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晓慧  杨国仁 《当代医学》2009,15(8):99-103
通过无创性的核医学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评价肿瘤的乏氧程度,并用以指导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HCC)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分析p53蛋白和MVD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53阳性表达为癌细胞核棕黄色着色,CD34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HCC的p53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有显著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或MVD≥148的肝癌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比p53蛋白表达阴性或MVD<148者低(P<0.05).结论p53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而p53蛋白及MVD可作为肝癌的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进展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肿瘤微血管密度(IMD)与肾癌进展及肾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6例肾癌根治术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IMD定量研究,观察IMD与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行为的关系。同时结合病例随访资料研究IMD对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随临床分期增加,IMD值增加(P<0.01);不同病理分级患者IM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IMD高者术后生存时间短;逐步回归分析表明,IMD与肾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结论:IMD与肾癌的恶化,进展有关,并对肾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莲香 《广西医学》1999,(2):274-276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肿瘤是一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的形成和生长,均依赖于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研究,发现它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现综述如下。1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  相似文献   

6.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对30例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切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被CD34抗体染色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数,以测定MVD,对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分析。③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VD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都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癌大小及肿瘤分别是肝细胞性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④结论 MVD是肝细胞性肝癌的一种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外科手术标本,用第8因子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计算肿瘤内微血管数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1~5年随访.结果 发现血管密度和肿瘤复发、转移率有相关性.结论 肿瘤血管生成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贾林  袁世珍 《广东医学》2002,23(12):1284-1285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胰腺癌病理标本和10例正常胰腺标本MV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胰腺癌组织MV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级密切相关,Kaplan-meier分析发现MVD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VD低表达患者(P<0.001)。结论胰腺癌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确定术后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微血管生成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cd34在66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对其中62例患者随访16~178个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vd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肿瘤体积增大(≥11.0 cm)时mvd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11.0 cm)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vd在各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不影响mvd值(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masaoka临床各分期之间生存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高mvd值组(≥37.0)5年和1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vd值组(<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促微血管生成可能是胸腺上皮源性肿瘤侵袭生长和临床演进的重要事件,mvd可以作为判断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将mvd?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临床分期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核医学肿瘤乏氧显像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乏氧是实体肿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可降低放疗及化疗的治疗效果.一些有创的肿瘤乏氧的检测方法(如氧电极法)可以用于肿瘤乏氧的检测并预测疗效,但这些方法由于技术复杂、繁琐且重复性差而无法在临床常规使用[1].核医学乏氧显像利用可以选择性滞留在乏氧组织中的显像剂,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无创性地探测肿瘤乏氧组织,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从而进行鉴别诊断、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已成为近几年生物医学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癌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肾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分型。结果100例肾癌患者,单纯肾切除10例,部分肾切除5例,肾癌根治术85例;肿瘤直径3-10cm者78例(78.0%),3cm以下者11例(11.0%),10cm以上者11例(11.0%);Ⅰ期肾癌23例(23.0%),Ⅱ期40例(40.0%),Ⅲ期30例(30.0%),Ⅳ期7例(7.0%);10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透明细胞癌71.0%(71/100),颗粒细胞癌18.0%(18/100),混合性腺癌5.0%(5/100),乳头状腺癌3.0%(3/100),集合管癌2.0%(2/100),肉瘤样肾癌1.0%(1/100);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混合性腺癌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6.2%、77.9%和73.4%、72.7%、72.2%,三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100例B超检查,正确率达93.3%;60例CT检查,诊断正确率100.0%;12例肾动脉造影,诊断正确率100.0%。结论85例肾癌行根治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肾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分级、病理类型和治疗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肾癌预后与病理分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癌预后与病理分期关系的探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泌尿科(200025)祝宇,张祖豹,陈其智为探索肾癌手术治疗的效果,作者参照Robson分期法和1987年颁布的国际TNM分期法[1],分析我院近8年行肾癌根治手术,并获得长期随访的45例,发现...  相似文献   

14.
乏氧是多数实体肿瘤的特征之一,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抗肿瘤药产生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基于高压氧或是血液代用品递送O2至肿瘤部位或是设计能催化肿瘤内源性H2O2分解产生O2的治疗方法,提高肿瘤组织中的含氧量,改善肿瘤乏氧环境,有助于肿瘤治疗。此外,基于肿瘤乏氧微环境设计乏氧应激释药型纳米递送体系,提高靶点药物浓度,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其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从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以及肿瘤乏氧微环境响应型纳米靶向递药体系进行详细综述,为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膜瘤微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脑膜瘤中人原始造血细胞(CD34)的表达,计数其微血管密度(MVD);同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计算其增殖指数,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例脑膜瘤组织中MVD为6~55,(x)±s为28±11,PCNA-LI为1~5,(x)±s为1.8±0.7.MVD分别为11±5,23±10、36±13及47±15的肿瘤组织中PCNA-LI分别为1.2±0.6,1.9±0.7、2.7±1.1及3.6±1.3,MVD与PCNA-LI呈正相关(rs=735,P<0.01).结论:脑膜瘤微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微血管生成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脑膜瘤的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16.
肿瘤血管生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 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对 5 7例脑膜瘤进行微血管定量研究 ,分析微血管密度(MVD)与脑膜瘤病理类型、瘤周水肿及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期之间关系 .结果 脑膜瘤 5 7例平均 MVD为 34.5 .其中良性、不典型性和恶性脑膜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 (2 6 .8±9.3) ,(4 1.2± 12 .9)和 (5 2 .7± 14.6 ) ,3种病理类型 MVD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 .中度和重度脑水肿组其瘤组织 MVD(39.4± 11.3和 47.9± 12 .6 )明显高于轻度和无脑水肿组MVD(30 .1± 9.7和 2 5 .2± 8.5 ,P<0 .0 5 ) . MVD≥ 34.5组的 5 a复发率高于 MVD<34.5组 ,且前者 5 a生存率明显差于后者 .结论 微血管计数可作为判断脑膜瘤侵袭力及评价患者复发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舌鳞癌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378-379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舌鳞状细胞癌 (简称舌鳞癌 ,下同 )组织中新生微血管的密度 (MVD)与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75例舌鳞癌标本进行染色 ,依据Weidner法进行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 ,并与舌鳞癌的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患者生存期作比较。【结果】不同分化程度舌鳞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密度不同 (P <0 0 1) ,低分化者MVD高于高分化者 ;G1,G2 ,G3 期MVD分别为 2 4± 10 ,31± 11和 4 8± 12 ;颈淋巴结转移组MVD为 36± 11,无颈淋巴结转移组MVD为 2 7± 9(t=2 383,P<0 0 1) ;五年生存组MVD为 2 6± 9,五年内死亡组MVD为 34± 10 (t=2 0 4 2 ,P <0 0 1)。【结论】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舌鳞癌生物学行为相关 ,可以作为舌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骨肉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肿瘤预后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李军  范清宇  张伟  张惠中  裘秀春  尚磊 《医学争鸣》1999,20(12):1065-1067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9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D34,VEGF(JH121?mAb对其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将上述资料与患者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VEGF表达与MVD相关(P〈0.05)。骨肉瘤VEGF表达、MVD同临床肿瘤大小、边界微小病灶、Enneking外科分期一样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结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探讨了VEGF在肿瘤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VEGF与肿瘤血管形成以及VEGF与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探讨血管再生与肿瘤的关系是目前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相当热门的课题。VEGF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的靶点。随着肿瘤血管生成及有关血管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通过抗体或基因水平干预VEGF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生成或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缺血组织血管形成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目的。通过VEGF的深人研究,必将对人类彻底了解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机制,并最终征服肿瘤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