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分辨MRI(HRMRI)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危险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病人50例,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62±7.96)岁。依据病人近3个月来是否发生过与患侧颈动脉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22例,存在斑块血管40支)及无症状组(28例,50支),所有病人行3.0 T HRMRI以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内成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斑块成分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检出存在斑块纤维帽破溃(FCR)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8支,检出率为16.0%,症状组FCR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斑块内出血(IPH)的血管,症状组21支,检出率为52.5%,无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0.0%,症状组IPH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存在斑块钙化(CA)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13支,检出率为26.0%,2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管腔狭窄程度为57.64%±13.36%,无症状组为53.86%±11.19%,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0,P=0.148)。FCR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最高(OR=3.012),IPH危险性次之(OR=2.478)。结论 HRMRI可以分析斑块内成分,而这些成分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斑块易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丹凤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40(2):141-14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像能评估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斑块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方式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现就近年来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用3.0 T磁共振对105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优化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SPACE)T1WI序列,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HRMRI影像学特征。评价内容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等。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中58例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40例患者见斑块内高信号;43例见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其中斑块内高信号(χ2=33.31,P<0.001)、最小管腔面积(t=2.755,P=0.007)和斑块强化率(t=8.573,P<0.001)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组之间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及斑块负荷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40)和非FTP组(n=67)。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结果:共纳入107名患者,FTP组大脑中动脉斑块较非FTP组更好发于血管的背侧壁及上壁(37.5%vs. 16.42%),更容易发生正性重构(1.071±0.267 vs. 0.877±0.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重构指数与FTP仍然具有相关性(95%CI:1.433~687.143;P=0.029)。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17.5%vs. 8.96%,10%vs. 11.94%,20%vs. 17.91%)及血管特征(重构指数:1.095±0.347 vs. 0.982±0.247;偏心指数:0.539±1.622 vs. 0.551±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采用三维T1WI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 T1WI SPACE)序列探讨颅内粥样斑块强化及其管壁重构模式与急性脑缺血发作的关联。方法收集2016年4月—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9例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4例,年龄41~80岁,平均(61.7±9.8)岁。所有病人均行3D T1WI SPACE序列检查,评估颅内粥样斑块强化特点,分析颅内动脉管壁重构方式并测量斑块负荷。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强化程度、负荷及动脉管壁重构方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处管壁正性重构发生率及2级强化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29例病人发现颅内斑块81个,其中责任斑块29个,非责任斑块52个。责任斑块2级强化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χ~2=30.73,P=0.001)。责任斑块强化程度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其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处管壁正性重构发生率和重构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23,P=0.072;t=-1.19,P=0.241),而责任斑块负荷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t=4.59,P0.001)。结论颅内责任斑块多呈显著强化,斑块显著强化可能是颅内易损性斑块重要指征之一,这可能对病人急性脑梗死发生做出风险评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动脉粥样硬化MCA狭窄患者的三维非增强血管造影、T1加权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SNAP图像.根据患者有无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分为症状组44例与无症状组...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粥样斑块破裂是心、脑及外周器官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介绍了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点和MRI特征,回顾了粥样硬化斑块的MRI检查技术及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13.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可以引起斑块扩大及破裂,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斑块内出血的影像方法主要包括MRI、CT及超声,高分辨力MRI技术具有无创、空间分辨力高、多对比成像等特点,是目前检测斑块内出血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其主要包括2D和3D序列,其中近年来发展的部分3D序列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力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就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相关性。方法: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高分辨力MRI检查并判断单侧MCA狭窄程度,同时行磁共振PWI检查,并对MCA不同狭窄状态下得出的患侧和镜像侧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BC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高分辨力MRI均可显示不同程度MCA狭窄,灌注均出现异常,患侧灌注参数rCBV、rCBF、rMTT、rTTP与镜像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狭窄率与rMTT延长百分率之间呈正相关性(r=0.45,P<0.05)。结论:高分辨力MRI对MCA狭窄程度的评估与PWI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MCA狭窄程度与PWI相结合对于评价脑组织供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分析颈内动脉易损斑块HRMR-VWI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CI)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存在一侧肢体脑缺血症状而行HRMR-VWI检查患者,筛选ACI及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患者责任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起始段易损斑块77例,其中ACI组患者37例,TIA组患者40例,对ACI及TIA发作患者ICA易损斑块HRMR-VWI形态学、斑块成分、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变量筛选分析及风险评估,构建预测评估模型。结果ACI组最窄处管腔直径较TIA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度较TIA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斑块成分显示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出血及强化均较TIA组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个变量中LASSO回归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为:性别、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强化、冠心病、吸烟史。构建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性别(OR=6.1,95%CI:1.3~31.9)、ICA斑块远端正常血管直径(OR=0.3,95%CI:0.1~0.8)、纤维帽缺损(OR=14.0,95%CI:2.1~92.6)、斑块内强化(OR=5.8,95%CI:1.31~25.4)为发生ACI的重要风险因素,此模型评估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95%CI:0.7846~0.9452,P<0.001)。结论男性患者ICA易损斑块存在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强化,且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越小,脑内发生ICA相关急性脑卒中的风险越大,为HRMR-VWI检查预测ACI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研究急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50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测得各血管的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结果①同一患者两侧的颈动脉N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0.62±0.07)比同侧颈动脉的NWI(0.36±0.06)显著增高(P<0.01);③同侧颈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左侧r=0.89,P<0.001;右侧r=0.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而急性脑缺血患者以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