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苏州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病原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06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肺炎患儿,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532例中360例痰标本检测阳性,总检出率为67.7%。其中单纯病毒感染178例(33.5%),单纯细菌感染23例(4.3%),单纯支原体感染50例(9.4%),单纯衣原体感染19例(3.6%),混合感染90例(16.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4%);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4.7%)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8%)和流感嗜血杆菌(1.9%)。结论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是肺炎支原体、细菌、肺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则多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混合感染在3岁以下尤其1岁以下小儿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和临床表现。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部分患儿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血清学检查。结果165例新生儿肺炎中呼吸道病毒阳性44例(26.7%),疑似病毒肺炎27例(16.4%),疑似支原体肺炎4例(2.4%),临床诊断细菌肺炎11例(6.7%),不明原因肺炎79例(47.9%)。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和细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结论本次调查新生儿肺炎病原以病毒多见,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依靠临床表现作出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本院门诊儿童处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12月门诊患儿处方中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4 182张,采用人工方法,并利用计算机Excel程序对每张处方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处理.计算出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药物利用指数(DUI)等指标.结果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为68.09%,联合使用率为52.46%.各类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使用频率最高(50.0%),销售金额也排首位.用药频度以头孢丙烯分散片最高,在排名前5位的药物中,4种属头孢类抗菌药物.4种药物DUI>2,仅1种药物DUI<0.5.结论 本院门诊儿童处方中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总体合理,但是存在联合使用比率较高、超剂量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9月1日至11月30日住院的57例2岁以及153例≥2岁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与≥2岁相比,2岁患儿的发热例数少,热峰低,热程短,但肺部体征多,喘息发生率高,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胸片以小片絮状影多见,肺部并发症少,治疗中较少需要使用激素抗炎(P均0.05)。两组患儿大部分住院治疗1周左右复查胸片示肺炎完全吸收;出现皮疹、肝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岁婴幼儿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有症状轻、体征重、肺部并发症极少、体内炎症反应轻以及影像学表现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肺炎是小儿时期,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发展中国家,病原菌以细菌感染相对多见,而病原菌的分布则随着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深部痰液的病原学种类及分布,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苏州儿童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 316 例肺炎患儿进行呼吸道深部吸痰,对其进行常见病原学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316例患儿痰标本中,病原体检出率为60.8%,其中细菌检出率为51.3%,病毒总检出率为6.3%。细菌、病毒混合检出率为3.5%;细菌感染中以流感嗜血杆菌(14.6%)和肺炎链球菌(10.1%)为主;病毒感染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4.0%)和腺病毒(3.6%)为主。结论:苏州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肺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流感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其次是肺炎链球菌。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统计了39324名0~12岁小儿体格发育资料,对小儿身高体重指数进行再分析.结果提示:身高体重指数(Quitelet index,QI)和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能较好克服判断肥胖时身高对体重指标的影响,用于实际工作,较按性别、年龄、身高分组的体重标准简单,应用指数标化法,可便于资料对比.文中附0~12岁小儿主要身高体重指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67例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67例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行ESBLs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临床特征无特异性。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为17.91%;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对青霉素及头孢霉素敏感率低;产ESBLs菌株耐药性比非产ESBLs菌株强。结论肺炎克雷伯菌部分为产ESBLs菌株,耐药性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以减少ESBLs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167 065名中国0~7岁儿童BMI/Kaup指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目的 探讨使用体块指数(BMI/Kaup指数)筛查儿童单纯肥胖症的价值以及确定界值点应考虑的条件。方法 按WHO身高别体重参照人群值和筛查标准检出肥胖。对中国8市167065名0-7岁儿童BMI/Kaup指数的分布进行研究,对其中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该指数的分布特征和界值点进行比较,亦与成人使用的界值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确诊为肥胖的儿童中其Kaup指数在18-25之间的男童占91.8%,女童占84.5%,大于26者男童为2.8%。而15-18的肥胖儿童男童仍有5.6%,女童圾12.8%。无1例小于15。在对照组中,Kaup指数小于18者男童占87.5%,女童占85.4%;Kaup指数在18-25岁之间者男童占12.5%,女童占14.6%。无1例大于25。结论 在中国,目前就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同一个界值点作为筛查肥胖的标准显然是不适当的。应当使用由我儿童人群计算出的参照指数及适合我国儿童的较为准确的界值点,并制定正确使用这个参数的方法与合理的解释。使用Kaup指数筛选肥胖儿童时,18是一个较为适合的界值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1~3岁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的肺功能改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岁MP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1~2岁和~3岁组。采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MP IgM的浓度,滴度≥1∶160为阳性,提示MP现症感染。采用美国森迪公司2600幼儿肺功能仪测定MP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功能,并以120名1~3岁(1~2岁组62例,~3岁组58例)健康儿童的肺功能数据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研究期间77例MP肺炎患儿入组,1~2岁43例、~3岁34例。1~2岁和~3岁MP肺炎亚组急性期潮气呼吸流速 容量(TBFV)环形态特点均表现为TBFV环变窄,呼气曲线升支陡、高峰提前、峰值增高,降支凹陷;1~2岁MP肺炎亚组急性期呼吸频率(RR)、潮气呼气峰流速(PTEF)较同龄正常对照亚组增加(P<0.05);吸气时间/总呼吸时间(Ti/Tt)、到达PTEF时的呼出气量/潮气量(%V PF)、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PTEF(25/PF)、潮气呼气中期流速/潮气吸气中期流速(ME/MI)、每千克体重功能残气量(FRC/kg)和每千克体重顺应性(Crs/kg)较同龄正常对照亚组减少(P<0.05)。~3岁MP肺炎亚组急性期PTEF较同龄正常对照亚组增加(P<0.05),Ti/Tt、%V PF和25/PF较同龄正常对照亚组减少(P<0.05)。1~2岁和~3岁MP肺炎亚组的临床表现与其肺功能检测的结果较吻合。1~2岁和~3岁MP肺炎亚组咳痰分别为22例(51.2%)和9例(26.5%),肺部闻及湿啰音分别为19例(44.2%)和8例(23.5%),胸部X线检查见斑片状影分别为36例(83.7%)和14例(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岁和~3岁MP肺炎亚组发热、喘息或呼吸困难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功能检测是监测幼儿MP肺炎急性期肺功能改变的较理想方法。1~2岁MP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改变较大,呈现大、小气道阻力增高,FRC/kg和Crs/kg下降,RR增加;而~3岁MP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改变相对较小,仅呈现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气候条件下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VAP 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1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PICU 中 94 例VAP 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94 例VAP 患儿中,单一细菌感染22 例(23%),72 例(77%)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菌株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两种细菌最为常见(17 例,27%)。分离出1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 菌)139 株(78%),以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G+ 菌)次之(26 株,1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13 株,7%)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多数G- 菌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铜/舒巴坦、亚胺培南高度敏感。G+ 菌存在多重耐药(耐甲氧西林),万古霉素对其有效。结论 高原地区VAP 的病原菌多为G- 菌,具有混合感染和耐药性,这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制定VAP 的重点防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儿童中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诊断为重症CAP的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标本100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PIV1~3)、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NL63(HCoV-NL63)及冠状病毒HKU1(HCoV-HKU1),PCR方法检测腺病毒(ADV)、博卡病毒(HBoV),巢式PCR方法检测多瘤病毒WU(WUPyV)和多瘤病毒KI(KIPyV),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以证实。结果 100份重症CAP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标本中病毒总检出例数为82例(82.0%),其中RSV检出率最高,为37.0%,其次为HBoV 25.0%和HRV 18.0%。病毒总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oV阳性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毒检出率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6,P<0.01),尤以0~6月龄组检出率最高。病毒总检出率在四季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9,P=0.021),以秋冬季检出率最高。有2种及以上病毒协同感染率为32.0%,RSV的协同感染率最高,依次是HBoV、HRV、PIV-3。结论病毒感染是重症CAP患儿的重要病因,其中RSV是最常见病毒病原,其次为HBoV和HRV;病毒检出率以0~6月龄组最高;秋冬季病毒总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且病毒协同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封堵0~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应用ADO进行堵闭。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平均 (4 8± 2 4 )mm (2 1~7 2mm) ,其中 2 0例 (6 6 7% )为大型PDA(>4 0mm)。 4例操作过程中输送鞘出现了扭曲弯折 (13 3% ) ,后换用Cook长鞘顺利完成堵闭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超过 12 0min)。 30例平均手术时间 (76 9± 30 1)min (4 5~15 0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 (7 4± 5 2 )min(4~ 2 5min)。 30例平均随访 1 5年 ,仅 1例存在残余分流 ,完全闭合率达 96 7%。 2例出现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2 0m/s) ,其余病例均未见溶血、堵闭器脱落、左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关闭 0~ 1岁婴儿PDA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体重 5 0kg的婴儿 ,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的时间、直径大小,探讨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测量1450例在本院骨盆平片检查正常的0~5岁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采用Chi—Square和T—test分别对不同性别、月龄儿童的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及直径大小进行检验,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性别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与月龄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1月龄及其以下儿童未出现股骨头骨骺,2月龄儿童开始出现股骨头骨骺,至13个月时出齐,其中,2、3、4和6月龄儿童,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分别为21.4%、20.0%、42.9%、54.4%,均高于男性(0.0%、0.0%、0.0%、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其中,3、4、6、10月龄女性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小与月龄之间的同归方程分别为:男性:左侧为2.069+0.448X,右侧为2.163+0.445X;女性:左侧为2.744+0.448X,右侧为2.886+0.439x。结论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及直径大小存在性别和侧别的差异,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早于男性,3、4、6、10月龄女性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根据不同性别儿童月龄建立的直线同归方程,可预测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为临床早期发现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 (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 < 20 d与病程≥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能会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肺功能随访,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部分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两幼儿园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及其对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广州市区两家幼儿园220例健康儿童,用咽拭子从鼻咽部采集标本接种至血平板,35℃ 5% CO2 条件下孵育24 h,Optochin纸片确诊;琼脂板对倍稀释法测定青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20例健康儿童鼻咽部分离到肺炎链球菌53例,阳性率为 24.1%,49株对青霉素敏感(敏感率 92.5%),4株中等度耐药(耐药率 7.5%),其MIC依次为 0.125 mg/L,0.25 mg/L,0.25 mg/L和1 mg/L。肺炎链球菌分离阳性率与年龄关系较大:2~3岁及~4岁带菌率分别为 47.1%和 43.5%,~5岁带菌率为 21.4%,~6岁为 17.1%,不同年龄儿童带菌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2.216,P<0.01)。不同班级分离阳性率亦存在差异,分离阳性往往集中出现在同一幼儿班。结论: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带菌率较高,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不高(7.5%),为避免共同居住儿童交叉感染,对高带菌儿童实施疫苗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岁以上儿童肺炎后肺功能情况。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通过对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出院第一诊断为肺炎,且在出院后0.5~2.0年内门诊复诊的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查,并收集其住院时病历资料、出院后临床信息和/或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肺炎后0.5~2.0年患儿的肺功能情...  相似文献   

18.
0~6岁智力低下儿童发病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0~6岁智力低下(MR)患儿发病症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依据盖塞尔发育商量表中文修订版、学前和学龄初期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评价量表确诊的0~6岁1 101例MR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体征、伴随症状、智力低下的分级及发现智力低下的年龄.对不同年龄段MR发病症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MR患儿1 101例中男女比例为1.981.0;年龄 1个月~6岁,婴幼儿共占76.4%.2.中重度MR占50%以上.3.不同年龄主要发病症状差异显著:1~6个月患儿以畸形(29.54%)和惊厥(28.64%)为主;>6个月~1岁患儿以运动发育迟缓(64.63%)为主; >1~3岁患儿以运动发育迟缓(45.96%)和语言发育迟缓(24.69%)为主; >3~6岁的患儿以语言发育迟缓(43.46%)为主.结论 家长对中重度MR患儿的症状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对早期交流障碍MR患儿的辨认能力较差.应加强宣传教育,若发现婴儿有早期眼神交流障碍应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0~10岁儿童意外伤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武汉市0~10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自编“0~10岁儿童意外伤害调查表”,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山区10个社区及周边区域适龄儿童720名,了解其个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及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关情况,分析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发生规律。结果720名儿童中有211人发生意外伤害,发生率29.31%,男、女童分别为37.44%、19.25%(P〈0.01);随年龄增长,意外伤害发生率增高(P〈0.05);玩耍时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66.19%),以摔伤、扭伤、擦伤、挤压伤居首位(40.42%);好动、开朗、暴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喜静、内向及温顺儿童(P均〈0.01);父母文化程度低及无专人看管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及有专人看管家庭儿童(P均〈0.01)。结论意外伤害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其发生的内因与外因,为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特别是要引起监护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痛原学分布.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患儿中7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810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茵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 810例患儿中556例病原栓测阳性(68.6%),单纯病毒感染181例(22.3%),单纯细菌感染124例(15.3%),单纯支原体感染72例(8.9%),单纯衣原体感染10例(1.2%),混合感染169例(20.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35.8%),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13.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4.6%).结论 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痛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