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CR/SSCP技术在检测HLA基因点突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是根据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单链DNA,可形成不同构象,从而在不含变性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泳动速度不同的原理,分离鉴定等长DNA单链的方法,本文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60例无亲属关系个体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HLA-DQA1)5-上游调控区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并以PCR直接测序证明每种SSCP带型都与不同位置单个碱基取代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探讨中国湖北汉族重症肌无力(MG)患者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联。利用PCR/SSP和PCR-RFLP技术对湖北地区91例MG患者进行HLA-Ⅱ类(HLA-DRB1、DQB1和DPB1)基因型别分析,民168例正常个体比较。结果:患者组(1):HLA-DRB1*0901、DQB1*0303和DPB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值分别为4.12、3.04和3.01,P〈0  相似文献   

3.
探讨上海人群中HLAⅡ类基因和抗原处理相关基因与多发性硬化症的相关性。方法,用PCR-RFLP和PCR-SSO技术对21名上海地区无血缘关系的MS患者和89名正常人作HLAⅡ类(HLA-DRB1,-DQA1和-DQB1)和抗原处理相关基因(TAP1,TAP2和LMP2)分型。结果患者组DRB1*0405、T 克*0502(P=0.0025)等位基因DRB1*0405-DQA1*0301-DQB1*  相似文献   

4.
HLA—DR,DQ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H)方法对江苏籍汉族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LA-DRB1、DQA1:DQB1基因作寡核苷酸分型。结果发现患者组中DRB1*1501、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及HLA-DRB1*1501、-DQA1*0102、-DQB1*0602单倍型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反,DRB1*04(DR4)、DQA1*0601频率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所有DQB1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DQA1*0102仅存在于DR2阳性的个体之中,推测汉族SLE的易感基因可能靠近DR位点,且与单倍型HLA-DRB1*1501、-DQA1*0102、-DQB1*0602紧密连锁,该单倍型可作为汉族SLE易感的遗传标记。相反DR4,DQA1*0601则对SLE发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   

5.
PCR/SSP结合PCR/SSCP分析湖南汉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阐明湖南汉族群体HLA-DQA1遗传多态性,采用PCR/SSP方法,并联合应用可同时区分HLA-DQA1*0101~0601等位基因的银染PCR/SSCP技术对60例随机选择的湖南汉族健康者作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湖南汉族存在...  相似文献   

6.
设计大鼠β-防御素rBD-1cDNA序列一对特异引物:R15′→3′ACTCTGGACCCTGACTTTCACCG;R25′→3′CCCTTGCTTGTCCTTTATGTCC。根据大鼠β-actincDNA序列设计一对阳性对照特异引物:B15′→3′AGCTGAGAGGGAAATCGTGCG;B25′→3′GTGCCACCAGACAGCACTGTG。引物由Gibco公司合成。从Wistar大鼠皮肤、肾脏、气管、子宫颈、膀胱、小肠、脾脏、骨骼肌、骨髓及腮腺组织中提取总RNA,行RT-PCR扩增…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PCR-RFLP法研究DLAⅡ类基因。为寻找合适的引物,用四对不同的引物:DLA-DR-SP/Stop,DLA-DR-SP/P3,HLA-DRB-GH46/50及HDA-DRB-AMP-A/B进行了一系列扩增。只有引物对HLA-DRB-AMP-A/B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其类似核苷酸序列在DLA-DRBcDNA的核苷酸序列内被发现,特异性也为Southernblot杂交分析所证实。内切酶HaeⅢ和HinfⅠ酶解后显示出DLA-DⅡ类基因高度的多态性和等位基因特异的多态性带型。揭示该引物对是目前用PCR-RFLP法研究DLA-DRB1基因较理想的、实用的引物。  相似文献   

8.
应用HLA-DRB,DQB1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方法,鉴定81例IDDM患者,7个家系和84例正常对照汉族人群的DRB基因多态性及IDDM的HLA-DR-DQ基因单体型。结果表明:(1)IDDM患者DRB1*03,DRB1*09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频率分别为8.64%v.s3.0%和28.4%v.s16.1(P〈0.05)。(2)患者中DRB1-DRB3/DRB1-DRB4基因型频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IgA肾炎与HLA-DQB1等位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PCR/SSO方法对51例经肾穿刺证实IgA肾病虱和96名健康对照人员进行了HLA-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显示IgAN患者组中DQB1^*030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gAN患者组中DR4,DQB1^0303均为阳性的表型频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R4阳性,DQB1^0302阴性的表型频率在两组中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东汉族群体HLA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中国广东汉族群体HLAⅡ类基因多态性,采用PCR/SSO方法,随机选择102名广东籍汉族人进行了HLAⅡ类基因的DNA分型。测定了包括HLA-DRB1,DRB3,DRB5,DQA1,DQB1和DPB1等6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结果:共检出23种DRB1,3种DRB3,4种DRB5,8种DQA1,12种DQB1和12种DPB1基因。该人群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典型性表现在HLA-DRB*1202的不寻常优势和DRB1*02单倍型的结构的高度复杂性。还发现了很高频率的一个近年才被正式命名的DP新型:HLA-DPB1*2101,并且此型具有极不寻常的DRB1*1202-DPB1*2101的连锁不平衡。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北方汉族HLA-DRB1、DQB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北方汉族HLA-DRB1、DQB1多态性分布,获得更完整、更准确的遗传学数据。方法应用PCR-SSP方法对107名北方汉族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鉴定了14个DRB1等位基因,9个DQB1等位基因,包括了DR、DQ位点的全部血清学特异性。结论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DRB1、DQB1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连锁不平衡参数。对群体遗传和疾病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立东  王元 《现代免疫学》1999,19(5):277-279
本文采用PCR RFLP技术对抗磷脂抗体阳性(APA+)SLE患者HLA DRB1、DQA1 和DQB1 基因进行分型研究, 同时以上海地区汉族随机人群作对照, 发现这类病人的DRB1* 0803 DQA1* 0103 DQB1 *0601 单倍型频率显著增高( P< 0-01) 相对危险率为4-45, 说明该疾病与此单倍型存在着很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H)方法,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汉族人群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易感性关系,对50例SLE患者和67例健康人对照血样本分析,表明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OR=46.04,P<0.001,可能是一易感等位基因,而DQA1*0501在病例与对照中呈相反结果,OR=0.042,P=0。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种新的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法,研究了江浙沪地区中国汉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45例和对照组98例的HLA-DQA1等位基因。发现MG的胸腺瘤型和非胸腺瘤型DQA1基因遗传背景有所不同,HLA-DQA1*0301基因参与非胸腺瘤型MG(尤其是男性组)的遗传易感作用(RR=3.63,P<0.05),家系分析支持群体研究结果。推测了中国汉人MG可能的HLA易感单体型:DQA1*0301DQB1*0303-DRB1*0901和DQA1*0301-DQB1*0303-DRB1*0406.结果从基因分型的角度统一了关于华人MG与HLA相关抗原提法不一致的报道,并揭示了MG的其它HLAⅡ系统易感基因DQB1*0301、DRB1*0901及DRB1*0406或DBR*0405存在的极大可能性。为进一步分析MG的遗传易感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热性惊厥与HLA—D区基因关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家族性热性惊厥与HLA-D区基因的关系,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0个简单型热性惊厥(febrileconvulsions,FC)患儿及家系成员进行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DQ区等位基因分型,并以101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显示,HLA-DR、DQ区各等位基因在FC患者及有FC史亲属组中的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增高;而HLA-DRβ9(HLADRB1*0901)及DQβ3a(DQB1*0302-0303,0401-0402)等位基因的表型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家系中无FC史亲属组中HLA各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结果提示,HLA-DR、DQ基因区域内未发现与FC易感性有关的等位基因型。作为健康人群中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型。HLA-DRβ9和DQβ3a等位基因可能具有某种生物学优势,在抵抗F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维族人群HLA—DR—DQ单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HLA第2类基因(HLA-DR-DQ,-DP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应用PCR/SSO方法对新疆的主要民族维吾尔族人92例进行了HLA-DRB1、DRB3、DRB5和DQA1、DQB1五位点等位基因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它们在该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推导了DR-DQ五位点单倍型的结构及分布。通过与世界各主要人种和中国北方汉族的比较,证明维族在中华民族有共同基因背景的基础上,还表现出与西方人种有一定程度的血缘交流。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人口迁移对中国维族遗传特征的影响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应用HLA-DRB,DQB1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方法,鉴定81例IDDM患者,7个家系和84例正常对照汉族人群的DRB基因多态性及IDDM的HLA-DR-DQ基因单体型。结果表明:(1)IDDM患者DRB1*03,DRB1*09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频率分别为8.64%v.s3.0%和28.4%v.s16.1(P<0.05)。(2)患者中DRB1-DRB3/DRB1-DRB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19.8%v.s6.7%(P<0.05)。(3)首次证明DRB1*12等位基因与中国人IDDM正相关。上述结果提示不同种族HLA-DR型别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种族人群IDDM发病率变化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在用PCR/SSO方法作我国彝族群体样本HLAD区寡核苷酸分型中发现的1例DRB1的杂合子进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用DRB基因类引物扩增该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基因组的DRB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扩增产物经纯化转染大肠杆菌JM101,克隆后再经酚/氯仿抽提后得到单链M13DNA。利用ABI377测序仪自动测序。结果彝族这一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的DRB1基因阳性克隆,经序列分析证实了该DRB1杂合子中一个等位基因确为DRB1*1202,与PCR/SSO分型一致;另一个新等位基因DRB1*15Y2(暂定)等位基因在第二外显子的47位由编码苯丙氨酸的TTC(DRB1*1502)变为编码酪氨酸的TAC。结论在云南彝族样本中发现的DRB1*15Y2,其47位由TAC(酪氨酸)置换了相应于DRB1*1502的TTC(苯丙氨酸)。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就HLA系统而言,可能还有更多新等位基因有待鉴定。这样有助于完善群体遗传资料  相似文献   

19.
用PCR—SSP方法研究广西壮族HIL—DQA1和B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检测广西壮族HLA-DQA1,B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应用PCR-SSP方法对140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广西壮族人的HLA-DQA1和DQB1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共检出7个DQA1等位基因和16个DQB1等位基因。在检出的DQA1等位基因中,0301的基因频率最高(35%),0401的基因频率最低(1.1%)。在DQB1等基因中,0601(22.1%),0301(20.7%),0501(13.  相似文献   

20.
沈阳汉族人群HLA-DR、DQ、DP的DNA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PCR/SSO方法对94名沈阳汉族健康人群进行了HLA第Ⅱ类抗原等位基因的完全分型。共发现66种等位基因,基中DRB128种,DRB33种,DRB54种,DQA18种,DQB1I3种,DPB110种。分析了DR-DQ连锁的五位点单倍型,共发现38种,其中21种是在白人为主的人群中已发现过的。本研究提出了中国东北人群HLA第Ⅱ类抗原等位基因的遗传基本情况,可用于疾病研究的对照和其他中国人群资料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