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口腔正畸学》2011,18(4):218-220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牙槽嵴裂,而裂隙侧的尖牙多发生阻生,即使在适当的年龄做了牙槽嵴植骨术,也常会出现尖牙阻生。本文介绍一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经过术前扩弓治疗后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植骨术后正畸治疗完成尖牙牵引助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修复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牙槽突裂修复的历史、修复时间、植骨材料的选择、植骨效果及与正畸治疗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对牙槽突裂植骨的评价和正畸治疗的新方法进行分析,对牙槽突裂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期牙槽突植骨进行时裂隙侧尖牙的发育阶段与植骨后萌出的关系.方法 植骨成功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3名,单侧58名,双侧5名,植骨时患者年龄为8~14岁,手术后观察到15岁.将研究对象按植骨时尖牙发育阶段分为3级组(牙根形成1/2)和4级组(牙根形成3/4),分析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有无差别.结果 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分别为97.7%和84.0%,总体萌出率为92.0%;3级组的男性患者的尖牙萌出率较4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裂隙侧尖牙牙根形成1/2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有利于尖牙的自然萌出.  相似文献   

5.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植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牙CT的扫描及Matlab7.0软件的应用,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骨缺损区的体积变化。方法选取11名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CT扫描及Matlab7.0软件计算植骨前和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突裂空隙体积和所植入骨的体积,并计算术前后体积比值。结果植骨术后骨桥的体积与植骨前牙槽突裂隙的体积比值,最大值可达114.99%,最小值仅有13.36%,平均数为71.80%,变异系数为47.987。结论植骨后存活的骨桥体积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牙CT对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骨桥位置进行定位分析。方法选取18名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对植骨部位进行牙三维CT扫描,将牙槽突裂隙分割后对植入骨进行定位。结果牙槽突裂植骨术后,近远中向上骨桥的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唇腭向上唇侧的骨桥数多于腭侧骨桥数(P<0.001);垂直向上,植入骨的骨桥主要存在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而鼻底及近牙槽嵴顶的骨桥数量较少(P<0.05)。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骨桥的位置主要位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处,且唇侧的骨量明显多于腭侧的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9.
对于牙槽裂隙过宽(大于1个尖牙宽度)、裂隙两侧骨端错位、重叠或存在垂直落差的情况,直接植骨难度大、成功率低。牙间牵引成骨技术能有效减小牙槽裂隙宽度,获得新生软硬组织,为牙槽裂辅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牙间牵引成骨器的设计多样化,应结合病例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固位方式,在保证牵引方向的同时,力求加力简便有效,牵引器稳固舒适。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植骨术前后的正畸治疗对象、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本组20例唇腭裂患者分别于植骨术前05~1年采用方丝弓、细丝弓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增加上颌扩弓装置。结果经正畸治疗后,上颌牙齿排列整齐,牙齿扭转得到纠正,牙弓形态正常,裂区两侧倾斜牙齿扶正,为植骨提供了良好的间隙。20例植骨手术均成功,伤口I期愈合,骨密度正常。结论牙槽突植骨术前后正畸治疗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畸治疗为顺利进行植骨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使唇腭裂患者的牙形态及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单侧唇裂结合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植骨与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的长期疗效.方法40例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19男,21女),手术进行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8岁,年龄范围8至33岁.根据牙槽植骨手术时裂隙尖牙萌出与否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尖牙萌出组24例;尖牙未萌出组16例.骨瓣材料采用髂骨松质骨.术前及术后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期为1至8年,平均2.4年.以Bergland标准评价裂隙部位的牙槽骨高度.结果尖牙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6%;尖牙未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4%.两组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二期牙槽植骨的疗效很好,尖牙萌出与否不是影响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牙槽突植骨临床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牙槽突植骨同期髂软骨移植治疗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牙槽突植骨同期髂软骨移植治疗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的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4年3月,12例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鼻畸形患者在牙槽突植骨术的同时行鼻成形术,并切取部分髂软骨雕刻成"L"形,作为隆鼻支架移植于鼻背和鼻小柱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测量了鼻尖突度、鼻小柱高度、鼻孔横径、鼻孔纵径、鼻小柱偏斜度和鼻唇角,并拍摄面部照片。应用配对 t 检验对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鼻孔对称,鼻尖挺拔,鼻外形有了明显改观,术后鼻外形各项数值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髂软骨移植可为患侧鼻翼软骨提供额外的支持,可用以治疗唇腭裂术后鼻畸形。  相似文献   

13.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外形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前后鼻外形的变化,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在鼻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人体学测量25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的外鼻形态,主要测量指标为健、患侧鼻孔宽度和高度,鼻翼基底宽度及两侧鼻翼基底连线与内眦连线的夹角,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5例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后患侧鼻孔宽度为(11.61±2.18)mm,大于术前的(10.28±1.83)mm;高度为(4.52±1.19)mm,小于术前的(5.81±1.18)mm;患侧鼻翼基底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虽形态有向术前回复的倾向,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翼基底的变化是植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适量的超充填可弥补术后骨质吸收,为以后的鼻畸形整复提供一个对称的基底。牙槽突裂植骨后,鼻孔宽度和高度均有变化,故不主张在牙槽突裂植骨同期或之前行鼻畸形整复术。  相似文献   

14.
牙槽突裂植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先天性唇腭裂的治疗已由早期单纯关闭唇腭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它包括正畸治疗、矫形修复、牙槽骨缺损修复、正颌外科治疗。以及耳鼻喉科治疗及语音训练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牙槽突裂植骨术是其序列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恢复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鼻牙槽嵴塑形(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9例。A、B组均为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A组在唇腭裂手术前先行PNAM矫治,B组术前未行PNAM矫治。C组为3月龄左右鼻唇部及腭部发育正常婴儿。获取A组PNAM矫治前及PNAM矫治后唇裂术前、B组唇裂术前和C组的标准腭部模型正位照片,对模型照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PNAM矫治后与矫治前相比,患者的牙弓宽度(AW)、牙弓周长(AC)、腭部面积(PA)明显增加(P<0.05),腭部裂隙宽度(CPW)、牙槽突裂隙宽度(CWA)、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CWAS)与水平向距离(CWAH)、前颌突倾斜度(PMD)、裂隙面积(CA)明显减小(P<0.05);但与C组相比仍有差距(P<0.05);B组AW、CPW、CA及PA较A组矫治前均明显增加(P<0.05)。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组上颌结节间距离(T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NAM矫治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腭部原发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CT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后牙槽骨三维结构,以确保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正畸 治疗的顺利进行。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患者7名,病人的唇腭类型 分别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6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人,牙槽突裂隙为8侧。病人的平均年龄为15岁, 年龄范围 11岁至 26岁。CT扫描平面与 面平行,从眶下缘至牙冠的根 1/3,每 2毫米扫一层并进行三维 重建。结果CT可以真正反映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部位的三维结构,能够发现唇腭侧存在的骨骼缺陷,有 利于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前采用CT这一先进手段进行 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三维评价,对于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及唇腭裂序列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牙槽突植骨的评价进入了三维时代。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牙槽突裂是唇、腭裂常见的伴发畸形,并造成口腔形态和功能异常以及面部整体发育不协调。早期修复牙槽突畸形,恢复上颌骨骨性结构的完整和连续性,有助于恢复口腔正常形态和功能,利于面中、下部骨性支架的生长发育,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此,近3年来作者在行唇、腭裂修复术的同时进行牙槽突一期植骨修复术(简称同期手术),近期效果满意,并对此进行讨论。1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997年5月~199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颁面外科唇腭裂治疗科进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者中选择26例行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6月~16岁,平均5.2岁。26例均合并有牙槽突裂,其  相似文献   

20.
牙槽突裂的常规治疗方法为髂骨骨松质植骨术.普遍认为,牙槽突裂隙较宽者,黏膜瓣转移、缝合及血运重建困难,植骨术成功率较低.牙槽骨牵引成骨能够有效关闭或缩窄较宽的牙槽突裂,提高植骨效果.本文报告1例牙槽骨牵引成骨治疗先天性双侧重度牙槽突裂病例,截骨线设置在裂隙近中,以种植钉和后牙作为支抗,皮链牵引骨块向后,在缩窄牙槽突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