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分析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有效率(76.09%)显著低于实验组(93.48%),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干预,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赵文卿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478-47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对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欠佳。现将我院近3年来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性状态。方法检测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烷B2(TXB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心绞痛患者血清PAF、GMP140及TXB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越高,升高越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性升高,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性升高更为显著,血小板活性状态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目前已趋向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需要在医生的监控下精心治疗.我们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6.
张玉芹 《广东医学》2003,24(9):1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临床治疗及预后较差,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本院自1997年6月至2002年8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盛博  李志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8-130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冠心病患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6月收住的冠心病患者48例,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非稳定型心绞痛组(UA),分别测定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于超敏C反应蛋白,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对于肌钙蛋白T,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所测的数据均为0,只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含量能够测得;对于心肌梗死面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均与冠心病患者存在很大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在2015年03月至2016年0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接受护理方法的不同展开随机分组。对D1组67例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 ;对D2组66例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基础性护理的方法 ;对比血糖正常率、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以及血压正常率。结果对比血糖正常率、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以及血压正常率发现,D1组明显优于D2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最终可以将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血压水平有效改善,将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有效降低,最终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999年到2001年间,我科用肝素纳、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依据1979年WHO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选择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60例住院患者,包括初发劳累性、恶化性、自发性(包括变异型和混合型)心绞痛.与对照组60例系97年至99年的住院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1的比例,随机将他们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B组给予阿司匹林、极化液以及硝酸异山梨脂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前列腺素E110μg每天1次治疗,仔细观测两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上的改善幅度。结果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上的改善幅度上,治疗组(A组)均显著性的优于对照组(B组)。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着比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其临床上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差别,了解其变化能否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程度。方法对4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为(5.4±0.6)mg/L,2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为(55.0±2.4)mg/L,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c反应蛋白应可以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在冠心病风险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5例,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组,对实验室血脂检测结果和血脂指标异常率进行分析.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研究的TC、TG、HDL-C、LDL-C和TC/HDL-C分别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脂检测TC、TG、HDL-C、LDL-C和TC/HDL-C的异常率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HDL-C比值可作为判断冠心病风险性的重要参考指标,且灵敏度高于单项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中间状态。它包括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外所有类型的心绞痛,还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等新近提出的心绞痛类型,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自1997年9月~2002年8月我们用消心痛与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配伍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6例,疗效满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PCI后24 h心肌损伤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填写患者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心...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治疗上主张早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2003.1-2004.12,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依据1979年WHO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而目前低分子肝素(LMWH)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笔者于2001年起对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0(IL-10)水平,了解其变化与患者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入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时收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hsCRP、MIF、IL-10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53±2.89)mg/L高于对照组(3.46±1.02)m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1±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IF水平(30.94±5.85)μg/L高于对照组(8.31±1.38)μ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5±1.4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hsCRP及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19.44±2.11)ng/L和(20.19±2.04)ng/L,与对照组(14.89±2.4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不同的表达情况,提示心绞痛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平衡与患者病情进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区别于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类心绞痛总称,它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病情表现不稳定,常是导致AMI和猝死的前趋信号。我院自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脑钠肽前体(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沉(ESR)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A组)、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B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对照。分别检测3组受试者的血清Pro-BNP、Hcy、ESR水平,并用方差分析对3组血清水平进行比较;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B组患者的血清Pro-BNP、Hcy和ESR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Pro-BNP、Hcy、ES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Pro-BNP、Hcy、ESR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的血清Pro-BNP、Hcy和ESR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血清Pro-BNP、Hcy、ESR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血清Hcy、ESR水平与Pro-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血清Pro-BNP、Hcy、ESR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明显相关,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