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浆凝血指标及动脉血气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11月COPD患者40例,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34例,检测其凝血四项及动脉血气水平。结果 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凝血时间较单纯COPD患者明显缩短,血液PCO2明显较单纯COPD患者低。结论 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且较单纯COPD患者更加严重,其血液PCO2较单纯COPD患者明显降低,可作为区分单纯COPD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共42例COPD合并PE患者的临床资料,与42例单纯COPD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组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的发生率高,肺动脉压明显升高,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PE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当COPD患者出现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并尽快选择CT肺动脉成像或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栓塞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措施进行研究,减少临床误诊,以提升临床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将沙湾县人民医院内科在2011年-2016年收治的确诊为COPD合并肺栓塞的患者共计17例作为研究资料。对患者实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肺部增强CT等有关的检查,在患者确诊之后都应用抗凝与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在全部的患者中,患者的病情都得到缓解的有13例,其余的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加重并呼吸衰竭死亡的情况。结论对COPD加重期的患者要详细地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如果没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就要对其进行询问,检查患者有没有长期卧床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体征等等,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危险的相关评估,对诊断可疑者要尽快行肺栓塞的相关检查,怀疑为COPD合并肺栓塞的患者的,没有客观证据的要建议其行预防性抗凝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及多发的慢性病。COPD合并肺栓塞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临床症状相互掩盖,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是COPD合并肺栓塞检测的重要手段,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实现了CT定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栓子分布和定量的评估可作为COPD合并肺栓塞的治疗检测或预后评价的指标。新的影像技术发展为这种动态观测和定量研究提供可能性。CT定量技术对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进行栓子的识别及栓塞程度的分析,并从形态学上纵向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肺栓塞的诊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测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和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COPD患者135例,其中稳定期85例(其中24例合并肺栓塞),急性加重期50例,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急性发作期COPD组患者PT和aPTT明显延长,tPA、Fbg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COPD患者中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24例COPD合并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清Fbg和D-D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OPD稳定期组患者,而PT和a PTT延长,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 COPD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急性发作期患者常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而合并肺栓塞患者高凝状态更为明显。因此,检测凝血和纤溶指标有助于判断COPD病情和合并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40例单纯COPD患者(对照组)和3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栓塞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总结引起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评价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长期卧床、高血压和冠心病史、Pa CO2≤39 mm Hg、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1、D-dime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有长期卧床、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Pa CO2≤39 mm Hg、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在严格遵循诊断流程做出早期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从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COPD合并肺栓塞老年患者总计80例,抽取其中40例使用传统方法治疗,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剩余的40例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进行配合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所需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以及撤机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明显较少,患者的各项呼吸力学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改善更显著。结论 COPD合并肺栓塞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能够有效减少所需通气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潮气量,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应用效果与传统治疗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应当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110例,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结果经过汇总分析该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的恶性肿瘤位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与泌尿生殖系统,并集中于胃部、肺部以及肝脏和胰腺。所有患者均合并肺栓塞,其中81例出现在围手术期,29例出现在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动脉氧分压症状。采取溶栓疗法后,临床有效率达82.7%;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出现,是导致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对合并肺栓塞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进而降低肺栓塞发生率,以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廊坊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3例单纯COPD患者(COPD组)和70例COPD合并PE患者(COPD+PE组)血清NT-proBNP、D-dimer及Fib水平,统计分析三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及其与氧分压的相关性。结果与COPD组比较,COPD+PE组患者的NT-proBNP [(2800.00±1424.55) pg/mL vs (1842.75±813.8) pg/mL]、D-dimer [(1297.77±445.59) ng/mL vs (745.26±258.62) ng/mL]及Fib [(6.83±1.27) g/L vs (4.01±0.92) g/L]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roBNP、D-Dimer和Fib水平分别与患者的氧分压呈负相关(r=-0.708、-0.697、-0.706,均P<0.05)。结论 COPD合并PE患者的血清NT-proBNP、D-Dimer和Fib水平增高,且与患者缺氧严重程度相关,其可作为临床筛查COPD合并PE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避免临床误诊、漏诊。方法对岐山县医院呼吸内科从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1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OPD合并肺结核占同期住院COPD患者的28%。该病多见于老年人(80.4%)。结核中毒症状出现率低(23.5%),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合并支气管结核(49%),PPD阳性率低(31.4%)。30例(58.8%)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随着COPD患者的逐年增多,COPD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应引起重视。对COPD急性加重(AECOPD)、出现原因不明发热及AECOPD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应加强COPD患者的结核病筛查,及时诊断并注意个体化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48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片检查等没有典型性,容易出现误诊;全部患者通过采取整体综合治疗,45例患者病情好转并出院,随后进行继续抗结核治疗。3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原因是并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特异性,胸片检查不典型、检测结核菌素呈现阴性或弱阳性。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预后情况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结核病情的程度及范围、结核耐药性情况、肺气肿的病变程度等,指导患者合理的用药,采取积极的处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矽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1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矽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41例矽肺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矽肺合并COPD患者呼吸困难重于单纯矽肺,矽肺合并COPD易出现低氧血症,不是所有矽肺合并慢性粉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都合并COPD.结论 掌握和认识矽肺合并COPD的临床特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矽肺合并COPD,对提高矽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肺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变化及临床表现特点与肺栓塞(PTE)的关系,提高COPD患者合并PTE的诊断.方法 比较43例COPD合并栓塞组患者和41例非栓塞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变化以及临床特点.结果 栓塞组与非栓塞组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下肢非对称性肿胀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阳性情况高于非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压力变化、下肢非对称性肿胀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诊断COPD合并PTE的重要线索,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作CT肺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4.
COPD和DVT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王昶  马如华 《海南医学》2007,18(8):25-26
目的 探索COPD和DVT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对象是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的25例怀疑急性肺栓塞(PE)患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例.15例患者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年龄从35岁至72岁,平均43.8岁.男性11例,女性14例.采用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包括: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动脉血氧、心电图及胸片,以及螺旋CT造影(SCTA)、D-二聚体测定、通气灌注比(V/Q)等手段诊断急性肺栓塞.并进行统计比较COPD和DVT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几率.结果 所有患者25例均进行了D-二聚体分析,灌注扫描24例,有灌注扫描缺损的15例患者进一步进行通气扫描,10例经通气扫描提示为可疑病例在进行螺旋CT造影扫描.5例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其中COPD为2例,DVT为3例.结论 采用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的诊断急性肺栓塞,在我们的研究中COPD和DVT患急性肺栓塞的风险无明显区别(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5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4例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210例COPD未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组年龄、性别、吸烟史、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生素时间、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为COPD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生素时间、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为COPD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COPD患者临床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其中,年龄、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生素时间、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为COPD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86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针对发病原因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6例患者由于呼吸道感染诱发,理化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情绪应激、电解质紊乱、失眠、停药、自发性气胸、肺栓塞也可以导致加重,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278例患者1 s用力呼气容积出现下降,合并多器官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反复机械通气史、低蛋白血症等导致病死的风险大。结论:呼吸道感染和理化因素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表现不均一,合并多种复杂状况则病死率高,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IV)的预后及转归。方法观察2003年1月~2009年10月来我院住院经临床确诊的19例COPD合并PIF的患者。建立完整病案,出院时发放随诊卡,每3~6个月复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症状体征、X线胸片和(或)胸部HRCT、肺功能,时间5年。症状、体征、X线胸片(或)HRCT、肺功能无明显变化达一年以上为病情稳定;症状、体征、X线胸片(或)HRCT、肺功能有1项恶化为病情进展。结果19例COPD合并PIF中病情稳定者5例;病情进展者11例,其中1例合并肺癌,1例合并肺栓塞;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吸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是COPD合并PIF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观察预后对本病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涛  陈国忠 《医学综述》2014,(11):1951-195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由于吸烟、炎性反应、慢性缺氧、血液黏滞度增高等因素导致COPD患者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处于血栓前状态(PTS)。这种PTS可以促进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的形成,并使COPD患者极易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心脑血管事件。及早发现PTS并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及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尹梅  张锦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7):612-613
目的 提高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对48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8例中有2例为先发生肺栓塞后发现恶性肿瘤,46例为确诊恶性肿瘤后出现肺栓塞.16例在治疗前出现肺栓塞,7例在肿瘤化疗后出现肺栓塞,25例为肿瘤手术后出现肺栓塞.结论 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最重要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化疗、放疗、手术及长期卧床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COPD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为高达40%,而一旦发生PE,病死率高达30%[1]。我院ICU针对D-二聚体(D-D)升高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常规抗炎、平喘、化痰等基础治疗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抗凝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