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彭德胜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948-194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变化对儿童Ⅰ型糖尿病(DM)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体检健康正常儿童为对照组,60例儿童I型DM为患者组(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mALB、RBP,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儿童I型DM患者组尿mALB为(46.3±20.6)mg/L,RBP为(O.49±0.19)mg/L;与对照组mALB(12.2±4.8)mg/L,RBP(0.11±0.04)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儿童I型DM患者组中,尿mALB异常者(〉21.8mg/L)25例,占41.7%;RBP异常者(〉0.19mg/L)32例,占53.3%;两者联合分析异常者43例,占71.7%。尿mALB、RBP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mALB或RBP比较,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mALB、RBP均可作为儿童Ⅰ型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儿童Ⅰ型DM早期肾损害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分布特点。方法用放射配体法检测2035例临床初诊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GAD—Ab,分析GAD—Ab的阳性率及其分布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①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以医院为基础、初诊T2DM患者中的患病率为7.1%(145/2035),与在欧美高加索人中进行的大规模研究UKPDS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us.9.8%,P=0.391),而高于ADOPT研究(8.0%VS.4.2%,P=0.000)和日本的Ehime研究结果(7.1%VS.3.8%,P=0.000);②GAD—Ab的阳性率和滴度分布与起病年龄、体重指数和空腹c肽等临床特征有关,起病年龄小、体重指数低和空腹c肽低者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滴度。结论①中国成人初诊T2DM患者的GAD—Ab阳性率与欧美高加索人接近,而高于日本人群;②GAD—Ab的阳性率和滴度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林涛  王丽静 《现代保健》2009,(18):52-53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明确DM防控重点。方法对1998—2008年大庆让胡路铁路医院80例住院死亡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1型糖尿病(Tyt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组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死亡原因。结果(1)DM患者住院比率逐年增加,而病死率则呈下降趋势。(2)T1DM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4/10);T2DM患者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28.09%)、心血管疾病(20.26%)、感染(14.04%)、恶性肿瘤(10.02%)、糖尿病肾病尿毒症(8.10%)。(3)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0%)和非酮症高性昏迷(2.20%)者逐渐减少。结论T1DM主要死亡原因是糖尿瘸肾病尿毒症;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当前工作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诊断的超重,月巴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重组人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收集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餐前、睡前、凌晨3:00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岛素日用量及费用分别为(0.6±0.1)U&g、(15.8±2.1)元/d,低于对照组的(0.8±0.1)U/kg、(21.3±2.6)元/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为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强化治疗方案,且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免疫炎性反应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体检者的病史和临床生化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成两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免疫炎性反应标记物IL-1B、TNF-仅及Hs-CRP。分析免疫炎性反应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FBG、PPG、HbAlc、Hs-CRP及TNF-a水平[(9.86±1.79)mmol/L、(14.454-5.48)mmol/L、(11.43±3.25)%、(6.79±3.71)mg/L和(1.99±0.65)ng/m1]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7.25±0.64)mmol/L、(10.45±2.89)mmol/L、(8.56±1.58)%、(4.724-2.39)mg/L和(1.24±0.44)ng/ml,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示,Hs-CRP、TNF.仅和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免疫炎性反应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而Hs-CRP、TNF-仅及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组)及312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指标。同时测定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按不同HbA1c水平分为HbA1c〈7.5%组(132例)、HbA1c7.5%~9.0%组(211例),HbA1C〉9.0%组(93例);按不同病程分为病程≤1年组(65例)、1年〈病程≤5年组(133例)、5年〈病程≤10年组(195例)及病程〉10年组(4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超声的变化。结果老年糖尿病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9.7%(86/43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14.4%(63/436)比5.3%(23/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组TT1、FT3水平明显降低[(1.274±0.20)nmol/L比(1.60±0.34)nmol/L、(3.71±0.49)pmol/L比(4.454±0.62)pmol/L],TGAb、TPOAb水平及甲状腺体积明显增高[(74.73±41.25)kU/L比(40.05±18.28)kU/L、(87.46±36.81)kU/L比(42.39±20.84)kU/L、(17.14±3.0)ml比(13.7±2.5)m1],甲状腺肿大及存在甲状腺结节比例升高[17.66%(77/436)比4.17%(13/312),59.86%(261/436)比29.49%(92/3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bAlc的升高,TSH及rITr3水平逐渐下降(P〈0.05)。HbA1c〉9.0%组的FT3,水平明显低于HbA1c〈7.5%组及HbA.c7.5%-9.0%组[(3.46±0.39)prnol/L比(3.73±0.47)、(3.75±0.49)pmol/L](P〈0.05),甲状腺肿大、存在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回声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HbA。c〈7.5%组及HbA,c7.5%~9.O%组[36.6%(34/93)比11.4%(15/132)、13.3%(28/211);90_3%(84/93)比50.0%(66/132)、52.6%(111/211);45.2%(42/93)比12.9%(17/132)、15.2%(3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程延长,TSH、TGAb水平逐渐增高,而TT3,、FT3水平逐渐下降。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应注意筛查和随访。甲状腺功能对老年糖尿病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会议上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达1.3亿,且每年以新增10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已经超过4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预计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近1亿,且1/3~1/2的2型糖尿病为未诊断患者,未接受治疗,临床诊断糖尿病时多数患者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2002年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7.8%,较1993年上海市糖尿病抽查结果2.5%增加3倍多,未诊断糖尿病患者新发现率为51.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糖尿病性皮肤病(DD)对DN的筛查价值。方法选择18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合并DN者78例(DN组),无DN者110例(非DN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情况、DD、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等。以有无DN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2DM患者中DD与DN的发病率分别为47.34%(89/188)和41.49%(78/188)。而DN组中DD的发病率达79.49%(62/78),而非DN组中为24.55%(27/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SBP、FBG、2hPG、HbA1c明显高于非DN组[(52.83±6.43)岁比(50.35±6.48)岁,(10.51±4.36)年比(6.484±3.25)年,(137.42±14.17)mmHg(1mmHg=0.133kPa)比(132.57±15.38)mmHg,(11.95±2.83)mmol/L比(10.28±1.98)mmol/L,(15.07±3.16)mmol/L比(13.51±2.75)mmol/L,(9.62±2.17)%比(8.634±2.08)%],FC-P低于非DN组[(1.76±0.89)μg/L比(2.01±0.7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DD、FBG是影响DN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41,3.209,3.368,P〈0.01)。结论在T2DM患者中,DD与DN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T2DM患者存在DD时应注意DN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T1DM)病人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以及PAF.AH基因G275A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M)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1DM病人115例,对照组106例,测定血浆PAF-AH活性,采用PCR-RLFP法测定PAF-AH基因G275A基因型。结果T1DM患者的血浆PAF.AH活性为(18.95±5.43)nmoL/(min·ml);健康对照者血浆PAF-AH活性为(26.65±3.71)nmol/(min·m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IDM组G275A多态性位点G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6.52%VS22.64%,P〈0.05)。结论T1DM患者的血浆PAF-AH活性降低。PAF-AH基因G275A多态性可能与1型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影响。方法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诊断标准,将1025例住院的T2DM患者分为单项异常组(第1组)、两项异常组(第2组)和MS组(第3组),比较三组间DN患病率;根据白蛋白/肌酐比值诊断DN,比较DN与非DN患者之间血糖、血压、血脂的水平差异,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了解MS及其组分与D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25例T2DM患者中,DN以及MS的患病率分别为39.0%(400/1025)和38.1%(391/1025)。第1组、第2组和第3组中DN患病率分别为17.9%(33/184)、32.7%(147/450)、56.3%(220/391oDN患者中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年龄、病程均显著高于非DN患者(p<0.05或P〈0.01),HDL—C显著低于非DN患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TG、LDL-C、MS是影响T2DM患者中DN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MS是T2DM患者DN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结果,选择波动性高血糖患者30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波动变化.结果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分别由治疗前的8.29%±0.73%和(10.06±2.48)、(2.36±0.53)、(5.64±1.22)和(1.72±0.60)mmol/L下降至治疗后的7.37%±0.47%和(8.04±2.25)、( 1.52±0.35)、(4.40±1.02)、( 1.26±0.4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罗格列酮治疗组(DM+RSG组,n=40例)和格列吡嗪治疗组(DM+GLP组,n=38例),观察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结束时检查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尿白蛋白排泄率用随机晨尿的尿白蛋白/尿肌酐(ACR)比值表示;比较24h平均收缩压(MASBP)和24h平均舒张压(MADBP)。结果治疗6个月后DM+RSG组和DM+GLP组FPG、P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DM+RSG组ACR由治疗前21.8±6.3mg/mmol降至14.6±4.8mg/mmol(P〈0.01),DM+RSG组治疗前后MASBP和MAD-BP降低值同DM+GLP组治疗前后MASBP和MADBP降低值,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尿白蛋白排泄率同MASBP和MADBP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521和0.489,P〈0.05)。结论本组研究发现罗格列酮具有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的作用,提示罗格列酮具有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和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二甲双胍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和超重患者体重管理的5年效果及对血糖影响.方法 于我院门诊选取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之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急性并发症,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我们从中筛选人组时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61例,患者平均年龄(50.8±7.9)岁,男性38例,女性23例,根据体质指数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诊疗中二甲双胍管理体重的总体效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比较各组5年随访期间体重的变化趋势以及对血糖的影响.结果受试者随访2年时BMI下降明显[(26.4±2.7)vs.(25.7±2.6)kg/m2,P<0.05],与此同时空腹血糖(FB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都有明显下降,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肥胖组和超重组体重明显下降,随访2年时分别下降1.5 kg/m2和0.8 kg/m2,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组体重则略有上升(0.7 kg/m2).基线时肥胖组的FBS和HbA1c相对于正常组低(FBS 7.3±0.8vs.11.8±4.8,P<0.05;HbA1c 6.8±1.2 vs.8.5±3.1,P<0.05),而胰岛素水平则高于正常组(2.20±0.36 vs.1.87±0.29,P<0.05).随访2年时肥胖组HbA1c降低的幅度最大,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分别平均降低2.5%,1.4%和1.9%,此时肥胖组与正常组胰岛素水平相近.结论 在初发2型糖尿病肥胖和超重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进行体重的管理,可以明显减轻体重,进而通过改善高胰岛素水平状态有效的降低血糖,最终达到体重和血糖的双重受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探索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宣教方式。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两所医院256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营养宣教模式,试验组在传统的营养宣教法的基础上给予膳食实物宣教,采用t检验、x^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和血糖水平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宣教干预前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宣教干预后营养知识认知水平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膳食实物宣教组患者的平均认知得分为(86.5±3.8),显著高于对照组(71.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89,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餐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其中膳食实物宣教组餐后2h血糖(9.15±1.06)mmol/L,与对照组(11.32±0.84)mmol/L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3,P〈0.05)。结论膳食实物宣教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理念,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较传统营养宣教方式更直接、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降低其感染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医院感染组)和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55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住院时间、免疫水平、入院后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及胰岛素泵使用情况。结果入院时医院感染组患者平均年龄(62.57±14.35)岁、空腹血糖(10.26±3.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8±2.95)%、住院时间(21.38±10.77)d,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40±12.82)岁、(8.96±2.92)mmol/L、(6.73±2.57)%、(16.24±9.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组患者进行侵袭性操作率(16.67%)、使用抗菌药物种类 ≥2种比率(68.7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4%、9.09%),对照组胰岛素泵使用率(67.27%)高于医院感染组(1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监测,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状态及慢性并发症与肥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308例新诊断的T2DM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根据体重指数进行成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对比三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空腹C肽水平及并发症发病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低体重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下,HbA及空腹血糖增高,而微血管并发症以视网膜病变较为突出。超重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且超重组患者易伴发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结论初诊T2DM的低体重患者需及时补充胰岛素并对视网膜病变并发症重点筛查;而初诊T2DM超重患者应积极进行减肥、降压及调脂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自我管理相关行为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 2012年4—5月在苏州市金阊区随机抽取四个街道社区,招募社区T2DM患者,患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被纳入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并记录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病程、家族史、DM微血管并发症等资料。正态分布资料用x珋±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我管理水平与DR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87例患者中,有34.3%的患者HbA1c控制达标。有DR的T2DM患者比无DR的T2DM患者具有更长的病程[7(3~11)年vs.5(2~9)年]、更高的收缩压[(140.0±16.1)mm Hg(1mmHg=0.133kPa)vs(137.0±16.9)mm Hg]、更高的空腹血糖(8.01±2.73)mmol/L vs(7.57±2.30)mmol/L)和HbA1c水平[(7.84±1.40)%vs.(7.53±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HbA1c未达标者相比,HbA1c达标者合并DR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其OR(95%CI)为0.63(0.44~0.91)。结论 HbA1c达标是T2DM患者合并DR的保护因素,控制血糖并使其达标是防止T2DM患者合并DR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