊髓T9损伤模型。术后对电刺激组大鼠进行电刺激治疗7 d。于术后l d、3 d、5 d、7 d对3组进行BBB评分,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功能,从第5天开始电刺激组与损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后,电刺激组和损伤对照组NGF表达均持续升高(P<0.05),电刺激组表达多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刺激诱导损伤区NGF表达,从而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 NF-H)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脊髓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只Sprague-Dawley大鼠等分为空白对照(A)组及脊髓损伤轻(B)、中(C)、重(D)度组,检测大鼠血清p NF-H水平、BBB评分及残存白质面积百分比。结果 B、C、D组大鼠血清p NF-H在术后12 h及3 d出现两个高峰;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后3 d血清p NF-H水平与14 d时BBB评分、残存白质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性(r=-0.987,r=-0.978)。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清p NF-H水平存在双峰现象;脊髓损伤程度越重,大鼠p NF-H水平越高;p NF-H水平可以预测脊髓损伤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n=8)、氯化镁组(n=8)和米诺环素组(n=8)。球囊压迫大鼠脊髓背侧,制备闭合性脊髓损伤模型,动物磁共振选取制模成功大鼠。各组于术后1~7 d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术后2~31 d行BBB评分。术后31 d行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取脊髓损伤段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继发性损伤面积。结果动物磁共振显示T_(10)脊髓T_2低信号。术后17~31 d,米诺环素组BBB评分高于盐水组(P 0.05)。米诺环素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高于盐水组(P 0.05),继发性损伤面积小于盐水组(P 0.05)。结论米诺环素在脊髓急性损伤后,对继发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通针法"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n=8)和造模组(n=64)。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存活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n=12)、电针组(C,n=12)、阻断剂NEP1-40组(D,n=12)、电针+阻断剂NEP1-40组(E,n=12)。电针治疗取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时间20 min,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后7 d、14 d提取损伤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活动功能。结果 BBB评分显示,治疗后各组评分均较B组提高,且E组BBB评分分别高于C组和D组(P<0.05),各组14 d评分均高于7 d(t>2.623,P<0.05)。脊髓损伤后,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脊髓组织中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C组、D组和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通针法"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抑制脊髓损伤后p75NTR的表达活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9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干预组(n=35)和假手术组(n=9)。采用Allen′s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行SCI挫压伤造模, 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组织, 不进行打击。SCI后24 h后, 干预组给予无热量超短波治疗, 每日1次, 每周5次, 每次7 min直至取材前。造模成功1 d后和各组对应的取材时间点(提前1 h), 采用SCI行为学评分(BBB)对3组未取材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估。造模成功1 d、3 d、7 d后, 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观察3组大鼠损伤区域内炎症因子和MAPK通路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成功14 d后, 干预组大鼠的BBB评分为(7.30±1.04)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造模成功14 d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7 d后, 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炎症因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 白介素-6(IL-6), 白介素-6受体(IL-6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脊髓损伤组(n=24)、2ME2治疗组(n=24)。采用改良的 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1、3、7、14、21、28d应用BBB运动评分系统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造模成功后连续7天对2ME2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2ME2(24mg/kg),第7天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caspase-3表达,应用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计数。 结果:脊髓损伤组及2ME2治疗组损伤后随时间延长BBB评分升高,其中2ME2治疗组损伤后第14、21、28天BBB评分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4.583±2.234)比较,脊髓损伤组(33.417±4.274)及2ME2治疗组(22.250±4.048)免疫荧光染色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2ME2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12.25±2.67)相比,脊髓损伤组(49.17±4.75)及2ME2治疗组(38.67±4.44)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 2ME2治疗组凋亡细胞数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2ME2改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脊髓损后的运动功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ME2降低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脊髓损后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通针法”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n=8)和造模组(n=64)。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存活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n=12)、电针组(C,n=12)、阻断剂NEP1-40组(D,n=12)、电针+阻断剂NEP1-40组(E,n=12)。电针治疗取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时间20 min,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后7 d、14 d提取损伤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活动功能。结果 BBB评分显示,治疗后各组评分均较B组提高,且E组BBB评分分别高于C组和D组(P0.05),各组14 d评分均高于7 d(t2.623,P0.05)。脊髓损伤后,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脊髓组织中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C组、D组和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通针法”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抑制脊髓损伤后p75NTR的表达活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 DEX)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CCI)大鼠脊髓背角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四组( n=11):假手术组( 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组( CCI组),生理盐水组( CCI+NS组)和右美托咪定组( CCI+DEX组)。采用von Frey纤毛分别测定了sham组和CCI组术前及术后1、3、5、7、14 d,以及CCI+NS组和CCI+DEX组术后第7天鞘内给药前和给药后1、2、3 h的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 PWT)。 sham组和CCI组在术后第7天,CCI+NS组和CCI+DEX组在术后第7天鞘内给药后1 h时间点分别余5只大鼠处死取脊髓背角,采用Werstern blot法测定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PWT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下降,并持续至第14天( P<0.001);与CCI+NS组相比,CCI+DEX组在给药后1 h即出现明显镇痛作用,且持续至给药后2 h(P<0.01或P<0.001)。 Wer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sham组比较,CCI组和CCI+NS组大鼠脊髓背角TNF-α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CCI+NS组比较,CCI+DEX组TNF-α蛋白表达下调( 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CCI大鼠脊髓背角TNF-α蛋白表达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隔日限食疗法(EODF)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48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EODF组(A组)、正常饮食对照组(B组)、假手术组(C组);A、B组采用改良Aleln's打击法建立Wistar大鼠胸段脊髓损伤模型,C组仅行椎板切除术而不损伤脊髓;A组于术后立即给予EODF,B组及C组给予正常饮食。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 h、1 d、3 d、7 d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变化;处死大鼠取血清,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的水平。结果:(1)A、B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严重后肢功能障碍,BBB评分早期(6 h、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B组大鼠术后血清TNF-α含量均出现升高,但2组TNF-α含量在6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 2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DF能有效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TNF-α产生,发挥抗炎作用,减轻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轴突生长的NogoA、NgR时相表达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时间窗效应。方法 144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n=48)和造模组(n=96)。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n=48)和电针组(C组,n=48)。C组电针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20 min,每天1次。分别在造模后1 d、7 d、14 d介入电针治疗,每个介入治疗点大鼠随机再分成2个亚组,分别持续治疗7 d和14 d。A组于术后1 d、3 d、7 d、14d、21 d、28 d,B组和C组于造模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提取脊髓组织,所有大鼠处死前进行BBB评分。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份样本,应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脊髓不同时间段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术后14 d BBB评分开始有所提高,直至28 d,评分较术后1 d、3 d、7 d提高(P0.05)。C组术后1 d介入治疗7 d,术后7 d、14 d介入治疗7 d和14 d,大鼠BBB评分较相应时间点B组均提高(P0.05);术后7 d和14 d介入治疗的评分要高于术后1 d介入的评分(P0.05);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治疗14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在造模后呈逐渐升高趋势,21 d达到高峰;不同时间点,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P0.01)。C组电针介入治疗后,除术后1 d介入治疗7 d的NogoA mRNA(P0.05)表达外,其他时间点NogoA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的模型组均下降(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大多要低于术后1 d介入治疗(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与术后7 d介入治疗以及术后7 d介入治疗与术后1 d介入治疗之间比较,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14 d 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可能与电针抑制脊髓损伤后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且电针早期介入治疗有效,恢复期介入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后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9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损伤组和干预组各33只,各组再分成损伤后3、7、14 d 3个时间点,应用打击器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干预组造模前注射1μL 3-甲基腺嘌呤(3-MA)。假手术组不造成打击。提取脊髓样本进行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MBP的蛋白、m RNA水平。用BBB行为学评分分别于伤后1、7、14 d评估大鼠。结果:伤后14 d时干预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01)。损伤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损伤区域的LC3-Ⅱ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干预组损伤区域的LC3-Ⅱm RNA和蛋白水平在伤后3、7、14 d均比损伤组减少(P0.05)。干预组大鼠损伤区域的MBP m RNA和蛋白水平在伤后3、7、14 d均比损伤组增加(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存在自噬的过度激活,自噬抑制剂可通过减少脊髓损伤后MBP的丢失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只植入刺激器而不干预。实验组植入电刺激器,并施加电刺激干预。三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评分;1、2、4、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三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的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节段脊髓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术后1 d,1、2、4周,三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时实验组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三组MEP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5)。术后1、2、4、8周,三组脊髓损伤节段HE染色病理表现相似。术后1周,三组间NF-200轴突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NF-200轴突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2、4、8周,三组间GFA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联合应用督脉电针和游泳训练后,研究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向。方法:复制并评价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组、脊髓损伤+游泳训练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游泳训练组(n=15),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结果:各治疗组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5);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5);提示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1),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联合应用督脉电针与游泳训练后,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得到控制,使脊髓组织NGF表达增强,GFAP表达被抑制,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反应性增生,减少胶质瘢痕组织生成,促进神经环路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